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铭天


苏铭天

文章插图
苏铭天苏铭天 , 被《财富》评为美国之外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25人之一 。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资格谈併购问题的少数人之一 。
【苏铭天】苏铭天(Martin Sorrel)带领着WPP集团一路风驰电掣收购扩张 , 成为全球三大广告传播集团之一;而此前十余年 , 他曾以财务经理身份帮助Saatchi&Saatchi(中国公司名:盛世长城)不断收购兼併 , 迅速建立起名噪一时的广告王国 。如今 , 没人再注意WPP的缩写来自那家当年经营超市购物车的小公司Wire&Plastic Product , WPP拥有奥美、智威汤逊、电扬、传力媒体、尚扬媒介、博雅、伟达、明略行、杨特、朗涛等知名传播服务品牌 , 诸如IBM、福特汽车和联合利华等《财富》500强中 , 超过550个已成为其客户 。
基本介绍中文名:苏铭天
外文名:Martin Sorrel
职业:执行长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性别:男
中国情儘管不会一句中文 , 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中国的热情 , 苏铭天这一充满了东方韵味的中国名字就是他自己取的 。而当他旗下的伟达公关受邀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担任传播顾问后 , 苏铭天的中国行明显加速 。在奥运会开始后的三个月 , 他已是第三次来中国了 , 并参加了奥运会的开闭幕式 。同时 , 他也是上海市长谘询会议成员 , 为上海2010年世博会提供顾问 。“2008年上半年 , 我们在华增长已超17% , 且丝毫没有放缓迹象 。这是中国GDP增长的两倍 。而今年上半年WPP集团全球销售收入增长仅为4.3% , 中国已成为WPP增长最为显着的国家 。”对于身陷金融危机漩涡中的跨国公司来说 , 新兴市场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脱困渠道 。“我相信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 , 将会更有潜力 。”不仅是苏铭天自己相信中国 , 他也要让别人相信中国 。“从全球角度看 , 预计2008年全球广告开支增幅为5.8% , 其中23%将源于中国的贡献;明年增幅预计为4.5% , 其中有30%将来自中国 。”他说 , 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可以看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规模”和“速度” , 是他为中国30年变革归纳出的两个关键字 , 这也正是吸引WPP自成立第二年即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
苏铭天

文章插图
经历过2000年网路科技泡沫带来的经济衰退 , 苏铭天很清楚 , 当全球广告业陷入阴霾中时 , 只有亚洲可能会是个例外 。在那场危机中 , 亚洲地区给WPP集团贡献了15%的营收 , 而那个时候的中国 , 在WPP全球市场中 , 连前十都排不上 。中国市场已经从第五位进入到第三位 , 苏铭天说 , 中国的内部似乎有着一个引擎 , 无论外部环境多幺恶劣 , 始终可以保持很好的增长 。“我相信在明年 , 中国会成为WPP全球第二大市场 。”职业生涯苏铭天爵士1986年建立WPP公司并担任公司CEO 。经过近20年的努力 , WPP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沟通服务公司 。其70多个营业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广告、媒体投资管理、信息和谘询、公共关係和公共事务、医疗保健和专业人员沟通服务 。
苏铭天

文章插图
