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安时代着名僧兵 武藏坊弁庆


日本平安时代着名僧兵 武藏坊弁庆

文章插图
武藏坊弁庆(日本平安时代着名僧兵)【日本平安时代着名僧兵 武藏坊弁庆】弁庆一般指本词条
武藏坊弁庆(1155年3月22日—1189年5月17日),平安时代末期的僧兵,源义经的家臣 。他的经历经常被当做日本神话、传奇、小说等的素材,为武士道精神的传统代表人物之一 。
基本介绍本名:武藏坊弁庆
别称:武藏坊辨庆
所处时代:日本平安时代末期
民族族群:大和族
出生地:纪伊国(今和歌山县)
出生时间:1155年3月22日
去世时间:1189年5月17日
主要成就:武士道精神的传统代表人物之一
宗教信仰:佛教
史实记载关于弁庆的史实记载资料很少,在《吾妻镜》的一书中,记录了他在元治元年(1185年),跟随源义经在京都一带游览,但描述他的句子极少 。例如:“弁庆法师以下相从”
“相从豫州之辈纔四人,所谓伊豆右卫门尉、堀弥太郎、武藏坊弁庆”
人物生平出生传说弁庆是一位名叫湛増的寺院住持强夺某大纳言的女儿为妻,怀胎18个月而生的(弁庆物语是3年) 。生出来的时候已经有两三岁小孩的大小,髮长及肩,牙齿齐全 。湛増视之为妖孽,本欲杀之,赖为叔母所救,带到京都抚养,命名为“鬼若” 。据说弁庆是在纪伊国(今和歌山县)出生,而田边市的旅游资料当中,更以弁庆诞生地自居 。出家弁庆在比睿山落髮出家,从此改名为“武藏坊弁庆” 。之后四处游历,曾到过四国和播磨国等地 。传说弁庆曾在京都五条大桥(一说在清水观音寺附近)进行“刀狩”,只要看上往来武士身上的太刀便要求比武,在遇到源义经之前已经收集了999把太刀 。源义经武艺高强、身轻如燕,让弁庆输得心服口服 。从此弁庆便跟随在义经左右,成为义经最亲密忠诚的家臣 。
日本平安时代着名僧兵 武藏坊弁庆

文章插图
浮世绘《义经记五条桥之图》追随义经弁庆跟随义经开始讨伐平家,也成功为义经打胜了不少战争 。平氏覆亡后,功高震主的义经受其兄源赖朝迫害,四处躲藏,弁庆一路相护,最后由北陆逃到奥州,投奔藤原泰衡处 。得知义经在奥州的赖朝,胁迫泰衡讨伐寄居在衣川馆的义经 。弁庆捨命护主,力战之后仍究寡不敌众,传说弁庆是身中万箭站立而死,即着名的“立往生” 。经典剧情弁庆在《劝进帐》中的一幕是他们逃离北陆时如何骗过富樫左卫门的部下,顺利渡桥到达奥州 。而另一幕是描述义经和弁庆在西国的经历 。网路文化在日本网路文化中,形容一些人非常强硬,而且很有威势的人,被称为“网路弁庆”(ネット弁庆),而在家庭中,一些很有威严的人也被称为弁庆 。而弁庆所使用的七种道具,被称为“弁庆的七种道具”,他使用的是薙刀、铁之熊手、大槌、刺又、大锯、钺和铁棒 。而在选举中更有“选举的七种道具”(选举必定有的道具,旗、腕章等),而另外也更有“侦探的七种道具” 。相关传说平安时代末期,平家统治的京都城遭遇荒灾,呈现出了被黑暗所笼罩的世纪末的景象 。在五条桥,平家的武士们一个接一个地相继遭人袭击,人们都认为那是“妖魔”所为,深感恐惧 。但是,实际上,这妖魔的真身是源氏家族的倖存者——遮那王也就是源义经 。遮那王率领着影子武士芥子丸和护卫僧兵刚人等,为源氏家族的复兴而不断地进行杀戮 。
日本平安时代着名僧兵 武藏坊弁庆

文章插图
五条大桥浮世绘与此同时,破戒僧·武藏坊弁庆在梦中得到不动明王“斩杀魔鬼,获得光明”的暗示后,便去比叡山盗取大太刀——鬼切丸,然后返回了京都城 。弁庆曾经被人们认为是天生的妖魔,是专门捉弄女人和孩童的恶棍,人们都惧怕他 。但自从他被比叡山的高僧——阿闍梨救过一命之后,便弃恶从善遁入佛门 。弁庆并未听从阿闍梨的忠告,执意要去刺杀“妖魔” 。然而等待弁庆的是他的死对头——恶党集团·打飞石的高手湛槐 。弁庆甩开追赶他的湛槐,奔向五条桥 。按照已经包围平家的密教僧——朱雀法眼的预言,受命于判官——平忠则的平家部队为了讨伐妖魔,已经埋伏在五条桥了 。在那里出现了遮那王同盟 。只一瞬间,平家武士们都被砍倒了 。就在弁庆即将与遮那王面对面的那一剎那,遮那王却消失了蹤影 。弁庆跟蹤在从武士的尸体上盗取刀剑的造剑浪人——铁吉的身后;为了潜入“逢魔之林”,遮那王便向铁吉请教进入“逢魔之林”的道路 。铁吉答应给他领路,但要求遮那王以所有的一千把刀作为交换条件 。二人正準备出发时,听到了附近传来女人的喊叫声,这女人是被恶魔俘获的孕妇——朝雾 。为赶走恶魔,弁庆拚死诵念咒文 。朝雾平安无事地产下一子——赤子 。弁庆照顾素不相识的朝雾、赤子母子俩,使得铁吉对弁庆也慢慢地产生了好感 。随后,他们一起走向“逢魔之林”…… 。在走向“逢魔之林”深处的弁庆和铁吉的面前,遮那王发出“气涡”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被遮那王的强烈的气场所控制的弁庆,再次忆起被自己杀死的少年的幻影,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终于被追赶而来的平家·检非遣使部队抓获 。由于湛槐他们接受了平忠则的命令,便在“逢魔之林”的入口处布下埋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