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恆


赵敏恆

文章插图
赵敏恆【赵敏恆】赵敏恆 (1904-1961) 江苏南京人,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新闻教育家 。当年以江苏省第一名成绩考取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前身) 。
基本介绍中文名:赵敏恆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南京
出生日期:1904
逝世日期:1961
职业:教授、新闻教育家
毕业院校:清华学校
主要成就:《世界日报》总编辑、复旦大学教授
代表作品:《外国人在华新闻事业》、《採访十五年》、《新闻圈外》等
人物生平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即官费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文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一年后进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 。1925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在纽约环球通讯社当编辑 。1926年获硕士学位 。1926年被留美学生公推任《中国留学生月报》总编辑 。1927年回国后担任北京《英文导报》副总主笔,兼任中国大学教授 。1928年曾任民国政府外交部情报处副科长兼秘书 。1927年8月参加英国路透通讯社工作,先后任南京特派员、汉口特派员,中国分社兼重庆分社社长,併兼美国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派员,路透社远东司长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国际新闻社、英国每日电讯报、日本朝日新闻社、苏联塔斯社都曾聘请他发布新闻 。1945年创办《星期快报》,任重庆《世界日报》总编辑,兼任复旦大学教授 。1945年10月,任上海《新闻报》总编辑 。1949年以后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新闻採访与写作教研室主任 。赵敏恆是少有的新闻奇才,极具新闻敏感性,多次在国际领域首发新闻,引起世界轰动 。1955年7月因“国际特嫌”蒙冤入狱,1961年在江西逝世 。1982年获得平反 。研究方向1.1932年10月2日早世界各大媒体发布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报告 。2.1934年最早报导“藏本失蹤案” 。3.1936年12月12日最早报导“西安事变” 。4.1943年11月早14个小时报导秘密召开的“开罗会议” 。主要贡献·主要着述:1.《外国人在华新闻事业》2.《採访十五年》3.《新闻圈外》4.《伦敦去来》人物述评赵敏恆是少有的新闻奇才,这在新闻界早有认同 。他之所以名扬国际新闻界,是在于他有多次极具分量的报导 。·超强的新闻敏感性赵敏恆善于捕捉重大新闻,率先报导,因而产生轰动效应 。有三个事例可以说明 。⑴关于“藏本事件”的报导:1934年6月8日,日本驻中国大使馆二等秘书藏本英明突然失蹤 。日本当局一口咬定,藏本为中国所谋杀,要求中方承担由此引起的严重后果 。实际上是藉此挑起事端,準备扩大侵略战争 。他们一面发出外交通牒,一面下令停泊在下关江面上的日本军舰準备开战,战争颇有一触即发之势 。幸好南京警察厅侦缉队次日就在明孝陵东北山中一座破庙里将藏本英明找到,但藏本绝口不谈出走的原因,蒋介石政府又下令各通讯社和各报社不得报导这一讯息,以免刺激日本 。赵敏恆从警官赵士瑞处了解到具体情况,就假扮青年会代表去慰问藏本,藏本大为感动,遂向他倾诉了许多心里话 。原来藏本在中国工作多年,屡受排挤,不能升迁,因而觉得人生无味,决计自杀 。赵敏恆不顾政府禁令,立即将谈话写成新闻稿,通过外国新闻社发表出去,使日本政府狼狈不堪 。为此,日本外务省情报局局长在东京采访人员招待会上指名大骂赵敏恆是“中国最恶毒的宣传员” 。但这一骂,却反而扩大了赵敏恆在国际新闻界的影响 。⑵关于“西安事变”的报导:1936年12月12日上午9时,赵敏恆在家里突然接到国民党负责宣传的要员张道藩的电话 。电话里没头没脑地发问:西安有没有电报?路透社有没有驻西安的采访人员?放下电话后,赵敏恆觉得对方问得离奇,决定顺着这条线索去寻找西安方面的新闻 。他马上打电话给铁路局,询问到西安的通车情况 。得到的回答是:“陇海路只通到华阴 。”这样,他就断定西安方面肯定有情况 。他知道此时蒋介石在西安,就保卫工作而言,决不会把整个西安封锁起来的 。