在建立WPP之前 , 苏铭天爵士从1977年到1984年担任Saatchi & Saatchi公司的团体金融处主任 。苏铭天爵士是剑桥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以及哈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毕业生 , 他积极支持推进国际商学院的发展 。苏铭天爵士担任伦敦商学院副主席兼主管并担任多所知名大学及商学院的职务苏铭天的常规日程一般是固定的:每天6点起床 , 8点前赶到公司 , 8:30开始他日复一日、无穷无尽的商务早餐、商务午餐和商务晚餐 , 每天处理至少100多封邮件 。当然 , 最忙的日子是周五 , 周末出版的华尔街报纸经常会拨打他的直播电话或者手机——他是个媒体喜爱的发言人 , 直率、大胆并且无畏 。的确 , WPP的版图太大了:包括奥美(Ogilvy and Mather) , 世界研究 (World Research)  , 智威汤逊(International ,  J 。Walter Thompson ) 和杨雅(Young and Rubicom 。)等 。苏必须忙碌 。这一庞大的组织是通过近10年不停的收购而形成的 。985年苏铭天和另一合伙人出资67万美金购买了当时一家英国上市公司Wire Plastic Products达到控股比例的股份 。这家公司专门生产金属购物篮、档案筐等产品 , 在当时很不起眼 。但这并没有阻碍这位剑桥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和哈佛大学的MBA把眼光放得长远——显然 , 苏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壳公司;二年 , WPP即以旋风般的速度在一年间分别在美国和英国收购了十家市场服务类型的公司 。不过 , 从1987年起 , 苏铭天身担恶名 , WPP敌意购得当时远远大于自身的美国公司智威汤逊(J. Walter Thompson Group) , 该事件引起极大舆论混乱;两年后因为WPP收购大名鼎鼎的奥美集团 , 苏被当年的《时代》杂誌称为“麦迪逊大道上最可怕的袭击者” 。但这不会阻止WPP跑上快车道 , 尤其是在动荡的 1987至1999年间 , 频繁的收购绵延不绝 , 在刚刚过去的三年 , WPP收购或投资的公司便达到30家之多 。苏铭天希望这一切能够印证自己的信念:对于WPP来说 , 成长是可以购买的 。苏并没有迴避谈及收购的动因 , 他坚持认为:“在我看来一个公司如果成功 , 必须懂得会利用收购的方式来快速长大 , ——我喜欢它一直这样走下去 。”儘管苏的收购风格大有其吃意大利麵条时狼吞虎咽的势头 , 但另一方面 , 他是个缜密的“数豆者”(bean counter , 会计师的俗称) 。在组建WPP之前 , 苏铭天从财务工作挺进职场:1977到1984年间苏担任着名广告代理商盛世公司(Saatchi Saatchi Company PLC)集团的财务总监 , 他早期的对广告行业的经验便来自于此 。三十余年的职业轨迹如今已经运行到了至高点 , 仍迷恋数学和会计运算的苏铭天逐渐懂得如何驾驭一个超速成长的WPP 。如今的WPP已经是二大的广告和市场服务集团 , 旗下公司无不在各自业内可以独当一面 。因此 , 批评家认为 , WPP的结构并没有产生期望中的聚合效应 , 规模经济的原理也不适用于广告行业 , 从某种意义来看:“这样的组合非常无趣 , 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 的确 , WPP的业务範围 , 涉及广告、媒体投资管理、信息、谘询顾问、公共关係、品牌管理、医疗等 。并且 , 由于子公司从事的业务大有重合交叠之处 , 因此常常地为了争取同一客户两个子公司会发生直接冲撞 。苏铭天常自嘲地形容下属公司之间的这种奇怪关係——亲吻又打击 , 同承父恩的子公司们在亲吻兄弟之余也会麻利地腾开手足来互相进攻 。经济理念每一个时代的金融或非理性繁荣总以曲终人散收场 。郁金香狂热、南海泡沫、1825年恐慌和第一次网际网路泡沫破裂 , 都是潮起潮落的一部分 。如今 , 我们不应期望有所不同 , 但这并不会让各经济体的周期性本质变得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经济利好时期 , 人类集体心理和自我强化的经历让我们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 , 在这个时代 , 陈旧的繁荣与衰退的钟摆律已被赶走 。大灾难和破产随之而来 , 新的共识从上次盛宴的杯盘狼藉中显现 。新的正统观念认为 , 盎格鲁-撒克逊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死了 , 全球化名誉扫地 。