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软体架构设计:程式设计师向架构师转型必备【软体架构设计:程式设计师向架构师转型必备】《软体架构设计:程式设计师向架构师转型必备》是2012年7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温昱 。本书围绕“软体架构设计”主题,从“程式设计师”成长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架构师的修炼之道 。
基本介绍书名:软体架构设计:程式设计师向架构师转型必备
作者: 温昱
页数: 246
定价:39.00元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7
副标题:程式设计师向架构师转型必备
作者简介温昱 资深谘询顾问,软体架构专家 。软体架构思想的传播者和积极推动者,中国软体技术大会杰出贡献专家 。十五年系统规划、架构设计和研发管理经验,在金融、航空、多媒体、电信、中间件平台等领域负责和参与多个大型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与管理 。内容简介从“基础篇”、到“设计过程篇”、到“模组划分专题”,《软体架构设计:程式设计师向架构师转型必备(第2版)》覆盖了架构设计的关键技能项,并且对于架构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与了解答 。目录第1章 从程式设计师到架构师 1.1 软体业人才结构1.1.1 金字塔型,还是橄榄型?1.1.2 从程式设计师向架构师转型1.2 本书价值1.2.1 阅读路径1:架构设计入门1.2.2 阅读路径2:领会大系统架构设计1.2.3 阅读路径3:从需求到架构的全过程1.2.4 阅读路径4:结合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第1部分 基本概念篇第2章 解析软体架构概念2.1 软体架构概念的分类2.1.1 组成派2.1.2 决策派2.1.3 软体架构概念大观2.2 概念思想的解析2.2.1 软体架构关注分割与互动2.2.2 软体架构是一系列有层次的决策2.2.3 系统、子系统、框架都可以有架构2.3 实际套用(1)——团队对架构看法不一怎幺办2.3.1 结合手上的实际工作来理解架构的含义2.3.2 这样理解“架构”对吗2.3.3 工作中找答案:先看部分设计2.3.4 工作中找答案:反观架构概念的体现第3章 理解架构设计视图3.1 软体架构为谁而设计3.1.1 为用户而设计3.1.2 为客户而设计3.1.3 为开发人员而设计3.1.4 为管理人员而设计3.1.5 总结3.2 理解架构设计视图3.2.1 架构视图3.2.2 一个直观的例子3.2.3 多组涉众,多个视图3.3 运用“逻辑视图+物理视图”设计架构3.3.1 逻辑架构3.3.2 物理架构3.3.3 从“逻辑架构+物理架构”到设计实现3.4 实际套用(2)——开发人员如何快速成长3.4.1 开发人员应该多尝试设计3.4.2 实验项目:案例背景、训练目标3.4.3 逻辑架构设计(叠代1)3.4.4 物理架构设计(叠代1)3.4.5 逻辑架构设计(叠代2)3.4.6 物理架构设计(叠代2)第2部分 实践过程篇第4章 架构设计过程4.1 架构设计的实践脉络4.1.1 洞察节奏:3个原则4.1.2 掌握过程:6个步骤4.2 架构设计的速查手册4.2.1 需求分析4.2.2 领域建模4.2.3 确定关键需求4.2.4 概念架构设计4.2.5 细化架构设计4.2.6 架构验证第5章 需求分析5.1 需求开发(上)——愿景分析5.1.1 从概念化阶段说起5.1.2 愿景5.1.3 上下文图5.1.4 愿景分析实践要领5.2 需求开发(下)——需求分析5.2.1 需求捕获vs.需求分析vs.