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义坤|经参调查·锐度|“指尖上的救援”——灾情突袭 互联网“链接”起民间救援力量( 四 )
因为互联网共享、开放和及时等属性,社交媒体上分散且重复的求助和救援信息让真正紧急的信息被逐渐淹没,如何将有效信息提取、整理、归类并将其传达到前线,真正产生有效救援?这是一场属于Z时代的救援探索。
有诸如赫兹等自媒体人通过自媒体力量,召集像赵佳琪、娄义坤、张敬舒等成千上万的线上志愿者参与幕后救援;亦有河南籍大学生李睿通过创建一份“救命文档”将信息进行汇集,将一个简单的需求表格演化为“多用途”的民间抗洪资源对接平台;还有几位工程师开发救助小程序,标注求助位置,将求助信息可视化以供前方救援力量及时精准展开救援。
这也是年轻人参与突发灾害事件的最新“表达方式”。单个看,每个人所做的都是一点点,但是在技术的支撑下,最终却能汇集几百万人的力量。如果是传统场景,光是登记、汇总和核实信息,就需要相关部门专门组建庞大的团队、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
但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一代,他们有着本能的互联网思维,懂得如何利用技术解决问题。即便是传统的捐款捐物,也可以利用文档和表格进行管理与实时更新。
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技术的帮助下,青年志愿者们通过“指尖上的救援”参与到民间救援的工作中,展现出不一样的救援力量。
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新冠肺炎疫情,再到郑州暴雨……如果说疫情期间“屏幕一代”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开始进行有效尝试,那么此次郑州暴雨则可看作民间志愿救援的最新进化形式,这一形式,也会在今后的救援中被广泛使用。
让技术助推民间救援不断进化,实现更高效救援。这也需要从这次互联网救援实验中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如何将求助信息和救援信息实施精准分类?如何实施求助信息和救援信息第一时间对接形成闭合?另一方面,如何将民间救援力量与官方救援力量通过互联网实现良性互动,达到救援“效益最大化”?这都是未来需要思考的命题。
同时,也要防止技术成为救援的阻碍力量。在看不见的“战场”上,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网红主播混入群内,发表虚假信息混淆视听,以蹭流量;还有一些企业主趁机在平台和群里猛发广告,挖掘潜在客户。大灾面前,呈现众生相。这些噪音也需要通过技术手段予以清理。(完)
- 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没病总往医院跑...4个月后真相大白!
- 神经末梢|灵石县“金牌调解员”有效畅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 大货车|张乃林:城市经纬线的“最美调音师”
- 朱善|2021,感谢每一个温暖的你
- 通报|规范经营、热情服务!九江这位出租车驾驶员获通报表彰
- 同志|凌晨五点多,零下十多度,他们已经奋战在抗疫一线
- 冻结|95后经侦警花:线上冻结资金,守住群众的“钱袋子”
- 文明有约|文明有约 诚信为本:北京举办道德模范诚信经营交流分享会
- 海报|海报|你好,警察节!
- 菏泽爱心白菜驰援西安高校|点赞菏泽人 | 西安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