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忠寺


悯忠寺

文章插图
悯忠寺【悯忠寺】悯忠寺,古名悯忠寺,现名法源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原宣武区)教子胡同南端的法源寺前街 。为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图书馆的所在地 。法源寺内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艺术品与书籍,特别是大悲坛内陈列的大量佛经版本,数量多、版本珍贵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悯忠寺
地理位置:北京市宣武区教子胡同
着名景点:名贵的佛教艺术品与书籍
现名:法源寺
历史沿革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跨海东征中死难的将士,在幽州(北京)城内建一座寺庙 。寺还没有建成,李世民去世了 。经高宗李治、武则天多次降诏后,于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建成,命名为“悯忠寺” 。历经51年建成的悯忠寺规模宏大,寺内建有一座高阁,名为悯忠阁,有谚语“悯忠高阁,去天一握”来描述它的高大 。后来安禄山和史思明分别在寺的东南和西南建了两座木塔,来彰显各自的作为 。唐武宗李炎继位后,全国範围开展兴道灭佛的运动,悯忠寺依仗太宗高宗开国建业悯缅忠烈的初衷倖免 。但僖宗李儇中和二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悯忠寺内的所有建筑 。892年、897年重修时,建观音殿和塔以求恢复原来的规制 。
悯忠寺

文章插图
悯忠阁辽代时,悯忠寺经天灾人祸多次毁圮,也经过多次整修,辽道宗大安十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奠定了寺庙的基础 。金大定十三年悯忠寺还做了一次女真人进士的考场 。1215年时,悯忠寺又毁于战火 。直到明正统三年(1438年)由司礼太监宋文毅等巨阉牵头出资重建了寺院 。清顺治年间增建了戒坛,康熙年间重修了藏经阁 。雍正年间大修后改名为“法源寺”,定为律宗寺庙,是专司传戒授法的皇家古剎 。
悯忠寺

文章插图
宣南的第一大寺不仅占地面积大且历史十分的古老,远在唐代便已建成,那时候叫做悯忠寺 。寺中建有悯忠阁,老北京谚语“悯忠寺阁,去天一握”,遗憾的是这座高阁在明朝以前就不复存在 。唐时那个老悯忠寺只留下了几块断碑,证明着悯忠寺原来是有宝塔的 。碑文:“至德二年(唐肃宗李亨年号,公元757年)十月十五日建,参军张不矜撰,参军苏灵芝书 。”喜欢碑帖的人都知道唐代有位既是书法高手又能刻碑的大师李北海,这位李北海一生为后世留下不少碑刻,其中《麓山寺碑》、《云麾将军碑》在碑帖史上非常着名,凡是李北海自写自刻的他都署“苏灵芝”之名 。寺内现存有唐碑《无垢净光宝塔碑颂》 。悯忠寺,于公元1442年即明代正统七年(明英宗朱祁镇)重建,改叫崇福寺,明朝末年败废又重建始称法源寺 。清康乾之后法源寺不仅是宣南大寺且以花事名满京都,清康乾以后之诗人的诗集中有为数不少的关于法源寺花事的诗,“岁唤狂朋三十度,春风欲放海棠颜 。”这是记述法源寺内海棠花的诗 。林则徐有日记云:“出城后顺途拜客,併到法源寺看海棠丁香即回 。”这篇日记记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四月初七,可见那时法源寺海棠丁香之盛了 。有一位诗人曾在法源寺养病住了两三年的光景,这位诗人因了“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样两句穷愁潦倒而又风流洒脱的诗句令我铭心刻骨 。这位诗人的名字叫黄仲则,在清代是位不可多得的诗人 。
悯忠寺

文章插图
民国时期,法源寺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停灵寺院之一,也被军队占用过 。1949年后,又经多次修葺 。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在法源寺设立了中国佛学院 。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会议在这里召开,这里成为国际佛教交流的重要场所 。文革期间,法源寺遭到严重的破坏 。房上的屋脊六兽、地面的唐宋古碑、殿内的佛像雕塑、殿外的丁香绿竹等全部被毁,还有许多外国僧侣贡献的用金、用血手抄贝叶经叶全部被烧毁 。1979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并设立于此 。旅游信息游法源寺的最佳时间是春末夏初,那里的丁香号称香雪海,曾与崇效寺(网路资料一般误写作崇右寺,以讹传讹,特此更正)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 。李敖与法源寺李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就是以这座古剎为背景的 。李敖虽对从未去过法源寺,但“悯忠”二字给了他创作的空间,这篇小说以此为基调,再现了百日维新后谭嗣同英勇就义的过程 。法源寺的历史厚蕴也可从中了解个大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