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歌曲 赞佛偈


佛教歌曲 赞佛偈

文章插图
赞佛偈(佛教歌曲)【佛教歌曲 赞佛偈】指讚叹佛相好、功德等之偈颂,以五言、七言二种居多 。
基本介绍中文名:赞佛偈
含义:讚叹佛相好、功德等之偈颂
格式:五言、七言二种居多
作者:择瑛法师
创作年代:宋朝
类型:佛教歌曲
指讚叹佛相好、功德等之偈颂,以五言、七言二种居多 。据《无量寿经》卷上载,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以:“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等偈,讚叹世自在王佛,。释迦牟尼佛亦是如此,据《佛本行集经》卷4载,世尊于过去世曾讚叹弗沙佛,其四句偈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也有篇幅很长而独立成篇的偈颂,如《赞阿弥陀佛偈》 。用得最多而範围最广的,还是宋代择瑛法师作的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又称叹佛偈 。即讚叹佛之相好功德等之偈颂 。以五言、七言二种居多 。佛本行集经卷四载,释尊于过去世曾讚叹弗沙佛,而说四句偈(大三·六七○上):“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又无量寿经卷上亦载,阿弥陀佛过去为法藏比丘时,亦以(大一二·二六七上)“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等偈讚叹世自在王佛 。在诸经中复有各种赞佛偈,如旧华严经卷一(大九·三九七下):“一切佛境界,甚深难思议;诸余众生类,莫能测量者;如来善开导,无量诸群生;能令悉愿乐,志求无上道 。”又佛三身赞、一百五十赞佛颂、佛吉祥德赞、七佛讚呗伽陀、赞阿弥陀佛偈等,则为独立成篇之偈颂 。(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摩诃摩耶经卷上、乐邦文类卷五、广弘明集卷十五)会性法师:赞阿弥陀佛偈略说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鹹令登彼岸赞佛偈
佛教歌曲 赞佛偈

文章插图
赞佛偈顺此略释赞佛偈,偈由宋朝择瑛法师所作(瑛或写英),兄弟皆出家,师是弟弟 。宋神宗熙宁间人,距今约一千多年 。师专修净土,着有净土修证仪,赞佛偈出于此(惜净土修证仪已失传),据净土三经而作,文句字义佳美,故流传甚广 。师寂于宋哲宗元符二年(西元一○九九),春秋五十五 。师五十五岁往生,比蕅祖年轻,高僧传里,壮年往生者不少,都属宿世修行,度生之愿未满的再来人,因缘成熟,不论年龄多寡,便撒手西归了 。能明偈义,唱念时依文起观,知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愿,果地之九品接引,也可助我等道心增长,净业早日成就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先总赞阿弥陀佛报身相好庄严,出自观无量寿经 。观经云:‘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光明灿烂的缘故 。相好光明无人能及,叫‘无等伦’,没法相等,无可比伦 。佛佛道同,论证理,诸佛所证得的菩提涅槃都相同,无高下之分 。论度生,则因每一尊佛因地所发愿,所行所修而有不同,如药师佛发十二大愿,令众生消灾延寿,地藏菩萨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愿,本师释迦世尊发愿于五浊恶世成佛度生 。阿弥陀佛愿以净土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净土之境界,报身之相好,都庄严至极,无与伦比,故说:‘相好光明无等伦 。’观经上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捨 。’‘相’较显着,‘好’较微细,单是相就八万四千,非凡夫思议能及,一一光明都摄受护持十方念佛众生,使增长善根道业,不会暂时舍离 。阿弥陀佛之护念、度生之善巧,并相好光明,最为第一,因以清净佛土接引众生,较为殊胜的缘故,若论法身,则诸佛平等不二,约报身应身,则有差别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在八万四千相中,举出两种,说明阿弥陀佛相好光明的情形 。第一种是眉间白毫相,佛像双眉中间镶有宝珠,就是代表白毫相 。