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山到巴山:情牵“那些娃儿”|鲁渝协作,支教日记 | 巴山
我是一名来自沂蒙老区的教师,2020年9月2日,乘车穿过重庆市城口县的千山万壑,我来到了30多年教师生涯的第二个正式工作单位——城口县实验小学支教。从蒙山到巴山,虽跨越千里,但同样的山峦叠嶂和质朴民风,让我不由倍感亲切。正是这份亲切,一年来的支教生活中,让我时刻想着为学校、为老师、为学生多做一点事,为鲁渝协作多做一点贡献。带着光荣的支教使命,通过用心摸索和努力,将自己的爱心和知识传递给孩子们的同时,也收获了教师生涯中一次特别的心灵旅程。
爱上“那些娃儿”
支教刚开始的时候,常听当地老师用四川话说:“那些娃儿!一下课就在走廊‘疯狂’,怎么喊也不听。真恨不得一个个摁倒起,屁股打开花!”意思是责怪这些孩子太淘气,一下课就疯跑打闹。但 “疯狂”也不含贬义,是山里孩子普遍的性格特点,好动,皮实,不娇气,顽皮而已。
面对如此“疯狂”的“那些娃儿”,我始终坚信一个道理:你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孩子就会给你同等的回报。
刚刚入学的这茬一年级新生,因疫情耽误了幼小衔接阶段的习惯培养,一日常规教育缺位。为此,我们从孩子们的年龄、性格特点和个性差异入手,想方设法加强孩子的常规养成教育。一开始我买来不干胶贴纸做的小星星奖励孩子。但这些小星星总是贴不牢,不一会儿就掉下来,也容易丢。后来经过摸索,我从网上买来各式各样的小印章,不同活动的优胜者获得不同的印章,同一图案凑齐5个就可以换来1张表扬信。每当我在课堂上掏出印章一亮,全班孩子的小眼睛都聚焦在小小的印章上,端端正正坐好听讲。
生活即教育。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契机。吃饭的时候我带领孩子们践行“光盘行动”,自己先把碗底亮出来,给孩子们做榜样;利用饭后“捡碗”(收集用过的碗筷)的机会教育他们养成“还原归位”的好习惯。
文章插图
爱每一个孩子,有时候需要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另眼相看”。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孩子智力发育迟缓,话说不清楚,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偏偏他又顽皮好动,课上喊叫、乱跑是他的“常规动作”。作为普教老师,我不懂特教,所能做的就是给这个孩子更多耐心、更多关注。孩子们每次举手要求发言,只要他举手了,我都会叫他发言;别的孩子回答问题答对了才能受到表扬,而他站起来含混不清的说几个字,我也会夸夸他……渐渐地,他喜欢上了写字,有时候一节课三番五次拿着本子要我看,写对的字也越来越多。记得从春天以来,每天中午他都跑到办公室喊“亓老师,吃饭!唐老师,吃饭!……”在这一声平平常常的呼唤里,我听出满满的幸福。
努力多做一点事
作为一个支教教师,虽做不了多么大的事,但我一直在找机会做一些小事,做一个对大家有用的人。
有一天,年级组长唐老师说:“亓老师,你这么喜欢写字,那就给你个练字的机会,帮我们写写奖状吧!”从那以后,先是本办公室的老师们要我帮忙写写学科测试以及各项活动的奖状,后来别的办公室也有老师拿来奖状让我写。除此之外,我还帮助班主任写学生评语、写宣传栏的标题等,给老师们当起了“秘书”。
作为一名党员,“学习强国”是每天的“第一功课”。学习过程中,我发现 “强国书店”里有大量儿童读物非常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读,因此萌生了给(7)班小朋友买书的想法。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陆续购买了几十本儿童读物。虽然数量不多,但涵盖了传统文化、童话、漫画、生活科普、智力游戏等各个方面,而且大都是注音读物,刚学会拼音的小朋友特别喜欢。
- 周萍|从青丝到白发 乡贤柏金妹守护最美“夕阳红”
- 桂新铮|冬夜,他们携手接力把女子从湖里拉了回来……
- 春联|迎新年!送春联!3500副春联送到枫林镇圣旨门社区、枫岭社区
- 救助|吉林天桥岭野生狍子得到救助
- 江鹤高速|恩平男子不慎切断手指,交警一路绿灯,两地接力护送,1小时到达中心医院
- 文职|警察节当天,他们收到了暖心的“礼物”
- 透析|许昌:为了救治隔离点患者,医生把400斤重的透析机抬到4楼
- 罗卫东到市医院看望慰问市公安局右江分局因病住院民警|关心关怀 | 梁辉
- 女子|“他不要我了!”海南一女子投海,遇到整队正在训练的消防员
- 捕鱼|脚踏渔船救人的信阳大爷找到了:有人落水我就要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