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四首·其二

少年行四首·其二【少年行四首·其二】《少年行四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诗 。这首诗是写游侠出征边塞 。诗里所说的“仕汉”、“骠骑” , 都是借汉事喻唐 。少年委身事君 , 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 。由于羽林郎宿仗卫内、亲近帷幄 , 地位十分重要 , 故非一般等闲之辈可以入选 。第三句以自诘的口气反挑 , 使文势陡起波澜 , 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 , 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 。这首词借顿挫的用笔 , 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 十分有力度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少年行四首·其二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
作者:王维
作品介绍王维的这组《少年行》 , 从不同的侧面对游侠意气进行了热烈的礼讚 , 表现出盛唐时代特有的踔厉风发的精神面貌 , 表现当时社会游侠少年的精神面貌、生活道路和成长过程 。每一首都各自独立 , 各尽其妙 , 又可以合而观之 , 构成一组结构完整而严密的诗章 。这组诗歌表现了王维早年诗歌创作的雄浑劲健的风格和浪漫气息 ,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年轻时王维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原文汉家君臣欢宴终① , 高议云台论战功② 。天子临轩赐侯印③ , 将军佩出明光宫④ 。注释①欢宴:指庆功大宴 。②云台:东汉洛阳宫中的座台 , 明帝时 , 曾将邓禹等二十八个开国功臣的像画在台上 , 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③轩:殿前栏槛 。④明光宫:汉宫名 , 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白话译文朝廷君臣庆功大宴方告终 , 高高坐在云台上谈论战功 。天子亲临殿栏赐予列侯印 , 将军佩着印绶走出明光宫 。赏析这首诗写游侠的出征边塞 。这首诗里所说的“仕汉”、“骠骑” , 以及下面两首诗里出现的“五单于”、“汉家君臣”等 , 都是借汉事喻唐 , 这在唐诗中几乎是习闻熟见的惯例 。这里说少年委身事君 , 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 。由于羽林郎宿仗卫内、亲近帷幄 , 地位十分重要 , 故非一般等闲之辈可以入选 。《后汉书·地理志》云:“汉兴 , 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 。”由此即可见一斑 。骠骑指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 , 曾多次统率大军反击匈奴侵扰 , 战功显赫 。少年报国心切 , 一心想效功当世 , 一旦国家有事 , 便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 。边关是遥远荒寒的 , 沙场的搏杀更是出生入死 , 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 , 偏向虎山行” , 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 , 和曹植的《白马篇》里“捐躯赴国难 , 视死忽如归”的少年英雄是一脉相承的 。所不同的是 , 曹诗通篇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加以客观的描述和讚颂 , 这里却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诘的口气反挑 , 使文势陡起波澜 , 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 , 而“孰”、“不”、“纵”、“犹”等虚词的连用 , 又在接二连三的转折中不断加强语气 , 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 。这种借顿挫的用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 不仅很有力度 , 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游侠“意气”的内涵 。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 , 字摩诘(mó jié)  , 人称诗佛  ,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 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着名的在家菩萨 , 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着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 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 , 诗中有画 , 观摩诘之画 , 画中有诗”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 , 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 , 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 , 小桥流水的恬静 , 都能準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 , 着墨无多 , 意境高远 , 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 , 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 , 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 , 也称为“王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