释迦佛降生时,眉间白毫拉直有丈五长,成佛后有丈六长(因身高丈六故),缩之似一圆珠 。所谓‘白毫’,就是白色而透明的毫毛,能显现出佛从初发心,历三大阿僧祇劫,直到成佛,自行化他的一切情形,像放映电影一样,幕幕在前 。阿弥陀佛出生净土,佛身高大,毫毛可绕须弥山五匝 。‘须弥’新译苏迷卢,此云妙高,古印度相信世界中心有须弥山,四宝所成,从海平面算起,高八万四千由旬 。由旬是印度计里数的单位,分大、中、小三种,大由旬八十华里、中由旬六十华里、小由旬四十华里,白毫能绕五匝须弥山,其长度实在无法想像,显白毫相之殊胜 。为什幺特别讚叹白毫相呢?因一、对面就看得见,二、能显示佛无量劫修行及度化众生事,三、表佛福德无穷无尽,观佛三昧经说:本师释迦牟尼佛,留一分白毫相功德,供末法出家弟子受用不尽,因此,身为佛子,尤其出家众,须深深感谢佛恩,若非佛的招牌,怎有今日的食衣住行?自古以来有饿死的皇帝,没饿死的出家人,除非本身修苦行,自饿没话说,佛教传来近两千年,没有僧尼饿死的记录,这都是蒙本师一分毫相的福德护荫,故当精进,以报佛恩 。四、虽赞白毫相,但已含括赞一切相的功德,因八万四千的相好庄严,皆在白毫相中显现出来,一相具足无量相的缘故 。‘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身有多高大呢?观经说‘六十万亿那由他恆河沙由旬’ 。凡夫不能想像,就如蚂蚁不能测思人一样,所以,用佛眼显佛身之高大 。初祖慧远大师,一生三睹圣像,最后临往生前,亲见阿弥陀佛,周遍虚空,极高极大,无穷无尽 。佛身巍巍,见眼便知 。‘绀目’深青色 。‘澄清’沉静清澈 。这是指眼白部分,澄清如四大海水 。眼睛闭起来,想想看:佛身有多幺高大!有人替佛忧愁,十方念佛众生这幺多,假使很多人同时往生,阿弥陀佛如何接引?不必杞人忧天,看下两句就知道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二句赞佛化身,光明无量 。‘光’指常光,非放光,阿弥陀佛常光遍照十方世界 。肩膀至头的圆光中,有无数化佛,这就是前往十方世界接引众生的佛 。同时有无数亿众生要往生,便有无数亿化佛同时接引,而光中化佛依旧无数亿,不增不减 。不仅是佛,菩萨也无量无边,‘化菩萨众亦无边’的意思是一尊化佛必有观音、势至二菩萨为伴,佛圆光中有无量无边的西方三圣,化佛接引往生者,分秒不差,‘睟啄同时’ 。养过鸡的便知道,母鸡孵小鸡,小鸡要出壳时,母子同时啄壳,内外呼应,一点不差,若稍有差错,小鸡必死 。众生业力真是不可思议,母鸡好像有神通似的,看书知道啐啄同时的情形,有些后悔,在家时,常见母鸡孵蛋,却没去注意,失去了观察的机会,现在用机器,是否如此?就不知道了!弥陀接引,应众生机,须佛接引,佛至;须菩萨则菩萨现前,详见九品往生章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赞佛因行及果德接引众生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愿度化众生,今成就佛果,在极乐世界,以九品莲花摄受念佛众生,往生到清净彼岸去 。五浊恶世为此岸,烦恼是中流,极乐为彼岸 。‘登’到达也 。以信愿念佛,能从浊恶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极乐彼岸 。在此,顺便介绍四十八愿,根据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久远劫前为国王,闻世自在王佛说法,舍王位出家,法名法藏(或译法处),于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希望建立净妙国土,接引众生 。请佛开示十方诸佛国土,以作参考,佛为宣说二百一十亿佛土,法藏比丘详细观察,截长补短,费时五劫,绘成蓝本,于世自在王佛面前发四十八愿,作为修行目标,若有一愿未成,誓不成佛 。现成佛已经十劫,所得果德,即因地所修功德 。现四十八愿所说的,都是当今弥陀净土的境界,乃约果说因,不是站在因地修行的立场说,因地属过去式,所以,站在果地上说,过去发愿是因,现已成佛是果,因此,与愿文有异,若照愿文,一一皆须‘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曹魏康僧铠译作‘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不达目的不成佛的意思 。现在约果德说因心,较易明白 。四十八愿,只能根据隋朝慧远大师,净影寺无量寿经义疏中的小标题,略作说明,无法详细介绍 。一、国无恶道愿:国中没三恶道 。魏译本:‘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经云:‘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o二、不更恶道愿:一旦往生西方,不再堕入三恶道 。