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作 长安秋望

长安秋望(杜牧诗作)【杜牧诗作 长安秋望】《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长安秋望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者:杜牧
作品原文长安秋望⑴楼倚霜树外⑵,镜天无一毫⑶ 。南山与秋色⑷,气势两相高⑸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秋望:在秋天远望 。⑵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⑶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⑷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⑸气势: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白话译文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创作背景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 。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这是一曲高秋的讚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讚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徵 。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 。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 。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 。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 。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 。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 。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诗人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表现出“秋色”之“高”,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 。它更接近于写意画 。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徵与外化 。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 。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儘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名家点评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世称杜牧“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为警绝 。而子美才用一句,语益工,曰“千崖秋气高”也 。宋代陈知柔《休斋诗话》:予初喜杜紫微“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语,已乃知出于老杜“千崖秋气高”,盖一语领略尽秋色也 。然二家言岩崖间秋气耳,犹未及江天水国气象宏阔处 。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诗不但因时,抑且因地 。如杜牧之云:“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此必是陕西之终南山 。若以咏江西之庐山、广东之罗浮,便不是矣 。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勛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以济世之才自负 。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以七言绝句着称 。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