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肇图

曾肇图曾肇图,玉林大泉塘人(现今茂林乡),是从广东省兴宁州于清道光初迁来广西欎林(玉林)来定居的,曾肇图虽出生于书宦之家,但不曾读过书,家贫如洗,初来时只得在茂林桥摆卖茶水谋生,因言语不通,常被土着视其为侮辱、剥削的对象 。变富后,“有钱不识享福”是乡人对他的评语 。他仍保持着过去劳动者的本色,穿大襟土布衫,戴大母笠,着草鞋劳动,在家是这样,出圩入城也是一样 。
曾肇图,道光年间大修州城时,献捐最多,功绩最大,凭藉着这一坚固的城墙,多次使玉林生灵免于涂炭,绝于战火,为玉林市的发展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故以文致之,以为后人之楷模·
【曾肇图】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清州宫王彦和倡导的大修州城的募捐开始了 。曾肇图接邀请信后,派晚子曾韦满代表参加 。曾韦满执笔书“曾肇图认捐五千贯”(考清未出版《欎林州乡土历史教书》所载:则以曾重光名义认捐的 。)还说:是五千贯,包足亦可 。交捐款日期到了,曾肇图僱请了百余辆单轮鸡公车运钱,据说第一辆鸡公车已到县城,最后一辆出发的鸡公车还在鹅颈岭,由茂林鹅颈岭到县城,途为之塞,一日内交足五千贯制钱 。
基本介绍中文名:曾肇图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省兴宁州
主要成就:献捐最多,功绩最大“鬰林城是福地”的称誉僱工磨火砖——干活多者被剔除
朝代:清道光年
定居:玉林大泉塘
性别:男
曾肇图曾肇图的贡献曾肇图,道光年间大修州城时,献捐最多,功绩最大,凭藉着这一坚固的城墙,多次使玉林生灵免于涂炭,绝于战火,为玉林市的发展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故以文致之,以为后人之楷模.曾肇图,玉林大泉塘人(现今茂林乡),是从广东省兴宁州于清道光初迁来广西欎林(玉林)来定居的,曾肇图虽出生于书宦之家,但不曾读过书,家贫如洗,初来时只得在茂林桥摆卖茶水谋生,因言语不通,常被土着视其为侮辱、剥削的对象 。变富后,“有钱不识享福”是乡人对他的评语 。他仍保持着过去劳动者的本色,穿大襟土布衫,戴大母笠,着草鞋劳动,在家是这样,出圩入城也是一样 。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清州宫王彦和倡导的大修州城的募捐开始了 。曾肇图接邀请信后,派晚子曾韦满代表参加 。曾韦满执笔书“曾肇图认捐五千贯”(考清未出版《欎林州乡土历史教书》所载:则以曾重光名义认捐的 。)还说:是五千贯,包足亦可 。交捐款日期到了,曾肇图僱请了百余辆单轮鸡公车运钱,据说第一辆鸡公车已到县城,最后一辆出发的鸡公车还在鹅颈岭,由茂林鹅颈岭到县城,途为之塞,一日内交足五千贯制钱 。这次献捐以曾肇图献捐最多,论功行赏,功绩最大 。欎林州城建筑完成了,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牢固,外观之壮丽,除桂林皇城外,冠压全省 。“千州万州不如欎林州”是百多年来两粤(广西广东)人民对欎林城的讚歌 。以后不少次战乱,转危为安,均赖此城垣,群称“欎林城是福地” 。曾肇图如何发家大约在清道光年初,曾肇图已由一个农民摇身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富翁 。他是怎样暴富的?有传说是“挖得银”,有传说是“养猪兴旺”,众说纷纭,如今还是一个谜 。确切的是,曾肇图的富不是一般的富,时人皆说是“富甲鬰林州” 。曾肇图成富翁之后曾肇图暴富后仍一切躬亲营谋,餵鸡、养猪、泥水工也不例外 。他不穿绸着缎踏靴,仍然穿大襟土布衫,戴大草笠,着草鞋,出圩入城也是如此 。一次他入城理髮,理髮师见他穿着一般,貌不惊人,三两分钟就给马虎理完了 。曾肇图故意乱抓了一把银子作为工酬,拂袖而去 。理髮师欢喜万分 。曾肇图第二次又来理髮了,这回理髮师很细心地花了一个钟头才理好,曾肇图却按市价给以工酬并说:上次你乱理一通,我也乱抓一把银给你,这次你很细緻,我也按规矩给你酬劳 。传出去后,乡人评论“曾肇图理髮——不识货,工夫马虎的才值钱 。”有一次,管家的来报,“磨大厅砖柱的日工,年壮者日磨逾百,老残者仅得十余只,怎办?”晚爷主张“清洗老残,留用壮年” 。曾肇图立即制止说,我们是来人,不能开怨土着邻里,何况这些老残者都是多年患难挚交,饿兔不食窝边草,不但不能清洗反应特别照顾,多给休息,年壮者可调乾重活 。”传出去后,乡人评论“曾肇图僱工磨火砖——干活多者被剔除” 。献捐巨资大修鬰林城概述清道光14年(1834年)大修鬰林城的募捐开始了 。献捐以曾肇图最多 。交捐款日期到了,曾肇图僱请了百余辆单轮鸡公车运钱,据说第一辆鸡公车已到县城,最后一辆出发的鸡公车还在鹅颈岭,由茂林鹅颈岭到县城,途为之塞,一日内交足五千贯制钱 。鬰林州城建筑完成了,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牢固、外观之壮丽,当时除桂林皇城外,冠压全省 。“千州万州不如鬰林州”是百多年来两粤人民对育林城的讚誉 。以后数次战乱中能转危为安,均赖此城垣,同时留下“鬰林城是福地”的称誉 。曾肇图故居曾肇图的故宅位于茂林镇金谷村鹅颈岭 。据说在以前,整个鹅颈岭方圆几十亩全是曾肇图的屋宅,时人皆说他“富甲玉林州” 。因为按照中国传统风水勘舆学说的观点,过去乡间有钱人家坐北向南的大宅正门前都挖有一张大池塘 。这口塘就叫鹅颈岭塘,大约在清代道光年初便随同这曾屋大宅一起出现了 。塘堤是一道露出水面三尺多高、如同玉林古城墙一样的灰沙墙,颜色剥落,但仍很坚固 。几口古井默记岁月在屋宅前空地的东端和西端,有两口古井 。村民说,这是东井和西井,建造大宅时同时开挖使用的,至今仍然清水濯濯 。井前嵌入地面的几块青砖正以一种光滑、硬朗的姿态显示着自己身上曾经被踏过的无数脚印 。井中满盈的井水还非常清澈,凑近能明显感觉到丝丝凉意 。据说,这口古井也多年不用了,但井水从未枯竭过 。散落残迹历阅风雨从解放后开始,曾肇图故宅就被一点一点拆除了,至今只剩下一些门墩、花板飞檐和一两个二厅三厅 。侧厅虽然破落,仍不难看出当年的气势和装潢 。试想一个马厅都如此气派,主人住的地方如何规模可想而知 。在这间侧厅看到,屋顶果然只剩下三根梁,房子还是硬挺挺地立着,当初造房的工艺和水準由此可窥见一斑 。曾肇图故宅,房子虽已拆得面目全非,但一些细微处的旧迹处处彰显出房子曾经的气势 。舞厅、尚武厅,据查这是以前全玉林的富翁所没有的 。从“下雨天走一圈淋不湿”,门座、柱墩的数量和高度,以及房屋外墙“贴砖”来看,以前这座巨宅是怎样的鳞次栉比、高深莫测、坚不可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