即使是资本主义本身 , 似乎也正处于监狱医院医生们的监视下依靠呼吸机苟延残喘 。曾经的金融巨头沦落为贱民 。晚宴上忏悔偷了圣诞礼物 , 比承认你跟投资银行业有瓜葛 , 或许更能为人接受 。困境总会渡过 , 情况终会改变 , 这也是必然的 。凭藉美国、英国或其它地区的财政刺激幅度 , 甚或戈登·布朗(Gordon Brown)看似成功的20国峰会 , 情况将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复甦 。倒不是我们该对痛苦感到不在乎 。有些人说 , 理性地讲 , 经济衰退充满刺激和趣味 。这是冷酷无情的胡说八道 。对人家说他们失去了工作或生意 , 而他们的麻烦仅仅是因为经济周期的一部分 , 不会让人好过一些 。把钱花在缓冲经济衰退所造成的最坏影响的刀口上 , 仍然至关重要——儘管最初 , 正是消费和贷款导致我们落到这步田地 。必须坦白说 , 资本主义搞砸了——或更确切的说 , 资本家们搞砸了 。我们——商业、政府、消费者——屈服于过剩;我们变得过于贪婪 。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日子很好过 。表面上良性的利率政策、廉价商品从中国源源不断地输入 , 抑制了通胀 , 你要做的就是去上班——节俭适度已经过时了 。正如崩溃在所难免 , 钟摆也将向另一边摆去 。资本主义的尖牙利爪将不再锋利 , 我们将看到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的人们所熟悉的国家法团主义的回归 。从事商业的我们需要贤明一些:假如纳税人需要为银行和其它企业纡困 , 就应当期待有发言权 。退化了的威尔斯和苏格兰已在用斯堪的纳维亚模式运行;我们应期待有更多的相同案例 。这是筵宴宿醉的一部分 , 但或许不是治癒磨人头痛的良方 。正如商业模式在政府运作中变现不佳 , 政府模式对于商业运作同样力不从心 。40年前受到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追捧 , 并受到匈牙利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aldor)和托马斯·巴洛夫(Thomas Balogh)支持的凯恩斯模型差点令英国翻船 。这一次 , 从英国国有银行投资迅速抽身至关重要 。如若不然 , 我担心人才将大批逃离英国 。在这个产能过剩的世界 , 有一样东西是短缺的 , 那就是人力资本 。如果财政部的不死阴魂管的时间太长——或税收体系不利于他们在辛勤工作和成功后得到奖赏 , 我们的头脑精英将不再为英国银行服务 。此外 , 人才大範围的从问题银行撤离 , 使这些银行的重建更为困难 。在现代技术背景下 , 人才和公司总部向司法管辖更友好的地方迁移也相对简单 。同样 , 踌躇满志的成功人士可能改变自己的专业 , 加入精品运营业务或初创企业 。从某些方面看 , 周期即将再次开始 。私人股本集团KKR的亨利·克拉维茨(Henry Kravitz)表示 , 有3000至4000亿美元的私人股本资金在等待交易 。最终 , 股市的低估值将变得不可抗拒 , 而併购的齿轮将再次吭哧作响地进入运行状态——虽然 , 这一次的槓桿效应明显低于从前 。然后 , 钟摆将开始回摆 。同时 , 另一个变化也开始显现 。力量的地理平衡正在逆转——重新回归两个世纪前的力量发源地 , 东方和南方 。新的资本主义将带有亚太和拉美的气息——更有秩序、更注重实效而且更灵活 。那些地方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没法去 , 印度的低价Nano和中国的吉利(Geely)却可以 。儘管其它地区性经济体在崛起 , 美国的革新和融资能力将不会减弱 。如果没有现代凯恩斯主义者和监管者——就是这些人 , 在利好时期绝口不提资本主义的过剩——绊手绊脚 , 金融城也将重新繁荣 。对西欧我没有那幺乐观 , 在那里 , 结构性改革即使不是毫无可能 , 似乎也相当困难 。以前被看作只适于从事慈善事业的国家 , 将成为新的力量发源地 。非洲长期以来被看成充满战争、贫穷和疾病的大陆 , 将成为充满机会的大陆 。看看80万左右的中国人在那里从事经营活动或工作就知道了 。而相对陈旧的技术 , 可能在衰退中受到永久的伤害 。在美国 , 主流纸质新闻报业将遭受重创 , 并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免费无线电视行业同样面临挑战 。