魏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三、身真金色愿:国中人民,身皆金色 。四、形色相同愿:国中人民的身形相貌,皆悉相好庄严,没有好丑,因此,没差别心 。此土众生,差别心重,感得形体相貌也千差万别 。五、宿命智通愿:各各有宿命通 。过去无量劫事,都清楚明了,像看电影一样 。凡夫业障深重,入胎即忘前生事,并非喝了孟婆汤,想想,今生童年往事,偶尔记得一、二件,就不错了,何况前生 。六、天眼普见愿:人人具天眼通,见十方世界,如在眼前 。七、天耳普闻愿:十方诸音,莫不皆闻,欲闻诸佛说法,不须前往,端坐莲邦,即可得闻 。八、他心悉知愿:具他心通 。众生举心动念,便落影相,他心通者,观察影相,便知众生心念 。往昔南阳慧忠国师,测大耳三藏他心通之真假,问大耳:‘我心现在何处?’答:‘堂堂国师,为何到天桥看猴戏?’再问,又答:‘在江边看赛舟 。’国师入定再问,大耳遍观不着,师喝斥说:‘野狐精!他心通在何处?’显其他心通是邪非正,否则,怎不知国师心在定中呢?人天众生因修得或报得而有他心通,这种他心通,只能观察心影,入定无念,便无所知 。极乐众生各各有他心通,为观机逗教,化导众生,并非为了探人隐私 。九、神足无碍愿:即神足通,又名如意通,故能‘常以清日,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假使没神足通,怎能做到?因此,往生后,欲回娑婆,起念即到 。十、不贪计身愿:无我、我所,没有贪着心,因莲花化生,所以,不起执着 。十一、住定证灭愿:‘灭’涅槃也 。各各皆是住正定聚菩萨,将来决定成佛,证得究竟涅槃 。十二、光明无量愿,十三、寿命无量愿,十四、声闻无数愿,刚讲过阿弥陀经,说得很清楚,不再重複 。十五、随愿修短愿:‘修’长也 。寿命长短,随己心愿,愿同佛齐,则寿命无量;愿舍极乐,往生他国,随心满足,来去自在 。阿弥陀佛,不似娑婆众生,画地自限,各拥一方,阿弥陀佛不画圈圈,往生者要回此界度生,佛也欢喜帮忙 。十六、不闻恶名愿:不但无恶道,更无恶道名,也不闻恶声,只有天人,都是菩萨及回小向大的声闻众 。十七、诸佛称叹愿:因依正庄严,权巧方便度众生,故十方诸佛称扬讚叹 。十八、十念必生愿:至少临终深信切愿,称念佛名十声,就得往生 。愿文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至心信乐的乐字,就是发愿的意思 。‘十念’临终时最少念佛十声 。观经说,乃至一念,也得往生 。但临终念佛,并非易事 。愿文里有一种除外,‘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弒父、弒母、弒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谓之五逆 。五逆中犯一种,临终纵使念佛,恐怕也不得往生,因罪重故 。既造五逆,毁谤正法,必无信心,不肯念佛,怎能往生 。这是因地发愿,比较严格,若依果地成就,接引众生而言,方便门开得更广,观经下品下生说:五逆十恶之人,若临终忏悔,念佛回向,也得往生 。平常讲经劝勉大家念佛,都举此愿为例,十念尚得往生,何况一生念佛!若平时不用功,临终十念,很不容易! 十九、临终接引愿:十方众生,只要信愿具足,临命终时,正念分明,心不颠倒,佛及菩萨,清净海众,必定现前接引 。二十、欲生果遂愿:凡求往生者,三资粮具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绝对往生,不要怀疑 。二十一、三十二相愿:往生彼国者,皆具三十二相,与本师释迦牟尼佛相同,且不会认错人 。二十二、一生补处愿:因无量寿的缘故,尽此一生,各各都至一生补处位,如弥勒菩萨,应十方众生需要,前往示现成佛度生 。阿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二十三、供养诸佛愿:人人具神足通,一念即至十方供养诸佛 。二十四、供具随意愿:香、花、饮食、宝物等供品,随心意现前 。二十五、演说妙智愿:极乐众生,常闻妙法,有情无情皆说法故,各各深入经藏,都是饱学之士,能随己意,演说妙法,令众生闻者,皆生广大智慧 。二十六、那罗延身愿:‘那罗延’此云坚固,健康的意思 。生者皆莲花化生,清净庄严,身极强健,不似此土,假合之身,污秽脆弱,常出毛病,因此,体弱多病者,更应发愿往生 。二十七、一切严净愿:极乐世界,依正万物,皆清净庄严 。二十八、道树高显愿:‘道树’指阿弥陀佛成佛之菩提树,高大而庄严 。二十九、诵经得慧愿:读誧经典,领纳受持佛的教法,得广大智慧 。三十、慧辩无限愿:智慧辩才无碍,善能说法 。三十一、照见十方愿:宝地清净,十方佛国,悉现其中,如水澄净,映现万物 。