得胜沙街


得胜沙街

文章插图
得胜沙街在海南 ,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得胜沙街 。这条具有一百多年历史、以南洋建筑风格为特色的海口老街 , 一直都让海南人引以为豪 , 更为外地游客为之好奇 。
【得胜沙街】得胜沙街东起新华北路 , 西抵龙华路北端 , 长520米 。得胜沙街 , 与附近永乐街(解放路)、大街(中山路)、新街(新华路)、长堤路等路商业街的南洋建筑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是出海外闯南洋谋生创业的归国华侨 , 按照南洋当地的建筑风格特色效仿兴建的 , 据说当是建筑所需要用的钢筋、楠木、水泥等物资从是南洋那边运输过来的 。
基本介绍中文名:得胜沙街
所在地:海南
长:520米
类别:地名
历史发展得胜沙 , 古称“外沙” , 因“海口外缠一片平沙”而得名 。早在唐朝 , 海口是琼州的外滩 , 设“白沙津”为古渡驿站 。得胜沙路在海口的地位有些类似于上海的外滩 , 北京的东交民巷 , 因为它见证了海南由任人欺侮到逐渐强盛的过程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 辟海口为对外通商口岸 , 在得胜沙路段设“常关总局” 。商贾云集开展经济交流 , 繁盛的商业贸易已具相当规模 , 成为当时海南的商业中心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 , 海寇张十五侵犯海口 , 清兵把总黄开广带领海口、府城一带军民的顽强抵抗 , 贼寇最终被军民驱赶出外沙 , “得胜沙”即因此而得名 。公元1858年(鹹丰八年) , 清廷与英法帝国主义者分别缔结《天津条约》 , 海口(称琼州口)被闢为对外通商口岸 , 并允许设立使馆 。得胜沙街是海口洋行最多、争夺最激列为的地方 。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 法国天主教会在得胜沙设中法医院(今海口市人民医院) 。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邮政局 。1914年国民政府在此设中国银行海口办事处 , 成为海南设立新式银行之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 以海口商会筹办、华侨捐资在椰子园至农垦一所一带建最早的海南医院 。1931年 , 得胜沙街上的“五层楼”建成 , 称为“海口大厦” , 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 。同年在得胜沙附近外沙河东侧建成海口海关 。现存的海口老海关位于得胜沙路东端 , 坐南朝北 , 兴建于1935年至1937年 , 为得胜沙路现存较早的标誌性建筑之一 。当时 , 得胜沙已发展成为海口港的主要客运码头 , 航运局、洋务局、琼崖电话总局、旅馆、货栈、商店蓬勃发展 。海口闢为对外通商口岸后 , 因为有了各国在海口设立的领事馆 , 得胜沙路成为西方人的聚居地 。来自海外的商贾为了倾销商品 , 也纷纷在得胜沙兴建洋行 , 各式各样的外国商业公司在海口设有他们的办事机构 。一时间 , “三五牌”香菸、洋布、洋油、洋火充斥街头 , 海口名媛、纨绔子弟、西方商人甚至外国传教士 , 也都出现在得胜沙 。至此 , 得胜沙便从滨海沙滩发展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口市最繁华的主要街道之一 。街道特色得胜沙路是老海口最早形成的东西走向的街道之一 , 其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 。得胜沙的建筑基本属于“巴洛克”的风格 , 既带有欧洲殖民色彩 , 又包含了南洋华侨的爱国热情 。结合了海南本地文化 , 形成了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特徵的商业街 。得胜沙的老街建筑一般是两层骑楼 , 也有少数的三、四层 。建筑一楼为骑楼 , 有三米多宽的骑廊 , 一般用来做店铺;二楼与骑廊外侧齐平 , 穹顶窗 , 用来做卧室或客厅;楼顶沿街有檐口或山墙 , 沿街立面有花卉、太阳、鱼、松鹤等吉祥的浅浮雕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