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石牌古寨【石牌古寨】在炮台镇东部一里处、桑浦山西麓,有一个古老的村寨 。高高的、斑驳的寨墙耸立,长长的护寨河紧紧环绕,古墙、古榕、古蹟,走近她,仿佛时光倒流……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石牌古寨
地理位置:炮台镇东部一里处
拼音:shí bēi gǔ zhài
历史源于:元朝惠宗至正二十六年
历史元朝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9),石牌村肇基祖感隆公因羡桑浦山石龟峰山脉灵秀,山脉西侧平原尤得地利,它东倚桑浦山,南濒榕江,呈龟状形,堪舆家称之为“金龟宝地”,适合拓基创业 。于是,感隆公由榕城的蔡厝池携家东迁,定居石牌头 。当时在这里居住的有杨、林、吴、廖等多姓人家,他们各自营建住宅,规模都较小 。感隆公曆经观察审度,发现邻地更秀美,又再度移家西邻,不久就在“金龟宝地”的正中营建“蔡氏家庙” 。蔡氏族人勤劳俭朴、垦殖有方,故发展迅速,人口猛增 。到了明朝中期,蔡族已成了石牌头附近的望族 。由于石牌毗邻桑浦山,加上当时社会混乱,故流寇较多,且经常滋扰人家 。为避免流寇的侵害,蔡氏族人商议构筑寨墙,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赞成,也很快兴工,大家齐心协力,不久寨墙也就建成了 。寨墙一共有108幅,版筑贝灰结构,墙高3.9米左右,厚30多厘米,寨墙像一个圆筒把石牌村围起来,它的东西长大约200米,南北长大约100米 。设东西南北四个门,门上建了可供报更、巡逻、报警的更楼 。并在寨墙外深挖护寨河,四门外设吊桥(现建为钢筋水泥桥)与外面连线,前两大门边种植榕树,这俨然就是一座坚固的城池 。有了这样的安全措施,贼寇不敢来袭,蔡氏族人得以安居乐业 。而附近的其他姓氏因没有这样的安全措施、不堪贼寇劫掠烧杀之苦或移徙他处、或归附蔡族 。从此,蔡族更为昌盛兴隆 。石牌村肇基祖感隆公的祖父北潭公,是南宋进士,历任潮州刺史 。住在这古寨的人们秉承传统,勤劳俭朴、勤勉好学,故出现了许多优秀人才 。明朝嘉靖年间,石牌村的蔡材聪颖博学,在严父兼严师的教育下,学业猛进 。不用数年,蔡材的诗书才艺已有一定的造诣 。年方21岁,赴试屡中,据称他高中进士后,得到嘉靖皇帝赏识,帝深爱其才华横溢,倚之为重臣,授翰林院侍读,后迁翰林院侍诏 。30岁那年,蒙帝恩赐假回家省亲,不料在途中染病,不幸身亡 。嘉靖皇帝得知讯息,殊感失去重臣,极为悲痛,遂降旨赐建“翰林亭” 。追赐牌匾,谕潮州知府周鹏书“翰苑”二字,勒石以彰恩荣 。这块石匾现在还安放在石牌村寨外门楼上,时时激励着后辈 。在古寨北端的廷魁公厅正中还悬挂“尚义可风”的金字牌匾,尺大的金字遒劲有力,这是清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御史孔毓珣及潮州知府李濂,为褒奖石牌村民蔡廷魁而设的 。清朝道光十三年(1834年),潮州府治一连数月没有下雨,造成旱灾 。到后来,却又连续不断地下雨,造成洪灾 。这样就使农民两造稻穀都颗粒无收,市面奸商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致饑民无力购买粮食,造成很多饑民饿死,陈尸野外,无人收埋,惨不忍睹 。一生务农的蔡廷魁恰好到府城积肥,见此凄凉情景,遂起恻隐之心,决定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救济灾民 。于是,他回家把历来省吃俭用所存下来的300石粮食,运到府城,按人计量平粜 。如果确实是无钱购米的,则将粮相赠 。此义举解了灾民的燃眉之急,一时间,全城人民都交口称讚 。官府也为他的善举所感动,立刻示谕粮商不得哄抬粮价,并开仓赈粮,缓解了灾情 。时值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御史孔毓珣奉旨南巡到潮州,得知此事,觉得蔡廷魁的善举值得褒扬,乃与潮州知府李濂向朝廷上书,奏请旌表蔡廷魁,得允 。于是,联衔刻制“尚义可风”的金字牌匾以示褒扬,该匾额至今还在 。在今天的风门古径旁,有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克敦孝行”四个大字,字之两旁各附两行题款 。左边是:赐进士出身赏戴花翎同知衔特受、揭阳知县林为立 。右边是:孝子蔡健立,光绪四年岁次戊寅孟秋下浣穀旦 。这是清朝时期,为褒扬石牌村民蔡健的孝德而刻的 。蔡健,家贫但事亲至孝,有一年,他的母亲病重,他不远千里为母求医,母病得愈,蔡健甚为高兴 。但过了四年,母亲去世了,蔡健哀恸欲绝,遂筑庐为母守墓三年 。蔡健的孝行上闻于官府,揭阳知县林为就题了“克敦孝行”的牌匾,赠送给蔡健,以树风範 。风门古径旁的四个大字就是依牌匾的原样仿製,当时就刻在蔡健坟侧 。石牌古寨生活着勤劳俭朴、民风淳厚的人们 。如今,古寨里面已经没多少人居住了 。村民们以古寨为中心向四面发展开来,已形成纵横两公里、人口一万多、人才辈出的大村落 。回望古寨,绿了几百年的古榕依然翠绿,只是树荫下少了孩童的欢笑声;站了几百年岗的寨墙依然静静伫立着,只是现在“没事做”了,正神闲气定地看着他的儿孙们勤勉向前……
- 越玩越聪明的600个数学思维游戏
- 榄核中学
- H7N9禽流感防控措施
- 司江华
-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
- 空气炸锅炸黄豆要的时长温度
- 包含自己名字的仙气网名怎么起
- 做烤肉是不是一定要用锡纸
- 牛肝菌的挑选及做法
- 如何克服懒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