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沙门氏菌属感染【沙门氏菌属感染】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对人和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哺乳类、爬行类、鸟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种类繁多的家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在1%~20%以上 。沙门氏菌属肠桿菌科,可引起胃肠炎、伤寒、败血症及肠外灶性感染等多种症候群,统称为沙门氏菌感染(即沙门氏菌病)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罹患,但年幼(尤以1岁左右者)、年老、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及近期内服用过抗菌药物者易感性增高 。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猪霍乱、鸭及新港沙门氏菌较为常见 。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形态、生化性状及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桿菌 。沙门氏桿菌无芽胞,无荚膜,多数细菌有周身鞭毛和菌毛,有动力 。在普通培养基上呈中等大小、表面光滑的菌落,无色半透明 。不分解乳糖、蔗糖和水杨酸,能分解葡萄糖和甘露醇 。吲哚、尿素分解试验及V-P试验均为阴性 。沙门氏菌能在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含有煌绿或亚硒酸盐的培养基可抑制大肠桿菌生长而起增菌作用 。沙门氏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35℃~37℃,最佳pH值为6.5~7.5 。本属细菌抵抗力不强,60℃30分钟、5%石炭酸溶液及70%酒精5分钟均可将其杀死 。在水中能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冰中能生存3个月 。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和複方新诺明敏感 。其抗原结构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其抗原可分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和表面抗原(Vi抗原)三种 。该类菌,按菌体抗原结构的不同,可分为A、B、C、D、E、F、G、H、I等血清群,再按鞭毛抗原的不同而鉴别组内的各血清型 。目前,已知沙门氏菌共有2000多种血清型,在中国已发现有161个血清型,但从人类和动物经常分离出的血清型却只有40~50种,其中仅有10种是主要血清型 。与人类有关的血清型主要隶属于A~E组,即伤寒桿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桿菌、鼠伤寒桿菌、猪霍乱桿菌、肠炎桿菌、鸭沙门氏菌、新港沙门氏菌等,仅少数几种对人致病,其中以鼠伤寒桿菌、肠炎桿菌及猪霍乱沙门菌为最常见 。沙门氏菌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因沙门氏菌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故摄入污染了沙门氏菌的食物或饮料是唯一的感染方式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对人和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哺乳类、爬行类、鸟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种类繁多的家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在1%~20%以上 。故各种家禽、家畜在餵养、屠宰、运输、包装等加工处理过程中均有污染的机会 。如家禽、家畜屠宰时的卫生条件差,肠腔的沙门氏菌就可污染肉类 。此外,肉类等也可在贮藏、市场出售、厨房加工等过程中通过各种用具或直接互相污染,其中在零售市场购买的生肉有1%~58%污染了沙门菌 。蛋类或蛋製品的污染来源,可以是禽类卵巢或输尿管,也可以由粪便、肥料、泥土中的沙门氏菌穿过完整蛋壳进入蛋内 。一般在许多由蛋混合製成的蛋粉或其他製品中,感染率相当高;乳类及其製品如冰淇淋、袋装熟食等也会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 。以上各种动物源性食物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最常见媒介物 。以动物脏器为原料的某些生物製剂,如酶、激素、胆盐、食用染料等偶尔也会引起感染 。开发中国家常常有水源污染造成的暴发流行,污水灌溉、生熟不分是散发或家庭集团内流行最常见的原因 。人与人的直接传播常以护理人员的手、医疗器械为媒介,为医院内感染或幼托机构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沙门氏菌是如何使人得病的?沙门氏菌经口进入人体,其后果与机体抵抗力、吞噬细菌的数量、血清型及其侵袭力有关 。正常情况下,胃内酸度及饮食潴留时间、肠蠕动、覆盖黏膜上皮细胞的肠粘液与正常的肠道菌群等,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屏障功能 。