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丰顺县北斗镇下辖村 十八渡


梅州市丰顺县北斗镇下辖村 十八渡

文章插图
十八渡(梅州市丰顺县北斗镇下辖村)【梅州市丰顺县北斗镇下辖村 十八渡】十八渡是一个自然村 , 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北斗镇拾荷村 , 地理位置优越 , 自然环境优美 , 主要居住着张、陈、王、杨、郑等姓氏居民 , 世代和睦相处、民风淳朴 , 有金鑒堂、金鑒重辉堂等祠堂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 主要以稻米、甘薯、香蕉、生姜、龙眼等农产品生产为主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十八渡
外文名称:Shi Ba Du
别名:坪坑村
行政区类别:自然村
所属地区: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北斗镇拾荷村
下辖地区:老寨 塘唇 下屋 溪背 社潭角
政府驻地:社潭角
电话区号:0753
邮政区码:514339
地理位置:广东省东北部
面积:15平方公里
人口:1566
方言:客家话
气候条件:海洋性季风气候
着名景点:十八渡河 龟形山 园墩寨 尖峰山
机场:梅州机场  揭阳潮汕国际机场
火车站:丰顺火车站 丰顺东站(高铁)
车牌代码:粤M
简介地名,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北斗镇拾荷村 。辖区内居住着张、陈、王、杨、郑等姓民众 。其中尤以张氏为多 , 约八百人 , 堂号“金鑒堂” , 先祖乃明末清国中原大迁徙时由福建龙巖市上杭县白沙镇茜洋村经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成山村龙岭下迁徙而来 。已历近400年岁月 。此地民风淳朴 , 整个自然生态保护较好 。广梅汕铁路 , 汕梅高速公路打这经过 。交通便利而快捷 。自然旅游资源存储丰富 , 潜力巨大 。十八渡这个名字容易被错写为“十八度” , 其实是不对的 。名字的来由是这样的 。古代先民从当时稍为热闹的县城汤坑来到此地时 , 途中淌过了十八道坑、沟、河、圳之类的水道 , 故名之曰“十八渡” 。在抗战期间 , 这个地名还救过人 。当时日本匪军由潮汕地区辗转来到丰顺 , 步步向北进逼 。那日小鬼子骑着高头大马来到北斗石角坝 , 山路崎岖难行 , 行军速度大大减慢 。经过“二渡溪”时山势更加险峻 , 战马嘶鸣 , 踟躇不前 , 下马询问方得知为“二渡溪” 。鬼子脸上布满惧色 , 问:“前方将是何地?”“竹子坜、溪坑、十八渡、荷树墩………”未等行者答完 , 鬼子已经被这些颇具险峻内涵的地名所吓 。一个“二渡溪”已经够让部队受的了 , 还有个“十八渡” , 那还得了 。于是迅疾掉转部队 , 改道而行 。试想 , 若是蛮横残忍的日本鬼子进得山来 , 后果将不堪构想 , 故有的时候一个地名竟可以救得一村人 。不失为一个“奇谈”吧?景点“美不美 , 乡中水;亲不亲 , 故乡人” , 这话说得真好 , 说到每一个爱乡的人心里去了 。
梅州市丰顺县北斗镇下辖村 十八渡

文章插图
小店我的家乡叫十八渡 , 在丰顺北斗镇 , 一个静美安详的客家山乡 。乍听这地名 , 许多人会有遐想 , 以为那里应该气候宜人 , 四季如春;看到的人或觉得那里有条大河 , 河中有座桥 , 桥长有十八孔 。这样缜密的推理却靠不住 。前者的描述倒是巧合地贴切了!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 , 估计有N种说法 。其中一个估计较为靠谱 , 那就是说当时先民由祖居故地择居此处时路上淌过十八道沟坑溪河 , 故而得名 。十八渡 , 一个空灵而颇具禅意的名字 , 和“山路十八弯”一样留给人们艰难跋涉的印象!它记录了先民的脚步 , 记录了先祖勇于开拓的精神 。这正是客家人不管是平川沃野 , 还是山乡僻壤到处都能落地生根、安家乐业的特质所在吧!年长的村里人对于这个名字总是有一种感激之情!这里头还有一个故事 。抗战期间 , 沿海的日寇举兵欲往兴梅腹地进发 , 大批人马、辎重被拒阻在离十八渡十里外的“二渡溪”险道上 , 踟蹰不前 。受惊吓的马匹嘶叫拉扯 , 差点震落领头的匪首 。在得知前方尚有“十八渡”这个地方时 , 寇匪们顿时脸色铁青 。心里嘀咕 , 一个“二渡溪”已经够呛 , 还来个“十八渡”那还了得 。于是便取道它途去了 。故事的真与假已经无关紧要 , 人们却总是津津乐道了!十八渡很小 , 一个吶喊声便可召集全村的父老 。环村四面都是高山峻岭 , 围得很严实 , 就像绿色的屏障 , 犹如包裹婴孩的襁褓 , 给了村子几多温暖 , 几多安谧 。远山渺渺 , 青霭迷濛与天际相接 。起伏连绵的山峦就如十八尊罗汉堆叠 。而这其中的“尊者”定是那屏于东北的巍峨入云者——韩山了 。这座伟岸的大山不知什幺时候起就静默在那里 , 是真正的大山 。这是孩提时就凝成的印象 。因其对着老家 , 开了门必须把头抬得很高才能见到蔚蓝的天 , 山顶总是神秘地没在缭绕的云里 , 如闺阁中的曼妙少女蒙着面纱 , 难见芳容 。不知从哪位祖上的祖上开始 , 十八渡的乡民们就尊崇起这座大山 , 恭敬的奉为祖山 , 曰其为乡关龙脉之所在 , 这又平添了许多神秘之感!韩山是否为祖山则是无以深究的 , 但确是一座有文化有故事的山 。这得扯到千年之前 。话说唐朝时发生了震惊朝野的谏迎佛骨风波 , 而处于漩涡中心的则是大文豪韩愈 。最终龙颜大怒 , “夕贬潮州路八千” , 发配东南边陲的瘴疠之地任潮州刺史 。在赶往潮州时途经这座崎岖险峻的大山 , 让这片穷山恶水和文化结了缘 。虽然仅有八个多月的左迁时光 ,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运的、荣光的 。“韩公过处尽称韩” , 满目山水间便有了“韩山”、“韩江”、“韩文公祠”等名山胜迹 。文公艰难地来了又匆匆地离开了 , 故事却如同传家宝般一代一代地讲下去 , 山村依然静谧着昨日的静谧!远山满是茂密的林木 , 除了深浅的绿色几乎不露一点儿泥土山石的色调;村前田陌纵横 , 鸡犬相闻 , 俨然陶公笔下的桃花源!先民筚路褴褛辗转十八道坑沟渠圳迁徙而来 , 终于把家安在了这里 , 应该是看中了这得天独厚的福地吧!一条潺潺的溪流由韩山蓊郁的林壑间流来 。自北向南流淌的溪水特地往西拐了一个大弯 , 如黄河的几字形“河套”般 , 而十八渡便安于这弯里 。这汩汩的清流哺育滋养了世世代代的山民 。小时候 , 父亲说 , 村口的田地最适合种稻米 , 产量好 , 做出来的饭很香的;北岸山的埔地朝南 , 阳光足 , 种出来的番薯 , 皮薄香软 , 冇沙虫 , 耐储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