根据原先对国内情况和各派力量的了解,他马上意识到,一定是当地东北军发生兵变,扣留了蒋介石,所以才会封锁了整个西安 。他再核实了一些情况之后,果断地向路透总社发电,报导了西安兵变的讯息 。他成为第一个向全世界发布这一重大新闻的采访人员 。⑶关于“开罗会议”的报导:1943年10月,赵敏恆以路透社特派员身份参加访英团,途经埃及、葡萄牙飞赴伦敦 。到达埃及首都开罗时,偶然在街上碰到蒋介石的侍卫长,他知道此人是紧随蒋介石身边的,不可能独自远行,所以立刻判断出,蒋介石此时一定也在开罗 。于是他就留下来继续寻找线索 。恰好这时苏联塔斯社采访人员罗果夫也在开罗,他问罗果夫苏联方面有什幺情况?罗果夫告诉他,这里有许多苏联军政要员 。他判断,史达林也到了开罗 。于是,再通过美联社和路透社的关係,打听罗斯福和邱吉尔的讯息,知道他们此时都不在国内 。这种种迹象都说明:开罗正在举行同盟国首脑会议,而且一定是决定战争进程和世界命运的会议 。于是他立刻写好新闻稿,準备通过邮局发往英国,但被告知:上级有令,一律不準往外传送新闻稿 。这一通知,再加上沿途见到开罗市内军警戒备森严,使他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确定无疑 。于是他立即飞往葡萄牙,在里斯本用加急电报向路透社总社传送了开罗会议的讯息 。有趣的是,在路透社向全世界发布开罗会议的新闻稿之后,蒙在鼓里的英国外交部,还指责路透社乱髮讯息 。而美联社关于开罗会议的报导,则比路透社整整迟了14个小时 。因为开罗会议报导的特殊成绩,赵敏恆获得了金烟盒奖 。这是路透社的最高奖项,烟盒上刻有受奖者的名字,只有很少的人获此殊荣 。同时,也因这个报导,赵敏恆被提升为路透社远东司司长 。·忘我的敬业精神上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狂轰滥炸,赵敏恆不顾炮火,多次去电报局发电讯稿 。一次日机轰炸,他去大棵子电报局,电报局以是一片火海,空无一人 。走出电报局后路上碰到一逃避轰炸者,赵敏恆打听哪里还有可发电报地方 。那人认为赵是疯子,惊讶地说,这个时候你还要发电报?无奈之际,赵登上嘉陵江上的英国轮船请求发报,终于将日军暴行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发布 。后来英国驻华大使批评赵借用英舰电台发报,赵说,我是路透社采访人员,我要完成我的工作 。我不是你的雇员,你无权命令我 。他妻子谢兰郁说:“他採访新闻,不要命 。”又如,在开罗会议期间,他敏锐嗅觉到有重大新闻,于是客服重重困难,一路追蹤并冒着可能被军事法庭审判的风险,第一时间发出报导 。赵敏恆在《採访十五年》中写到:好外勤,应当一生只当外勤;好编辑,应当一生只乾编辑 。做新闻采访人员的,不应当争名夺利,而应当求事业的成功 。他的忘我铸就了他的成功,也应验“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这句古训 。·恪守职业道德赵敏恆教授人格独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是非观强烈 。1932年“一·二八”后,英国驻中国大使兰浦森要调停中日战争,从北京到南京再去上海,行蹤甚为神秘,赵敏恆得知讯息后即予发表 。兰浦森到上海,看到报纸勃然大怒,约见赵,责问他未经準许怎能发表他的行蹤,并要他交出新闻来源 。赵义正辞严地回答:新闻如不正确,你能否认,其他方面均无权干预 。我更无必要交出新闻来源,因要维护新闻自由原则 。赵声称只对路透社负责,而对其无理干预置之不理 。无奈之下,兰浦森要求路透社更正并将赵撤职开除,最终路透社拒绝了兰浦,主持了公道 。1944年,英国组织一批采访人员到非洲去写英军统帅蒙哥马利的胜利 。但赵敏恆看到的是英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非常气愤,他没有去写歌颂蒙哥马利的文章,却写了不少揭露英国在非洲殖民统治的通讯 。这些通讯原是寄给他的夫人谢兰郁的信件,却被他的学生陆铿看到了 。陆铿觉得这些通讯写得很好,就把它交给重庆《新民报》发表,总题为《伦敦去来》 。这些揭露殖民主义的通讯触怒了英国政府,他们要路透社开除赵敏恆,并不準将这些报导彙编成书出版 。但路透社是民营机构,政府不能直接管理 。社方顶住不办,赵敏恆则表示:如果我写的不符合事实,你们可以处分我、开除我,如果我写的是事实,则这属于新闻自由,他们无权干涉 。后来官方对路透社董事会施压,要赵敏恆写检讨 。但赵敏恆为了维护新闻自由的原则,为了维护采访人员的尊严,严辞拒绝 。他毅然辞去路透社的工作,拒领退职金 。赵敏恆的采访人员业绩将会作为新闻採访和写作史上的範例,供新闻从业者学习,而且他本身的遭遇,也将成为法制史上的一个案例,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 。个人爱好:喜欢抽雪茄菸,桥牌技艺精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