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清微淡远——琴史述略清微淡远——琴史述略是主要是讲述琴文化的历史,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
【清微淡远——琴史述略】《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 。”
《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古籍记载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着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
基本介绍中文名:古琴
外文名:guqin
代表琴师:伯牙
代表作:《高山》、《流水》
历史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古琴又有太古遗音,上古遗音之称,创製者传说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 。《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 。《琴操》载:“伏羲作琴 。”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 。虞舜改为五弦,武王改为七弦 。”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从汉朝至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延续到现在 。演奏形式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 。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 。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 。从汉代蔡邕所着《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 。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着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梅花三弄》等,均已载人史册 。古琴结构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像征天地 。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製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 。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 。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徵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 。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 。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着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徵尊卑之别 。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 。十二徽分别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闰月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 。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 。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着,可见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汉弦歌俑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 。如器乐曲《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嵇康,都是当时着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如嵇康擅长弹奏古琴名曲《广陵散》,己传为历史佳话 。创作的着名乐曲有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传为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所作琴曲《酒狂》以及六朝宋王义庆《乌夜啼》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 。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入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 。隋末唐初赵耶利,对当时流行的文字指法谱字,进行了整理,并辑录了《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等解释演奏法的着作 。着名的琴曲《碣石调幽兰》,为南朝梁丘明传谱,现存为传到日本的唐手写卷子,是中国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谱 。唐代诗人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都为古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白居易爱好古琴,在《夜琴》中有:“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他的琴艺很高,并能自弹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以古琴为友,他在《船夜援琴》中写道:鸟栖月动,月照夜江,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闻无古今 。”张祜的《听岳州徐员外弹琴》也有:“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 。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 。”描写了古琴丰富的表现力 。唐代着名琴家有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 。赵耶利总结当时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盛唐的董庭兰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传世 。薛易简在他着的《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 。”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伸出许多弹琴的规範 。晚唐曹柔鑒于文字谱"其文极繁",使用不便,而创造了减字谱 。即在文字谱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是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 。唐代着名琴家有董庭兰(开元、天宝年间),从其师陈怀古处承继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沈、祝二家声调,擅弹琴曲《大胡笳》、《小胡笳》 。天宝中琴家薛易简,可弹大弄四十、杂调三百,并有理论着作《琴诀》七篇,擅弹《三峡流泉》、《胡笳》、《乌夜啼》、《别鹤操》、《白雪》等曲 。晚唐还有琴人陈康士根据屈原《离骚》所作的琴曲等 。宋朝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繫,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 。南宋时期杰出琴家郭沔 (号楚望,生于1190年,卒于1260年后)和他的弟子刘志芳、毛敏仲等人,在古琴遗产的整理、创作方面对古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如郭沔创作的琴曲《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刘志芳创作的《忘机》、《吴江吟》;毛敏仲创作的琴曲《渔歌》、《樵歌》、《佩兰》、《山居吟》等都流传至今 。当时着名的琴曲还有《楚歌》、《胡笳十八拍》、《泽畔吟》等;琴歌有姜夔(公元1155一1221)的《古怨》;庐山道士崔闲所着《醉翁吟》等 。宋人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 。明清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 。明初琴家冷谦的《琴声十六法》,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是明代琴家,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收录唐宋之前艺术珍品六十四曲、历十二年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于1425年刊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 。明末清初,徐上瀛更进而提出《二十四琴况》 。明清以来,着名的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良宵引》、《水仙操》、《鸥鹭忘机》、《龙翔操》、《梧叶舞秋风》等 。这一时期在演奏上由于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的薰陶和影响,古琴技巧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左手技巧的创新,如《五知斋琴谱》中的《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琴曲,左手技法极为细腻,前所未见 。以后的许多琴谱,在整理加工传播传统古琴音乐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清时期着名琴人有严澄、徐谼、蒋兴俦、徐常遇、蒋文勛、张孔山等人,近代着名琴人又有黄勉之、杨宗稷、王燕卿等 。清末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 。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岳云琴集”、济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长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 。建国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调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製了一批音响;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如《广陵散》、《幽兰》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闢了新的前景 。着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龙琴舫、查阜西、张子谦、夏一峰等 。
- 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
- 剑侠cp情侣名
- 蔡姓取名精选
- 卢姓名字精选
-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真题考点一本通——市政公用工?
- 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关于中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战略的%E
- 云计算网路
- 《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树立消防意识普及消防知识》展?
- 何谓大肚水杯
- 杨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