三十二、宝香妙严愿:彼土从地至虚空,众宝所成,皆出妙香 。三十三、蒙光柔软愿:十方众生,受阿弥陀佛慈光照触,身心柔软清凉,不刚强粗暴 。三十四、闻名得忍愿:十方众生,闻弥陀名号,将来定证无生法忍 。证无生真理,忍可于心,谓之证无生忍,即亲证真理之义 。显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三十五、脱离女身愿:得闻弥陀名号,虽不愿求生,但厌恶女身,希望转女成男,亦满其愿 。三十六、常修梵行愿:凡闻佛名者,生生世世,修清净梵行,持戒庄严,如法而修 。三十七、天人致敬愿:凡修净土念佛法门者,天人恭敬护持 。三十八、衣服随念愿:思衣衣至,自然在身,不须经营 。三十九、乐如漏尽愿:彼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快乐情形像断尽烦恼的阿罗汉,显极乐世界究竟之乐,漏尽阿罗汉亦不能及 。四十、树中现剎愿:于树身中,现十方净土,欲见则显,如看电视,又不须电源,不见则隐 。喜欢看电视的,应该发愿往生,看久了不累,也不伤眼力 。四十一、诸根无缺:既然具足三十二相,诸根岂会欠缺!彼国众生,不论外表或内心智慧,皆圆满具足 。同时说明十方众生,若六根残缺者,得闻佛名,将来生生世世,六根圆具 。四十二、清净解脱愿:十方众生,得闻弥陀名号,亲近三宝,现生身心安乐,将来得清净解脱,何况彼土众生!四十三、闻名得福愿:闻佛名生欢喜,得大福德,生生世世,生富贵家 。但此非究竟,当念佛求生极乐,才是究竟安乐之法,但众生心愿不同,仗佛力,也能满愿 。四十四、修行具德愿:闻名欢喜,发心修行,福慧圆满 。四十五、普等三昧愿:闻佛名,蒙佛加被,速得普等三昧(即平等心),怨亲平等,爱护众生 。四十六、随愿闻法愿:彼土人民,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 。四十七、闻名不退愿:十方众生闻佛名,从此修行,直至成佛,蒙佛加被,皆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十八、得三法忍愿:闻佛名之后,精进修行,能得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无生法忍 。愿文似有许多相同地方,但各具特点 。愿虽多,总不出庄严净土,上求下化,因地修行,自行化他,成佛之后,广度众生,摄受十方群迷 。欲详知四十八愿,可听无量寿经录音带 。‘九品鹹令登彼岸’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以九品莲花接引众生 。因地发愿,往生者皆莲花化生,如今愿满果成,以莲花接引 。但因众生悟理解行,各有深浅,故莲有等级,佛并无差别 。其实,莲花不只九品,差别无穷无尽,因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所以,接引的莲台也千差万别,大略分为三品,‘品’者,类也 。上、中、下三品再各分三品,故称九品 。九品往生出自观无量寿经,在十六种观想中,前十三观正说观想念佛,十四、十五、十六三观明九品往生,称九品往生章 。第十四观说上三品,第十五观中三品,第十六观属下三品,现在依据观经,略作介绍:前十三观,以善导大师的说法,谓之‘定善’,观极乐依正二报,修念佛三昧成就 。后三观谓‘散善’,修种种功德,回向趣求往生 。仅据观经将九品往生的修因果德,略作说明,详细可听观经的录音带 。上品上生: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观无量寿经前面未说十六观前,明三种净业,为往生之正因,即‘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段经文,谓之观经三福 。三种净业成就,再加念佛,便得往生 。上品上生的三种心,不出观经三福,尤其注重‘菩提心’,三心也就是菩提心 。三心:一、至诚心,真诚恳切之心,深信切愿,求生西方 。二、深心,即深信因果心,如是因如是果,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必定成佛,是一定的道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最浅显的因果义,这儿是深说因果,彻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佛尚且可成,何况善业!起信论谓之‘直心’,换句话说,至诚心是深达佛理,知众生皆有佛性,而求证之 。深心是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广修诸善,发愿求生 。三、回向发愿心,一毫之善,也回嚮往生,不作他求 。