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今南亚次大陆地区的巴基斯坦北部及中亚细亚的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的希腊式佛教艺术 。形成于公元1世纪,公元5世纪后衰微 。犍陀罗地区原为公元前6世纪印度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 。因其地处于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又受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希腊——巴克特里亚等长期统治﹐希腊文化影响较大﹐它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 。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南亚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
基本介绍中文名:犍陀罗艺术
地区:古印度
国家:犍陀罗
表现:希腊罗马风韵
简介犍陀罗是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本部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的白沙瓦谷地 。印度河以东的塔克西拉曾作为犍陀罗的首府,可以说是犍陀罗艺术的摇篮 。白沙瓦谷地北边的斯瓦特河谷、西边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的哈达、贝格拉姆等地,也往往被划归犍陀罗艺术流派的範围 。犍陀罗艺术是由来自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东征中亚、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时所带来的古典希腊文化与东方(中亚和印度次大陆)文化融合的结果 。以希腊、罗马式装饰手法表现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题材,后来越过帕米尔高原流传到我国新疆西南部地区,为我国的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带来了希腊罗马风韵 。贡献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 。佛教在前6世纪末兴起后,数百年间无佛像之刻画,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处,皆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象徵 。1世纪后,随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渐成风气,遂有佛像的创作 。最初佛像乃从印度民间的鬼神雕像转化而来,而在犍陀罗地区,佛像的製作又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 。现存最早的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约作于1世纪中叶,是一块表现释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赠花园的浮雕,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像皆用当地流行的希腊风格表现,仅佛头部雕有光轮以显示其神圣 。其后表现佛从诞生、布道说法到涅盘的浮雕渐多,并有圆雕佛像出现 。现存最早的犍陀罗圆雕佛像出土于马尔坦,佛的脸型、衣衫皆有浓厚的希腊特色,但神态肃穆,颇具佛教精神 。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像製作的成熟期,这时已成功地融汇印度、希腊、波斯、罗马、中亚草原地区风格于一炉,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 。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樑高而长,头髮呈波浪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鬍鬚等 。呾叉始罗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贵霜王国首都富楼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与此同时,犍陀罗的佛塔建筑也有较大发展,对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圆塔(见桑奇大塔)作较大改动,基座层级加多加高,圆塔本身变为基座的一层,上部伞盖亦加高增大,从而成为高耸入云的佛塔 。
文章插图
桑奇大塔
文章插图
历史3世纪后,犍陀罗艺术逐渐向贵霜统治下的阿富汗东部发展,公元5世纪时,犍陀罗本部因贵霜帝国的瓦解而衰微,但阿富汗的佛教艺术却一直繁荣到公元7世纪,此即后期犍陀罗艺术或“印度-阿富汗流派”,亦称巴米扬艺术 。主要代表有巴米扬佛教遗蹟、哈达佛寺遗址、丰杜基斯坦佛寺遗址等 。这个艺术流派除继承犍陀罗艺术固有风格外,还较多地吸收了印度本土的传统,佛像脸形趋圆,衣衫变薄,以灰泥表现衣褶,并将印度的石窟建筑和巨型造像结合起来创立石窟佛像综合体,形成常见的多层宝塔 。
- 孙墨青
- 蔓陀萝
- 广州南湖外语艺术幼稚园
- 冰吻艺术酒窖定製中心
- 郑州市民众艺术馆
- 室内云
-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用教材:室内设计
- 彩画艺术
-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
- 2册 DESIGN HOTEL DESIGN 设计·酒店·设计-粒米艺术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