因此 , 资本主义将逃脱它寿终正寝的命运 , 但它需要一张更人性化的面孔 。公司责任是关键 。有些人表示 , 在经济艰难时期 , 这种滥情的 , 环保主义的主张是代价不菲的譁众取宠 。对此我不敢苟同 。任何未能与政府、绿色环保积极分子、慈善团体和新闻界建立联繫的企业 , 是在拿它的未来犯险 , 因为消费者知道这很重要 。炫富消费将令人皱眉 。女士不再购买仅仅作为富有标誌的手袋 。男士消费极端昂贵的汽车时会变得更自觉 。奢侈品还将留在我们的生活中 , 但评判它们的标準将是地道与否 , 手工水平如何 , 而不是标价 。最终 , 全球化将不再是一个骯髒的辞彙 。它仍会是——在合理的社会和环境约束下——让全球大多数人致富的最有效手段 。不过我们还从未成功地说清楚全球化的优势 , 也没有让每一个人感到其益处 。从这一方面讲 , 20国会议的抗议者们是有根据的 , 但激进的口号和打碎晨星创投(Morningside)的窗户玻璃则是表达不满的不当方式 。在经济衰退过程中 , 民主国家总是倾向于丑陋的保护主义 。面临选举的任何政客都会保护专门技术和产业 , 正如工党在2005年对路虎(Rover)所做的 , 当面临2010年国会中期选举时 , 激进的再分配主义者巴拉克·欧巴马(Barack Obama)也会那幺做 。但反对蒙羞的宇宙主宰的虚无之声终将终结 。可以想像 , 终有一天 , 投资银行家可能再次成为晚宴的宠儿 。当然 , 这可能需要做点小小的品牌再造 。双赢策略有人说 , WPP的成功 , 就是一部传播併购史的成功 。在苏铭天买下WPP这一“壳公司”后 , 这位剑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和哈佛大学MBA , 开始把自己的信念套用于实际操作上:在一年间分别在美国和英国收购了10家市场服务类型的公司 。苏铭天说:“在我看来 , 一个公司如果成功 , 必须懂得会利用收购的方式来快速长大 , WPP的成长 , 是可以购买的 。我喜欢它一直这样走下去 。” 在他早期的收购行动中 , 以1987年和1989年的两次最为着名:先是以5.66亿美元收购了智威汤逊公司及其下属的伟达公关 , 接着以8.64亿美元收购大卫·奥格威创建的奥美广告公司 。这一度引起媒体的极大舆论混乱 。1989年他被《时代》杂誌称为“麦迪逊大道上最可怕的袭击者” 。无论是讚美还是毁誉 , 都阻挡不了他收购的步伐 , 而目标则是瞄準行业先锋 。2008年5月 , 苏铭天击败微软 , 收购美国网路广告公司24/7 Real Media;7月 , 他又发起对英国市场调研公司Taylor Nelson Sofres(TNS)的“敌意收购” , 并在三个月后成功收入囊中 。在中国传播领域对外资放开后 , 苏铭天的中国併购路随之加速 。2002年6月 , 以奥美公关名义入股60% , 收购中国本土公关公司西岸谘询 , 奥美亦成为中国最大的广告公司;2003年7月 , 与日本博报堂(WPP有20%的股份)联合入股上海广告公司(WPP与博报堂各占25% , 中方占50%) 。WPP在中国已开设了13家广告合资公司 , 2007年营业额已超6亿美元 , 在中国约占15%的市场 。苏铭天 , 又开始以战略投资者身份 , 进入中国游戏广告行业 。2008年9月 , 与美国领先风险投资公司一起 , 共同投资提供网路游戏内嵌广告解决方案的上海英格美爱数字互动公司 。苏铭天通过向MySpace中国的控股公司注资的方式 , 进入了中国的社交网路服务领域 。苏铭天说 , 併购要取得成功 , 就必须把握两点:一是在策略上必须要合拍 , 二是在策略的执行上必须要果断和快速 。“比如最近收购TNS , 首先使WPP的全球销售额从130亿美元升到155亿美元 , 也使我们在市场调研的业务增加到40亿美元 。其次 , TNS在亚太地区有非常大的业务基础 , 在全球21亿美元销售中 , 亚洲有3亿美元左右 , 同时在拉丁美洲和中东欧地区也非常强大 , 在地理上跟我们实现了双赢 。第三 , 在行业覆盖方面 , TNS公司在卫生医疗行业、汽车行业、电信行业和IT行业等 , 都有非常强的实力 。因此 , 这是一个双赢 , 有了TNS公司之后 , 我们还可以在成本上节约5000万英镑 , 这是真正能够实现各个角度的双赢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併购原则 。” 面临危机谈起在面临全球“经济寒冬”时 , 中国依然成为跨国公司下一步增加投资的主要地区时 , WPP集团全球CEO苏铭天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