回向有三义:一、回自向他——将所修功德,回向给众生,同成佛道 。二、回因向果——修因功德,回向无上佛菩提 。三、回事向理——将所修之事相法门,回向求证诸法理体 。把所修一切,回向给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真如实际,便是回向发愿心,不但自求往生,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 。早晚课时,念回向文,内含发愿,也是回向发愿心 。回向功德有如点烛,灯灯相映,灯灯无尽,功德更胜更广,不会减少,故莫吝惜,不肯回向 。三心,简单讲,就是菩提心 。至诚心、深心属上求佛道,回向发愿心为下化众生 。没发大乘菩提心,不能往生,往生论云:‘极乐是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二乘种不生’ 。此土修行,不易成就,求生西方,亲近弥陀,道业圆成,再回娑婆,广度有情 。观经又说:有三种众生,得以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三心,又具此修行者,决定往生 。念佛人当存慈悲心,减少杀业,免与众生结冤,障碍往生 。须随分随力持清净戒 。第三种,修行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天’指第一义天,诸法理体,中道妙理 。‘施’为六度之首,念施就包括念六度 。时时不忘三宝,亲近三宝,故凡功课做完,都须三皈依 。具以上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因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现前迎接 。生彼国已,莲华即开,闻佛说法,即证无生法忍 。凡夫不论僧俗,发三心具三种修行,就得往生,条件并不困难,详见观无量寿经 。上品中生:不一定要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只要善解义趣,于佛法深理,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便可 。临终阿弥陀佛持紫金台迎接,于一念顷,即生彼国,莲花经宿(经过一夜)即开,见佛闻法,七日得不退转,经一小劫,证无生忍 。上品下生:只要发菩提心,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临终西方三圣持金莲花,与五百化佛前来接引 。坐莲花上,坐已华合,生彼国中,一日一夜,莲花才开,七日之中,才得见佛,但于佛相好,心不明了,三七日后,了了分明 。经三小劫修行,得百法明门,获不退转,住欢喜地 。上三品属大乘善根的凡夫菩萨,发心自行化他,以对大乘教理解行之深浅,分上上、上中、上下三品 。第十五观讲中三品往生,中上品和中中品是小乘声闻根性,未发大心,但求自了,临终方知发菩提心,得化佛接引往生 。中品上生:在家受持五戒、八关斋戒,出家者受沙弥、比丘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念佛求生 。临终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接引,未举头顷,即得往生,莲华寻开,花开时,闻众音声,讚叹四谛,即证阿罗汉,得三明六通 。中品中生:发出世心,持戒短暂,至少在家居士,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清净无犯,也得往生 。中品中生临终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持七宝莲花来迎,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往生七日,花才开,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上品、中中品,因属声闻根性,平日自求解脱,故感化佛及比丘来迎,未见菩萨,纵使菩萨现前,所见也是比丘相 。中品下生:未发出世心,修世间善法,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行世仁慈,但不闻佛法,临终遇善知识开示极乐依正庄严,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劝以世间福业,回向求生 。往生七日,遇观音势至为之说法,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第十六观说下三品 。下三品乃世间善恶参杂,或造恶之人,临终遇善知识教导,忏悔、念佛,发愿求生者 。