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召县寺庙 丹霞寺( 二 )


河南省南召县寺庙 丹霞寺

文章插图
河南八大名寺之一——南召丹霞寺寺内现存有宋、明、清等朝代的碑碣数通 , 上面记载着丹霞寺的沿革变迁 。清道光十三年(1834)碑记"......寺之初始于唐 , 盛于宋 , 兵焚于元 , 迄明中兴 , 清朝重建至今" 。丹霞寺几经废兴 , 历经沧桑 。到民国时期 , 兵匪交加 , 战祸连年 , 寺院多年失修 , 残缺不全 。特别是 , 清风禅师与静观和尚因门户之见、财产之争 , 闹得两败俱伤 。后来 , 明新和尚在当卖庙产中被人杀害 , 玉普和尚也相继被捕入狱 , 佛寺从此败落 。解放时 , 仅留觉来、觉先等三名和尚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保护下 , 不少房舍进行了翻修 。1960年 , 在此设立了县人民疗养院 , 又新添了一批房舍 。至1963年寺内共有殿房、僧舍141间 。其中三座殿堂、厢房 , 以及东西两个跨院中的佛像保存完整 , 色彩灿烂 。1982年 , 政府拨款三万元 , 进行修缮 , 并派出专人看管保护 。该寺所处环境清幽:"寺后一峰风兔岩千仞 , 左右两峰夹立 , 旁近诸峰朝拱";"山峦秀丽盘旋 , 状若凤翅 , 清泉环绕其麓 , 如急湍声......";"山峦重重环绕 , 水流曲曲迂迴 , 松竹丛茂 , 佛殿高耸 , 实为南阳之古蹟 , 南召之胜地也 。"唐代孟效有诗云:"松色不肯秋 , 玉色不肯柔 。登山须正路 , 引水还直流 。白鹤负书信 , 索云作衣裘 。仙村莫道远 , 策杖相交游" 。至今仍不失为一处很好的游览胜地 。现存的楼台殿宇 , 在研究古建筑工艺方面 , 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寺庙区的后坡上 , 建览胜塔 , 周围多种红叶植物 , 如黄绿柴、乌桕、火炬松等 。整个寺庙区周围则多植红梅、碧桃、紫薇等红花植物和红叶小檗、红叶李等红叶植物 , 以烘托"丹霞"意境 。(2)青龙山:青龙山险峻挺拔 , 犹似巨龙昂道长啸 , 山腰间的佛洞 , 为天然禅师初到丹霞修行之所居 。(3)卧佛山:又称档子山 。登上青龙山远望 , 可见档子山"巨人"仰卧 , 栩栩如生 。山腰有一大溶洞 , 洞内钟乳石笋 , 犬牙交错 , 煞是壮观 。(4)白虎山:白虎山雄浑高大 , 气势磅礴 , 蜘蛛山圆小玲珑 , 恰似一颗红宝石镶嵌在寺院旁 。(5)塔林:解放初 , 丹霞寺周围古塔林立 , 其规模超过少林寺 。如今零散分布仅存十余座 , 皆为元、明、清时期所建 , 为丹霞寺和尚墓地 。现存完整的有元代砖塔五座 , 明塔五座 , 清塔四座 。(6)柏林:丹霞寺柏林是全国佛教活动场所中规模最大的 , 古木参天 , 翠柏成荫 , 栽植按阴阳八卦布局 。
河南省南召县寺庙 丹霞寺

文章插图
南召丹霞寺(7)古树名目众多:丹霞寺 , 远有腹廓 , 近有临村 , 靠山有脉 , 临水有源 , 上有镇山之塔 , 下有通市之桥 。寺内的两株古柏 , 寺前的雌雄七星银杏 , 据史记载 , 栽植于唐宋 , 迄今已有千年;寺内的香樟树、白瓜树、塔松及空心檀树 , 以及柏栗葡萄架 , 把寺院妆点的古朴典雅 。方丈室门前台阶两边的两株柏树分翼并长 , 为宋柏 , 距今已近千年 。开创者丹霞天然(公元739-824年) , 今南阳邓州人 , 系六祖慧能弟子青原行思下第二世(六祖下第三世) , 唐代着名禅师 , 法号天然 , 丹霞寺开创者 , 故又称丹霞天然 。丹霞禅师为中国禅宗的弘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中国佛教的史册 , 成为激励后世佛子精进道业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