例如,肠黏膜所含糖蛋白、糖脂可阻止沙门氏菌吸附,肠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抑制沙门氏菌生长 。而暴饮暴食、酗酒、胃切除术后及服用抗酸剂、抗蠕动药、抗微生物药均增加人体对沙门氏菌的易感性 。机体的健康状况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包括巨噬细胞功能在内的细胞免疫机制,对抵御沙门氏菌感染有重要作用 。患白血病、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爱滋病、网状内皮细胞“分闭状态”(如痢疾、镰刀细胞性贫血)及肝硬变等疾病时,沙门氏菌感染的发病率升高,感染后病情也较重 。成人的致病菌量需高达10万以上,甚至10亿,而儿童和有原发病史者所需菌量则少得多 。吞入大量的活菌,可引起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 。沙门氏菌性胃肠炎时,小肠是主要的病变部位,但也可累及结肠,引起痢疾样症状 。沙门氏菌具有侵袭性,引起黏膜炎性反应,伴黏膜下层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深至固有层 。炎症细胞产生和释放前列腺素,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高;沙门氏菌分泌肠毒素,直接刺激环化酶系统,使肠液分泌能力大大增加,超过肠道重吸收能力,引起腹泻 。沙门氏菌侵入血流可以是胃肠炎的併发症,但更多的患者却无胃肠炎这一前驱病变 。血源播散的细菌可停留于任何部位,导致骨、关节、脑膜、胸膜或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变 。不同血清型细菌的侵袭力与致病力显着不同,鸭沙门氏菌仅引起无症状的胃肠道感染,而猪霍乱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常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病灶 。何谓沙门氏菌感染,其发病情况如何沙门氏菌属肠桿菌科,可引起胃肠炎、伤寒、败血症及肠外灶性感染等多种症候群,统称为沙门氏菌感染(即沙门氏菌病) 。各种症候群有时可重叠 。伤寒和副伤寒桿菌引起的感染不包括在内 。本病全年可见,发病高峰在7~11月份 。此时正值夏秋季节,天气热,食物易被细菌污染;由于天气热,人们常喜食冷食,胃肠道屏障功能减弱;蚊蝇多,污染食品机会多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罹患,但年幼(尤以1岁左右者)、年老、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及近期内服用过抗菌药物者易感性增高 。常由于食物污染而暴发大或小的流行,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人发病 。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猪霍乱、鸭及新港沙门氏菌较为常见 。沙门氏菌感染(即沙门氏菌病),不但表现为急性胃肠炎,而且还有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尚可出现菌血症 。患本病后免疫力不强,可反覆感染,甚至可感染同一血清型细菌而再次发病 。沙门氏菌感染的表现有何特点? 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按其主要症候群,可分为肠炎型、伤寒型、败血症型和局部化脓性感染四型 。⑴肠炎型(食物中毒)是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形式,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 。起病急骤,常伴有恶寒、发热,但热度一般不甚高,同时出现腹绞痛、气胀、噁心、呕吐等症状 。继而发生腹泻,一天数次至十数次或更多,如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有些有恶臭 。粪便中常混有未消化食物及少量粘液,偶带脓血,当炎症蔓延至结肠下段时,可有里急后重 。病程大多为2~4天,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时,以腹泻、高热为主,脓血便多见;成人高热较少,热程较短,腹痛及里急后重较多,而儿童高热较久,呕吐及脱水较多 。偶有呈霍乱样暴发性胃肠炎型者,病人呕吐和腹泻均剧烈,体温在病初时升高,立即下降,脉弱而速,可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尿少或尿闭,如抢救不及时,可于短期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 。⑵伤寒型:非伤寒沙门氏细菌感染时,可引起类似伤寒的临床表现,其中以猪霍乱菌较常见 。症状一般较伤寒轻,长期发热,伴胃肠道症状,或以胃肠炎为前驱表现,皮疹少见,腹泻较多,可见脾肿大,白细胞总数低下,而肠穿孔、肠出血等併发症少 。病程大多仅1~3周,血和粪便培养可获有关沙门氏菌 。复发机会比伤寒多 。⑶败血症型: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中,沙门氏菌感染引起败血症的机会不到10%,而爱滋病(AIDS)可高达45% 。败血症型患者约有1/3~1/2有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或新生物等原发病,预后较差 。