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结构形成

土壤结构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结构的形成过程不同,在形成机制上有很大的差异,土壤结构的形成过程一般指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 。块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体通常是由单粒黏结而成的、或是土体沿一定方向破裂而形成的 。形成机制比较简单,故形成的孔隙度较小,而且孔径大小比较一致 。只有团粒结构具有比较複杂的形成机制 。
【土壤结构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单粒凝聚成复粒;第二阶段则由复粒相互黏结,团聚成微团粒、团粒,或在机械力作用下,大块土垡破碎成各种大小、形状各异的粒状或团粒状结构体 。
基本介绍中文名:土壤结构形成
外文名:Soil structure formation
又指:一般指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单粒凝聚成复粒
第二阶段:由复粒相互黏结
套用:衡量水稻土肥力和熟化程度
简介不同类型的土壤结构的形成过程不同,在形成机制上有很大的差异,土壤结构的形成过程一般指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 。块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体通常是由单粒黏结而成的、或是土体沿一定方向破裂而形成的 。形成机制比较简单,故形成的孔隙度较小,而且孔径大小比较一致 。只有团粒结构具有比较複杂的形成机制 。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单粒凝聚成复粒;第二阶段则由复粒相互黏结,团聚成微团粒、团粒,或在机械力作用下,大块土垡破碎成各种大小、形状各异的粒状或团粒状结构体 。在自然状态下,土粒与土粒相互垒结成黏团,黏团再次团聚成微团粒,微团粒进一步团聚成团粒,微团粒结构体是形成团粒结构的基础 。微团粒的数量在水稻土的耕层中大量存在,对水稻土的肥力影响较大 。许多研究表明,微团粒结构是衡量水稻土肥力和熟化程度的重要标誌之一 。形成过程形成团粒结构体主要有以下基本因素:一是各种各样的单挑、复位、黏团及微团粒的数量及组成;二是联结以上各种土粒的各种胶结剂的种类与数量;三是结构体的形成动力,只有在一定外动力推动下,使土粒相互靠近,胶结物质才能发挥胶结作用,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大致如下:(1)胶体的凝聚作用土壤是一种胶体分散体系,固相物质微粒是分散相 。水或空气为分散介质,在一定条件下胶体磨粉(黏粒、腐殖质等)相互凝聚而形成较大的凝胶颗粒,土壤胶体的凝聚只是在土壤黏粒分散成悬着液时才有实际意义,凝聚而成的颗粒大小相当于黏团 。因此,胶体的凝聚是在悬着液条件下团粒形成的第一歩 。(2)水膜的黏结作用在湿润的土壤中 。黏粒表面可以吸附极性水分子,使之定向排列成一层水膜,离黏粒表面愈近的水分子定向排列程度愈高,排列愈紧密 。当黏粒相互靠近时,水膜为相邻土粒共有,黏粒之间就通过水膜而联结在一起 。土粒的粒径愈小,表面积愈大,这种联结力愈强 。(3)当水分进一步增加时,在土粒与土粒的接触点上产生弯月面状水环 。由于弯月面内侧产生负压,能把相邻的土粒牵引在一起 。土粒半径越小,水环数量就愈多、黏结力就愈大 。随着水膜増厚,弯月面曲率减小,则黏结力也减弱 。通过弯月面力而黏结成的微团校一般部是非水稳性的 。(4)生物的作用土壤动物、微生物的活动及植物根系伸展对土壤产生分割和挤压作用 。另外根系、微生物的分泌物及其死亡分解后所形成的新解的多糖和腐殖质又能团聚土粒 。形成稳定的团粒,还有土壤中的动物,如蚯蚓、鼠类的活动也会增加土壤裂隙,蚯蚓的粪便就是·种很好的团粒 。(5)土壤耕作适当的土壤耕作有利于土壤团校结构的形成,耕作结合杷、糖等措施可以疏鬆土壤和碎土、破除土表结皮和板结,有利于形成暂时的非水稳住团粒结构;耕作结合施肥,特别是施有机肥与土粒充分混匀,使土肥相融,有利于发挥有机胶结剂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水稳性团粒结构 。在适宜的时期进行耕作,可以起到鬆土、词节土壤孔隙的作用,为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上虚下实的耕层构造,尤其在有机质含量少而土质较黏的土壤上 。如耕作不当(如过湿、过乾、过于频繁和农机具不合适),反而会破坏原有团粒结构,使土壤板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