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东原基本介绍中文名:戴东原
出生地:安徽
出生日期:1723
逝世日期:1777
戴东原即戴震(1723-1777)清思想家、学者 。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年轻时曾随父行商,后以教书为生 。四十岁中举,后六次会试皆落第 。曾从江永学 。与纪昀、钱大昕、王鸣盛、卢文粥、惠栋等人交游 。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任集修官 。后被乾隆赐为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水利、地理等均有精湛研究 。擅名物训站,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 。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 。对经学、语言学等有重要贡献 。哲学上,肯定世界为物质的“气”的变化过程,说:“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孟子字义疏证·天道》),强调气的流行生息即“道”或“理”,指出“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原善》卷上)把运动变化着的“阴阳五行”看做“气”的内容,由此构成宇宙本原 。指出《易·繫辞》所谓“形而上”的“道”,即“未成形质”以前的“气”;“形而下”的“器”,即“已成形质”后的物,批驳了理学家“理在事先”的观点 。在认识论上认为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只能从事物本身去找,批判宋儒“以理具于心”的观点,说:“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 。”(《原善》卷中)认为人先有物质性的感觉器官(血气),然后才有精神思维活动“心知”,精神依赖于肉体 。同时也看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繫 。还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由“自然”到“必然”的过程 。说:“人之异于物者,人能明于必然,百物之生各遂其自然也 。”(《孟子字义疏证·理》)人惟有把握“必然”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否则“若任其自然而流行于失,转丧其自然而非自然也 。故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同上) 。不把握“必然”反而丧失自由 。抨击程朱理学“存理灭欲”的观点,指责“后儒以理杀人”,“其祸甚于申、韩”,断言程朱的“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孟子字义疏证·权》) 。肯定“欲者,血气之自然”(同上),“天下之用情 。天下之同欲”即“理” 。认为“天理”与“情慾”相统一,“理也者 。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理》) 。用“理存于欲”的命题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去人慾”的说教 。强调科学研究要把握事物的“条理”,即特殊规律 。对这些特殊规律的认识乃是通过“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孟子字义疏证·理》) 。反对“以一己之意见为理义”,认为获得“理”的途径“匪自我为之,求诸物而已矣”(《绪言》上) 。结合考据指出归纳事物应“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本末兼察”(《与姚孝廉姬传书》),不能“依于传闻”、“择于众说”、“出于空言”和“据于孤证”,即“未至十分之见” 。在美学上,认为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血气心知”的认识过程,充盈天地之间的有声、色、臭、味 。但作为审美对象的“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其悦者,必其尤美者也”(《孟子字义疏证·理》) 。人的审美活动首先通过眼、耳、口、鼻等作为人的生理机制的“血气”的感知,在感知的同时又有“心知”的“辨”与“察”,使“物实”、“物则”了然于心,产生美感,认为“悦”离不开“情”与“欲”,在审美活动中“情”、“欲”、“知”互为作用 。指出人“分为阴阳五行而成性各殊”,才质、气类、知觉亦各殊,美感有着差异性 。人对现实不仅感知美,还应创造美,“凡美质皆宜进之以礼”,貌既美而又应“娴于仪容”,强调“素以为绚” 。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戴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