本型以长期发热为主要特徵,体温可高达40℃以上,呈不规则热(弛张热或间歇热),伴反覆寒战、出汗、头痛、噁心、厌食、体重下降,部分患者有胃肠炎症状,偶见脾肿大,约1/4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局部感染病灶,以骨关节最常见,且可累及多关节,迁延不愈,形成瘘管 。新生儿、婴儿的脑膜易受侵犯,病死率可高达80%以上,其他尚有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胸膜炎、脓胸、心包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等 。⑷局部化脓性感染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好发于缝线处、骨折处、组织器官移植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处以及有肿瘤处等原先有病变,或活力不强的部位 。本型无胃肠炎或全身症状,仅有脓肿形成,并呈慢性化倾向,需靠病原菌检查以明确诊断 。沙门氏菌感染如何诊断诊断沙门氏菌感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⑴饮食史有进食不洁饮食(尤其是动物源性食物,如肉类、动物内脏、蛋类、乳类及其製品等)史,往往同席多人或集体食堂中多人发病 。⑵临床表现进食不洁饮食后1~2天内,突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噁心、呕吐等急性胃肠炎表现;持续发热1周以上,无明显系统症状,或有胃肠道表现,肝脾肿大;有局部病灶形成 。⑶有关实验室检查①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有局灶性化脓性病变时明显升高,可达20×109/L~30×109/L 。②粪便检查:部分粪便有粘液和血,在镜下有的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在婴幼儿中较多见 。③细菌学检查:胃肠炎时易从呕吐物和粪便中分离出病原菌;胃肠道外感染时,每可从血、骨髓、脓液和其他体液如胸水、脑积液、关节积液等中检得病原菌 。因细菌间歇入血,如反覆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④血清凝集试验:用病人的血清与已知菌种製成的菌体抗原作凝集试验,如凝集效价大于1∶160,或发病两周后,凝集效价与发病时相比呈4倍以上增高者,均可考虑诊断为本病 。沙门氏菌感染如何防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针对病原治疗 。⑴对症处理胃肠炎患者应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重点,辅以必要的对症处理 。轻、中度失水可予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重度失水则需静脉补液,情况改善后再改用口服补液 。对年老、年幼或虚弱者应积极处理,中毒症状严重并有循环衰竭者应注意维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时可採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 。禁食后腹痛、腹泻常可显着改善 。重症患者可试用抗分泌的药物如黄连素、氯丙嗪、心得安、葡萄糖酸钙、消炎痛等 。解痉剂以短期套用为宜 。⑵针对病原治疗对无併发症的胃肠炎型患者,不必套用抗菌药物 。因为套用抗菌药物并不能缩短病人的病程,反而促使肠道产生耐药菌株,使排菌时间延长,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对严重的胃肠炎或老年人、婴幼儿(尤其是4个月以下的婴儿)、营养不良、同时合併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者,应加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对胃肠道外感染及败血症型、伤寒型、局部化脓感染型,应予抗菌药物全身套用 。以往对沙门氏菌感染一般选用氯霉素、複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等,且大多于用药后4~6天热退 。但有些病人可出现复发,不过再次给药仍然有效 。近年来病原菌耐药现象不断增加,故最好能参照药敏结果选用适当抗生素 。目前,临床常用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如环丙氟哌酸、氟嗪酸、洛美沙星、益保世灵等,常有较好的疗效 。恢复期带菌者无需抗菌治疗 。预防沙门氏菌感染,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⑴控制传染源①对急性期病人应予隔离,恢复期病人或慢性带菌者应暂时调离饮食或幼托工作 。②饲养的家禽、家畜应注意避免沙门氏菌感染,饲料也不能受该菌污染 。③妥善处理病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保护水源 。④不进食病畜、病禽的肉及内脏等 。⑵切断传播途径①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炊具、食具必须经常清洗、消毒,生熟食要分容器,切割时要分刀、分板 。食用时要煮熟煮透 。不喝生水 。②注意食品的加工管理 。对牲畜的屠宰要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屠宰过程要遵守卫生操作规程,以避免肠道细菌污染肉类 。在肉类、牛奶等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必须注意清洁、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