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白鏽病


蕹菜白鏽病

文章插图
蕹菜白鏽病【蕹菜白鏽病】蕹菜白鏽病是蕹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近年来,随着生产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增加,蕹菜白鏽病由最初零星的发生髮展成为危害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发病面积和为害程度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对蕹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
基本介绍中文名:蕹菜白鏽病
寄主作物:蕹菜、牵牛花等作物
危害部位:叶片和茎部
病原菌所属:鞭毛菌亚门
概述蕹菜白鏽病 病原菌学名Albugoipomoeae-aquaticaeSawada寄主作物蕹菜、牵牛花等作物 。症状特点危害叶片和茎部,以叶片症状为常见 。被害叶面初现淡黄色斑点,后渐变褐,斑点大小不等(一般4~16毫米),近圆形至不规则形 。在相应的叶背出现白色稍隆起的疱斑,数个疱斑常融合为较大的疱斑块,随着病菌的发育,疱斑越来越隆起,终致破裂,散出白色粉末,此即为本病病徵(病菌孢子囊) 。发病严重时,叶片病斑密布,病叶呈畸形,不能食用 。茎部被害,患部呈肿大畸形,直径比正常茎增粗1~2倍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菌为鞭毛菌亚门的白鏽菌属〔Albugo ipomoeae-panduranae(Schw.)Swingle=A.ipomoeae-aquaticae Saw,旧称A.candida(Pers.)Kuntze〕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和廄肥中或粘附在种子上越冬,少数以菌丝体在寄主根茎记忆体活越冬 。卵孢子在适宜条件下直接萌发侵染,或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从幼嫩叶片气孔侵入致病 。病菌可沿维管束进行系统侵染 。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孢子囊作为再次侵染接种体,藉助风雨传播侵染致病,在生长季节中,再次侵染不断发生,病害得以蔓延 。病菌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病菌入侵要求温度偏低,但入侵后病害的扩展则要气温偏高,如入侵后白天气温低于23℃,病害可不显症 。温暖多湿的天气,特别是日暖夜凉或颱风雨频繁的季节最有利于本病的发生流行 。连作地、土壤瘠薄、疏于肥水管理、植株生长不良的地块及植株发病早而重 。品种间抗性差异尚待调查比较 。一般细叶通菜似比大叶通菜表现较抗病 。外引的泰国种及南方普通栽培的大鸡青、江西红茎、建阳白等品种较易感病 。福建地方种龙蕹、华安蕹和广州的大骨青表现一定的抗性,可因地制宜引种 。防治方法(1)选育和选用抗病良种 。(2)选用无病种子,厉行种子消毒(播前用种子重量0.3%的72%克露或69%安克锰锌可湿粉拌种) 。(3)重病区和重病田实行轮作,最好与非旋花科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 。(4)彻底清洁田园,收穫后收集烧毁病残物,以减少菌源 。(5)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质肥和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疏鬆度,适时喷施叶面肥、薄施勤施肥,促植株早生快发,壮而不过旺;用水上宜坚持早晨浇水,做到早、勤、透,有助于阻隔病菌侵入 。(6)按苗情、病情、天气状况及时喷药控病 。梅雨或颱风雨频繁季节应抓住雨后或抢晴施药,按苗情确定施药与否及施药範围 。药剂可选用69%安克锰锌、或72%克露800~1 000倍液,或50%安克2000倍液,或25%甲霜灵、或58%甲霜灵锰锌1 500倍液,或25%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2~3次,隔7~15天1次,前密后疏,交替喷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