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灵溪中学( 二 )


苍南县灵溪中学

文章插图
全景回首这五十多年学校的发展历程,灵溪中学始终站在苍南县乃至温州市的教育改革的前沿,谋求教育创新的新路 。办学历史1956年秋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画,学校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诞生的,时名平阳县第十初级中学 。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缺少校舍,新招收的两个国中班112名同学,只能在灵溪国小里借用两个教室上课,学校当时有教职工7人,这就是学校的雏形 。县委命名我为副校长主管校务(正校长由区委书记挂名) 。责任的重大,数十万人民的期待,我作为学校的创始人,怎不竭力而为之?1957年春县教育局拨款2万元建设新校,在区镇党政的重视和努力下,学校选址灵溪镇古磉村(即现址),征地20多亩(58年扩展为30多亩地的校园),建设新的校园 。一所崭新的学校诞生了,她虽简陋弱小,但在灵溪数十万人民的心中,却是非常珍贵的培育人才的摇篮 。1958年秋学校改名为平阳县灵溪中学 。当时施教区範围很大,为原灵溪区(还包括现属平阳县的肖江镇、夏桥乡)、藻溪区、桥墩区 。56、57年每年仅招生两个班112名,58年招生三个班168名 。这些学生都是从万名国小毕业生中挑选的,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知识、健康体质都是一流的 。学生们学习的勤奋、生活的艰辛、劳动的积极,团结、爱校、开拓向上的精神和行为真是笔墨难书 。他们在小小的教室里上课,济济一堂,聚精会神地听讲,肃静的自修课,挥笔惊人 。初创时期,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师生住宿的宿舍则是借用灵溪镇南偏僻荒村中的破旧祠堂,阴暗、潮湿 。一年中还几次被洪水所淹,床下青蛙伴唱,小水蛇惊扰,而师生们没有半句怨言,因为他们嚮往的前程是无限美好的 。学生们每周日还得回家自带口粮和小菜,粗粮薯丝加酸菜就是他们常年的一伙食,学校食堂一周供应一、二次小小猪肉丸子和新鲜青菜,则是他们改善生活的美餐了!1997年8月苍南县职业技术学校搬迁新址,于是用其旧址,开始创办普通高中,改校名为灵溪一高(苍南县灵溪第一高级中学) 。2007年4月经温州市教育局批准,学校恢复灵溪中学(苍南县灵溪中学)校名 。办学条件校园坐北朝南,一条南北长数十米的甬道直达教室大门前,前后两座工字型建筑,十二个教室,四个办公室和四个小寝室,东边操场,西边留着再建礼堂、师生宿舍的用地,北面还有可扩建教学大楼的余地 。第一座教室前挖有两口小池塘,后加以修饰成小桥流水,别有一番情趣,十分美观和气魄,它为今天建成花园式的校园创造了条件 。建校时师生齐动手,挖土、挑砖、添瓦,自行扩建竹篱笆,整个校园工整、舒展、新鲜,是个学习的好环境 。开头三届恰逢“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学校执行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教育方针,师生们出校门下乡村到田野宣传、劳动,支援“三农”,劳动成了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承包了农村大队数十亩水田的耕作任务,每年一到暑假,师生们为支援“三夏”全部到农村割稻、插秧,劳动期间自备口粮,自带铺盖,一乾就是十多天 。每天劳动收工时到河边淌一淌河水,就作为爽快的沐浴和休息,晚上就睡在乡村破旧的庙宇和祠堂里 。老师们更加辛苦,他们还要为学生的安全担心,睡觉时轮流值夜,为学生掩衣盖被,以防学生受凉生病 。一学生曾写过这样一首打油诗:“牛角挑灯耕田,劳动日以继夜,生产战斗不息,夺得粮食万千” 。除了艰苦的劳动,他们还经常担任抢险救灾的政治任务 。每年颱风季节,为了抗台,全校师生日夜奋战在公路旁百万斤的国家粮库里,他们必须在大水到来之前把粮食全部搬走,师生们在封闭缺氧的粮仓里日夜奋战,稚气的鼻孔里塞满谷毛,光膀子的身上粘满穀粒 。学术研究不少毕业生离校后一直战斗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回乡务农,积极努力,有当上农村村长和乡镇委书记的 。第二届毕业生林敬越曾担任县农业局局长,工业战线上有曾担任过桥墩陶瓷厂的书记和厂长的黄冬影 。从事中国小教育事业的教师、校长则更多了!第二届毕业生中还出了一个一代名中医林高荣,他具备博士学位,有很高的医术才能,当今已经誉满苍南了 。改革开放后,风风火火闯九州的灵溪人中有不少灵中的毕业生,如私营金融企业家肖善科,办企业名人蔡振步(可惜英年早逝)等 。此外还有不少从军的学生,他们为国防建设作出无私的贡献!灵溪中学将走过五十个春秋,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慨万千 。现在,一所现代化的省级重点中学——灵溪中学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30多个班级,近2000名学生,百多个教工,花园式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年年人才辈出,精英荟萃,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校领导汤中坚校长(第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