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文章插图
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是2005年出版的图书 , 作者是刘俊杰 。
基本介绍作者:刘俊杰
ISBN:9787801907318
页数:296
定价:35.0
出版社:第1版 (2005年1月1日)
出版时间:2005-10
装帧:平装
内容介绍本书探讨了加速转型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互动关在线上制和可行路径 , 指出在农村人口转移和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的背景下 , 实行大、中、小多元城镇化战略 , 适度超前发展县域重点小城镇 , 是缓解“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和谐互动的现实选择 。目录信息第一章 县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基本理论…………………………………………………………(1)第一节 有关概念的界定………………………………………………………………………(1)第二节 区域与城镇发展的基本理论…………………………………………………………(8)第二章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态势与路径选择………………………………………………………(42)第一节 转型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42)第二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52)第三节 县制改革与农村城镇化………………………………………………………………(71)第三章 小城镇建设:转型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79)第一节 小城镇及其建设的相关理论…………………………………………………………(81)第二节 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格局及城乡互动机制……………………………………………(86)第三节 以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小城镇战略…………………………………………(95)第四章 “三农”问题、城镇化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106)第一节 转型期“三农”问题透视……………………………………………………………(107)第二节 “二元结构”、竞争机会与转型中的利益冲突……………………………………(115)第三节 基于城乡共同发展的城镇化战略……………………………………………………(121)第四节 “三农”问题缓解路径………………………………………………………………(133)第五章 土地流转、制度设计与小城镇建设………………………………………………………(145)第一节 土地流转与利益冲突…………………………………………………………………(146)第二节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的制度约束…………………………………………………(157)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配置最佳化的制度设计……………………………………………(163)第六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与中心镇建设…………………………………………………………(168)第一节 县域城镇体系的特徵与内涵…………………………………………………………(168)第二节 县域城镇体系的发展与结构演变……………………………………………………(174)第三节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和内容……………………………………………………(177)第四节 县域中心镇建设………………………………………………………………………(182)第七章 小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综合竞争能力……………………………………………………(198)第一节 小城镇发展的条件……………………………………………………………………(198)第二节 小城镇竞争力评价……………………………………………………………………(204)第三节 制度创新:提升小城镇竞争力的思考………………………………………………(209)第八章 县域城镇发展水平、城镇人口与土地预测………………………………………………(213)第一节 县域城镇现代化及其相对标準………………………………………………………(213)第二节 小城镇规模水平预测…………………………………………………………………(230)案例:广西平乐县城镇体系与中心镇建设…………………………………………………………(236)第一节 城镇发育的背景及制约因素…………………………………………………………(236)第二节 县域城镇体系及城镇职能分工………………………………………………………(239)第三节 中心镇产业调整与布局………………………………………………………………(247)第四节 中心镇空间地域结构…………………………………………………………………(255)第五节 中心镇人口及土地预测………………………………………………………………(259)第六节 中心镇建设用地供需评价与开发重点………………………………………………(263)参考文献………………………………………………………………………………………………(288)后 记………………………………………………………………………………………………(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