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意


犯意

文章插图
犯意【犯意】犯意,汉语辞彙,指代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图 。或称“犯罪的心理状态”(Criminal State ofmind) 。意同拉丁文的Mens Rea,即“罪过”(Guilty mind) 。有时专作“故意”解 。英美法系犯罪要件之一 。即实施犯罪的意图或恶意 。犯意是成立犯罪的必要条件,它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为英美刑法中的一个古老格言:“非具本人罪过的行为不使人有罪”(Actus non facitreum nisi mens sit rea) 。
基本介绍中文名:犯意
外文名:Intent     
内容:包括故意 与过失等
性质:犯罪意图或犯罪心理
含义:犯罪意图或犯罪心理
套用学科:心理学
概念解释犯意 拼音: 解释: 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图 。只存在于内心之中 。如果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流露出来,则成为犯意表示 。犯意不构成犯罪 。犯意表示一般也不构成犯罪,但有些犯意表示是犯罪行为 。古代普通法关于成立犯罪并不要求罪过,但自十七世纪以来,罪过成为普通法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 。起初用于表示罪过的词语如“恶意地”(Maliciously)、“欺诈地”(Fra-dulently)、“恶毒地”(Felonio-sly)、“存心地”(Wilfully)等 。现代制定法犯罪和以制定法的形式表述的普通法犯罪都以一定的心理状态作为其成立的必要条件 。要见要求17世纪后才对所有犯罪产生关于犯意的要求,从而确立了英国刑法中一项基本原则:“没有犯罪意图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 。犯意这个要件要求:行为人的行为是自愿的、有意的,对危害结果有认识并希望或放任其发生 。犯意究竟包括哪些主观心理状态,在英美刑法中存在争论,比较一致的见解是故意、明知和轻率 。疏忽是否包括其中则有分歧 。如果把犯意理解为犯罪主观要件,自然就包括疏忽;但犯意这个词的本意是指犯罪心理,疏忽不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一些人主张犯意不包括疏忽 。同时主张严格责任犯罪是一种无犯意犯罪,不排除存在某种疏忽 。分类现代英美制定法中的“心理状态”与一般意义上的“犯意”在含义上并不完全等同,实际上它包括三类:(1)主观罪过(Subjective Fault),即一定的恶意;(2)客观罪过(Objective Fault),即并非纯粹积极的犯罪意识;(3)无罪过,但要负刑事责任的心理状态,即无罪过责任的心理状态 。前一种心理状态是积极支配行为的意识,是纯粹的犯意;后两种心理状态并不直接支配犯罪行为,而是在犯罪当时客观上存在的一种意识,它们不是纯粹的犯意,但仍属犯罪的心理状态 。根据犯意的内容特定还是不特定,是适用于所有犯罪还是适用于特定犯罪,区分为一般犯意和特殊犯意;根据犯意的表现形式不同特徵,主要分为故意(Intention)、明知(Knowledge)、过失(Reck-lessness)和疏忽(Negligence) 。英美法系刑法还强调,在一个单独的犯罪中,对客观要素的不同方面,比如行为、情节等,可能分别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比如对行为不要求具有罪过,但行为人对行为对象身份的认识则要求必须是明知等,只有每一个客观要素分别与法律对不同客观要件所分别要求的不同主观心理状态相一致,犯罪才能成立 。主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三类:(1)主观罪过,即一定的恶意;(2)客观罪过,即并非完全积极的犯罪意识;(3)无罪过,即无罪过但要负刑事责任的心理状态 。前一种心理状态是积极支配行为的意识,是纯粹的犯意;后两种心理状态只是在犯罪时客观上存在的一种意识,并不直接支配犯罪行为,是不纯粹的犯意,但仍属犯罪的心理状态 。根据犯意的内容是特定还是不特定,区分为一般犯意和特殊犯意;根据犯意表现形式的不同特徵,分为故意、过失和疏忽 。犯意与犯罪目的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犯意泛指实施犯罪的意念、企图、决意或决心,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对自己所要实施的犯罪行为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意是与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密切相关的,它们都是犯罪主观方面的要素,但彼此之间又有区别 。犯罪动机是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犯罪目的是犯罪主体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而犯意是行为人决定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态度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是直接故意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具有法律意义;而犯意不是任何犯罪的构成要件,仅具有一般理论意义,它既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与否,也不影响犯罪的性质和刑罚的轻重 。仅具犯意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