下品上生:不谤大乘经典,却多造恶业,不生惭愧,临终遇善知识开导,称弥陀名号,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也得往生 。生已,经七七四十九日,莲花乃开,见观世音、大势至放光照耀,为说十二部经深理,教修无生忏,除一切罪,闻已信解,发无上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此皆宿世善根,今生缘熟,方遇善知识,并不是人人有此好运,莫心存侥倖 。下品中生:虽学佛修行,因烦恼障重,犯诸禁戒,但犹不忘修行,善恶交杂,世上这类人很多,中下根者都属之 。临终忏悔、念佛,一称佛名,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罪深者,忏悔愈恳切,灭罪也越多,仗佛神力,地狱猛火化作清凉风,化佛化菩萨现前接引,往生后,莲花未开时,闻法不见佛,经六劫,莲花才开,观音、势至以梵音声安慰,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已即发无上道心 。下品下生: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终地狱相现,遇善知识,给予种种安慰,教令念佛,便专一持名,不作观想(前之念佛含观想),即得往生 。经十二大劫,莲花才开,闻观音、势至说法,发菩提心 。这种人,万万人中,难得其一,临终助念,善根不现前,根本不会念佛 。以我四十多年的经验,送了不少人,有的临将命终,为彼助念,佛号入耳,反成杂音,不喜听闻,待大家退出后,胡言乱语一番,就走了!业力真是可怕,大家千万莫认为,临终一念也得往生,而懈怠因循 。应知有三种力量不可思议,即:佛力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也不可思议 。平素身体健康,正念分明时,心力能敌业力,譬如逢逆境,业力现前,很想杀人放火,但心力强,能克制扭转 。临终,业力胜过心力,业障现前,重者先牵,业强心弱,所以,见许多平常念佛者,到临终则不闻不念,已是另一种境界,为其助念,虽不排斥,但胡言乱语,讲不好听的,说的都是鬼话,比手画脚,跟鬼打交道 。这种人虽念佛,道力不强,不敌业力 。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原因是:一、平常念佛,没下苦功,不够认真 。二、对世间万缘放不下,口念佛心恋娑婆 。要求生西方,应多读净土三经,熟悉极乐世界,专心持名,备好资粮,随时可以撒手西归 。莫待有空时,才学才念!什幺时候有空?以前有位张祖留先生,跟村里的老师父很投缘,也皈依三宝,却整天东奔西忙,老师父劝他念佛,就回答:慢一点!我还有三件事没做好,那三件呢?一、六十大寿未作,二、祖屋尚未改建,三、还没娶媳妇 。这三件事完成,我一定好好念佛 。没料到,重建老房子时,他放不下心,每天监工,上樑那天,还在梁下走来走去的指挥,木匠不小心,掉下铁锤,不偏不倚打在张祖留头上,脑袋开花,呜呼哀哉!告别式时,请老师父说法,老师父说:‘我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翁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意思是我不怪我的朋友,只怪阎罗王‘无分晓’,没情可讲,他的三件事,一件都没完成,怎幺就把他给勾了呢?俗话说:‘阎王要人三更死,那肯留人到四更 。’我们跟阎王打好契约了吗?没有!所以,无常随时会来 。四十二章经记载:有一天,世尊问弟子:‘人命在几间?’答:数日间 。佛说:你并不知道 。又问另一位,答:饭食间 。生命很短暂,像吃一餐饭的时间而已 。佛也说:你并不清楚 。最后,有一个弟子回答说:‘人命无常呼吸间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没错!你知道了!古德有诗云:‘人命无常呼吸间,眼观红日落西山;亲到宝山空回手,一失人身万劫难 。’亲近三宝,得闻佛法,如到宝山,进宝山却两手空空走出去,实在可惜!要知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啊!莫马虎度日,念佛修行最要紧!又云:‘檐前雨过日头红,瞬息阴晴便不同;况是死生呼吸事,黄昏难保听朝钟 。’立秋后,晴时多云偶阵雨,乍晴乍雨,气候很不稳定,瞬间即变,生死大事,何尝不如是?黄昏刚听过向晚钟声,谁保证明天还能听到晨钟敲响呢?说不定今晚一躺下来,就此长眠不起了!所以,要闻健自修,莫懒惰放逸!毕竟学佛目的为了生死,并不是为了排遣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