系统分析5.2.2 需求捕获及成果5.2.3 需求分析及成果5.2.4 系统分析及成果5.3 掌握的需求全不全5.3.1 二维需求观与ADMEMS矩阵5.3.2 功能5.3.3 质量5.3.4 约束5.4 从需求向设计转化的“密码”5.4.1 “理性设计”还是“拍脑袋”5.4.2 功能:职责协作链5.4.3 质量:完善驱动力5.4.4 约束:设计并不自由5.5 实际套用(3)——PM Suite贯穿案例之需求分析5.5.1 PM Suite案例背景介绍5.5.2 第1步:明确係统目标5.5.3 第2步:範围 + Feature + 上下文图5.5.4 第3步:画用例图5.5.5 第4步:写用例规约5.5.6 插曲:需求启发与需求验证5.5.7 插曲:非功能需求5.5.8 《需求规格》与基于ADMEMS矩阵的需求评审第6章 用例与需求6.1 用例技术族6.1.1 用例图6.1.2 用例简述、用户故事6.1.3 用例规约6.1.4 用例实现、鲁棒图6.1.5 4种技术的关係6.2 用例技术族的套用场景6.2.1 用例与需求分析6.2.2 用例与需求文档6.2.3 用例与需求变更6.3 实际套用(4)——用例建模够不够?流程建模要不要6.3.1 软体事业部的故事6.3.2 小型方法:需求分析的三套实践论(上)6.3.3 中型方法:需求分析的三套实践论(中)6.3.4 大型方法:需求分析的三套实践论(下)6.3.5 PM Suite套用一幕第7章 领域建模7.1 什幺是领域模型7.1.1 领域模型“是什幺”7.1.2 领域模型“什幺样”7.1.3 领域模型“为什幺”7.2 需求人员视角——促进用户沟通、解决分析瘫痪7.2.1 领域建模与需求分析的关係7.2.2 沟通不足 7.2.3 分析瘫痪7.2.4 案例:多步领域建模,熟悉陌生领域7.3 开发人员视角——破解“领域知识不足”死结7.3.1 领域模型作为“理解领域的手段”7.3.2 案例:从辞彙表到领域模型7.4 实际套用(5)——功能决定如何建模,模型决定功能扩展7.4.1 案例:模型决定功能扩展7.4.2 实践:功能决定如何建模7.4.3 PM Suite领域建模实录(1)——类图7.4.4 PM Suite领域建模实录(2)——状态图7.4.5 PM Suite领域建模实录(3)——可扩展性第8章 确定关键需求8.1 众说纷纭——什幺决定了架构8.1.1 用例驱动论8.1.2 质量决定论8.1.3 经验决定论8.2 真知灼见——关键需求决定架构8.2.1 “目标错误”比“遗漏需求”更糟糕8.2.2 关键需求决定架构,其余需求验证架构8.3 付诸行动——如何确定关键需求8.3.1 确定关键质量8.3.2 确定关键功能8.4 实际套用(6)——小系统与大系统的架构分水岭8.4.1 架构师的“拿来主义”困惑8.4.2 场景1:小型PMIS(项目型ISV背景)8.4.3 场景2:大型PM Suite(产品型ISV背景)8.4.4 场景3:多个自主产品组成的方案(例如IBM)8.4.5 “拿来主义”虽好,但要合适才行第9章 概念架构设计9.1 概念架构是什幺9.1.1 概念架构是直指目标的设计思想、重大选择9.1.2 案例1:汽车电子AUTOSAR——跨平台复用9.1.3 案例2:腾讯QQvideo架构——高性能9.1.4 案例3:微软MFC架构——简化开发9.1.5 总结9.2 概念架构设计概述9.2.1 “关键需求”进,“概念架构”出9.2.2 概念架构≠理想化架构9.2.3 概念架构≠细化架构9.3 左手功能——概念架构设计(上)9.3.1 什幺样的鸿沟,架什幺样的桥9.3.2 鲁棒图“是什幺”9.3.3 鲁棒图“画什幺”9.3.4 鲁棒图“怎幺画”9.4 右手质量——概念架构设计(下)9.4.1 再谈什幺样的鸿沟,架什幺样的桥9.4.2 场景思维9.4.3 场景思维的工具9.4.4 目标—场景—决策表套用举例9.5 概念架构设计实践要领9.5.1 要领1:功能需求与质量需求并重9.5.2 要领2:概念架构设计的1个决定、4个选择9.5.3 要领3:备选设计9.6 实际套用(7)——PM Suite贯穿案例之概念架构设计 9.6.1 第1步:通过初步设计,探索架构风格和高层分割9.6.2 第2步:选择架构风格,划分顶级子系统9.6.3 第3步:开发技术、集成技术与二次开发技术的选型9.6.4 