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鲷科


大眼鲷科

文章插图
大眼鲷科【大眼鲷科】大眼鲷、天竺鲷及金鳞鱼堪称是礁区夜行性鱼类的三大家族 。它们多数具有眼睛大、体色红或褐等夜行性鱼类的典型特徵 。这些夜间游侠的大眼睛,能帮助它们在漆黑的晚上感受海中微弱的光线,方便觅食和辨识天敌 。体色呈红色或褐色主要是因夜间光线微弱,纵使五颜六色亦无法显现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大眼鲷科
拉丁学名:Priacanthidae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鲈亚目
科:大眼鲷科
基本信息种类:全世界共有4属18种,台湾现有3属7种生态:底栖,卵生,肉食外形特徵体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侧扁而高 。眼特大,约为头长之半 。吻短,下颌突出 。口大,斜裂 。颌齿、锄骨和齶骨均具细齿,不具犬齿 。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并有一后向之强棘 。体被坚韧不易脱落之小栉鳞 。背鳍硬棘部及软条部相连,无缺刻,硬棘X,软条10-15;臀鳍硬棘III,软条6-16;腹鳍大型;尾鳍圆形、截形或叉形 。体色呈红色 。全世界约4属18种左右(Nelson, 1994) 。为底栖夜行性中小鱼类 。有些种在珊瑚礁区栖息,多半独居或三两成群;有些则在较深的砂泥底海域活动,多半成群 。由于眼睛虹膜具反射层,因而看其眼睛会发出明亮的光辉,眼大也有助于其夜间捕食 。主要以小鱼、甲壳类和多毛类为食 。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 。代表鱼种如: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bigeyes 、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长尾大眼鲷(图)Priacanthus tayenus、灰鳍异大眼鲷、日本锯大眼鲷、日本牛目鲷、金目大眼鲷 等 。在春、夏两季的鱼市场上,不难看见身着红服、杏眼圆睁,俗称为「红目鲢」或「大目鲢」的鱼鲜,它们都是大眼鲷科的成员 。鲜红的体色与醒目的大眼正是本科外观上最突出的特徵,也是「大眼鲷」一名的由来 。大眼鲷的身体大致呈长椭圆形,侧扁而高 。体被坚实的小栉鳞,触感犹如砂纸一般;由于表皮很坚韧,在烹调前通常连皮带鳞一起剥除,因此大家习称它为「剥皮鱼」 。大眼鲷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的热带及亚热带海域,生活在礁区,昼伏夜出,主要以小鱼及甲壳类为食 。宝石大眼鲷是大眼鲷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主要特徵是尾鳍呈双凹形,且上下叶延长突出,腹鳍基部的内侧有一黑斑 。略偏深红色的体色,可在夜间迅速变换成银色或有斑块 。本科特点大小通吃的肉食者大眼鲷拥有一张大口,但牙齿却很小 。由于口大,应可吞食不小的猎物,而细小的牙齿,则能在夜间捕食由海底较深处垂直洄游到浅水域的浮游动物 。换言之,大眼鲷的摄食对象从微小的浮游动物、幼鱼,到体型较大的虾、蟹等甲壳类及头足类的乌贼等均包括在内,食物来源十分多样 。典型的夜行客 大眼鲷除了眼大外,它的瞳孔也很大,所以当夜间潜水者用手电筒照射时,光线透过瞳孔照射到巩膜和视网膜间的鸟粪质会反射光线,就像用闪光灯拍照一样显示出「亮眼」的效应 。白天它们躲在礁檐下或礁洞中,体色几呈一致的红色调,黄昏后则出外觅食 。本科有些鱼种会在夜晚上演快速变装秀,片刻间由一身红衣换成银灰色调的猎装 。大眼鲷在礁区休息时常是独行侠,但在礁缘外较深处则会结队出没,因而常被渔民成群捕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