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独家口述!暴雨“大转移”后复诊,郑大一附院医生曝光抢险细节( 三 )


电脑系统瘫痪后,没法给病人办出院手续,只能先记下病人的名字、住院号、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让病人签字。然后22号早上,我们又逐一地给这些病人打电话核实,有没有平安到家、有没有顺利转院住进去。
其实我们都是在评估完病人的具体情况后,确定他们的身体在转运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才会去跟他们谈。但是有一些患者不理解,认为必须得拆了线才能出院。尽管21号网上的信息已经铺天盖地了,但是当时没网,病人接收不到外界信息,他们觉得怎么下了场大雨就要赶着让我们出院?有一个病人在23号回家的路上才知道郑州遭灾了,他还给我发了条短信说大夫谢谢你。
21号早上我在查房时从窗户看到医院前面有救护车、大巴车在不停地拉病人。关于转移病患,院领导针对每个科室和楼层都有安排,轮到我们已经是21号下午5点了。转运时我们科室全员都上了,不用值班也都赶过来了,还有我们医护人员的家属,和一些社会志愿者也来帮忙,开私家车运病人、给医护人员送饭、帮忙抬担架。

病患|独家口述!暴雨“大转移”后复诊,郑大一附院医生曝光抢险细节
文章插图

7月21日,闻讯而来的大巴车、私家车加入转运队伍。 受访者供图
胃肠外科病人术后腹部有切口,没法背,主要是用轮椅和担架抬。抬担架下楼,要尽量保持患者平躺,前面两个人举着扶手,后面两个人必须弯着腰降低担架高度。当时楼梯间有上楼的也有下楼的,再加上抬着担架转身不便,在拐角处一不小心就会撞上墙壁或栏杆。
而且路也很滑,从4层开始往下,地上都是雨水和污泥,尤其是晚上天黑后,稍不注意就容易跌倒。所以我们都是四个人抬着,然后前面还得再有两个人,一边用手托着担架,一边打着手电筒探路。

病患|独家口述!暴雨“大转移”后复诊,郑大一附院医生曝光抢险细节
文章插图

7月21日晚,院区医生打着手电筒,用被褥紧急转运病患。 受访者供图
后来我从朋友圈看到还有用被褥抬着下来的,四个人拽着四个被角,因为被褥支撑不起来,还得有两个人在中间托着,以防病患磕碰。有些ICU患者需要吸氧气,搬运病人的时候还得有人抬着氧气罐。
那天我从27层往返跑上跑下一共20多趟。转运完所有病人后全身酸痛,你想想光是爬27层楼梯都累得够呛,何况是用担架、轮椅抬着病人,真的太累了。
我们科转运完最后一个病人是22号凌晨1点多,当时大多数病人都运下来了。正当我们所有人都站在2号楼下面等待救护车的时候,突然间又下起暴雨,我从来没想过这种场景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病患|独家口述!暴雨“大转移”后复诊,郑大一附院医生曝光抢险细节
文章插图

7月22日凌晨,“大转移”还在争分夺秒进行。 受访者供图
消防救援车、通信保障车、柴油发电设备、工程抢险车辆挤满了医院的通道,院领导都在现场统筹各个科室的情况,他们手里对讲机的声音就没有停过。我们院长全身都湿透了,眼镜也被打湿了,他直接用手把镜片上的水抹掉,这一幕我永远都会记得。我不是拍马屁,我们医院一万多名员工,院长可能都不知道我是谁,我当时是发自内心觉得所有人都太难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1号晚上9点多,我看到门诊楼下有个小孩一直在哭,孩子妈妈抱着孩子哄着别哭,我也是一个父亲,我在想这孩子晚上能去哪儿,我给媳妇发微信讲了眼前这一幕,突然间就掉泪了。后来凌晨我回到家后刷朋友圈,看到同事们发的那些图片,瞬间眼泪就又下来了。

病患|独家口述!暴雨“大转移”后复诊,郑大一附院医生曝光抢险细节
文章插图

7月24日,董新华(右二)和同事们打扫病区,为复诊作准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