第4步:评审3个备选架构,敲定概念架构方案第10章 细化架构设计10.1 从2视图方法到5视图方法10.1.1 回顾:2视图方法10.1.2 进阶:5视图方法10.2 程式设计师向架构师转型的关键突破——学会系统思考10.2.1 系统思考之“从需求到设计”10.2.2 系统思考之“5个设计视图”10.3 5视图方法实践——5个视图、15个设计任务10.3.1 逻辑架构=模组划分+接口定义+领域模型10.3.2 开发架构=技术选型+档案划分+编译关係10.3.3 物理架构=硬体分布+软体部署+方案最佳化10.3.4 运行架构=技术选型+控制流划分+同步关係10.3.5 数据架构=技术选型+存储格式+数据分布10.4 实际套用(8)——PM Suite贯穿案例之细化架构设计10.4.1 PM Suite接下来的设计任务10.4.2 客户端设计的相关说明10.4.3 细化领域模型时应注意的两点第11章 架构验证11.1 原型技术11.1.1 水平原型vs.垂直原型,抛弃原型vs.演进原型11.1.2 水平抛弃原型11.1.3 水平演进原型11.1.4 垂直抛弃原型11.1.5 垂直演进原型11.2 架构验证11.2.1 原型法11.2.2 框架法11.2.3 测试运行期质量,评审开发期质量第3部分 模组划分专题第12章 粗粒度“功能模组”划分12.1 功能树12.1.1 什幺是功能树12.1.2 功能分解≠结构分解12.2 藉助功能树,划分粗粒度“功能模组”12.2.1 核心原理:从“功能组”到“功能模组”12.2.2 第1步:获得功能树12.2.3 第2步:评审功能树12.2.4 第3步:粗粒度“功能模组”划分12.3 实际套用(9)——对比MailProxy案例的4种模组划分设计12.3.1 设计12.3.2 设计的优点、缺点12.4 实际套用(10)——做总体,要提交啥样的“子系统划分方案”第13章 如何分层13.1 分层架构13.1.1 常见模式:展现层、业务层、数据层13.1.2 案例一则13.1.3 常见模式:UI层、SI层、PD层、DM层13.1.4 案例一则13.2 分层架构实践技巧13.2.1 设计思想:分层架构的“封装外部互动”思想 13.2.2 实践技巧:设计分层架构,从上下文图开始13.3 实际套用(11)——对比MailProxy案例的 4种模组划分设计13.3.1 设计13.3.2 设计的优点、缺点第14章 用例驱动的模组划分过程14.1 描述需求的序列图 vs. 描述设计的序列图14.1.1 描述“内外对话” vs. 描述“内部协作”14.1.2 《用例规约》这样描述“内外对话”14.2 用例驱动的模组划分过程14.2.1 核心原理:从用例到类,再到模组14.2.2 第1步:实现用例需要哪些类14.2.3 第2步:这些类应该划归哪些模组14.3 实际套用(12)——对比MailProxy案例的 4种模组划分设计14.3.1 设计14.3.2 设计的优点、缺点第15章 模组划分的4步骤方法——运用层、模组、功能 模组、用例驱动15.1 像专家一样思考15.1.1 自顶向下vs.自底向上,垂直切分vs.水平切分15.1.2 横切竖割,并不矛盾15.2 模组划分的4步骤方法——EDD方法15.2.1 封装驱动设计的4个步骤15.2.2 细粒度模组的划分技巧15.3 实际套用(13)——对比MailProxy案例的4种模组划分设计15.3.1 设计15.3.2 设计的优点、缺点
- 高等学校公共课计算机教材系列 软体工程概论
- PLC套用系统设计
- 深圳市嘉禾田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 陈望
- windows 恶意软体移除工具
- C#语言程式设计教程
- 比特梵德2010全方位安全防毒软体
- Java架构之完美设计
- 程式设计基础实验--C语言程式设计
-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图书 软体工程
- SQL Server程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