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蔡锺翔自选集:生生不息的中国文论【蔡锺翔自选集:生生不息的中国文论】《蔡锺翔自选集:生生不息的中国文论》是蔡锺翔先生毕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结晶 。作品主要为通论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特质与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与当代文论的关係等,鲜明体现出20世纪80年代学术的启蒙与解放思想的特点;并包括对于中国古代文论一些重要专题与範畴的研究和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断代研究(主要关于魏晋南北朝文论与明代文学思想) 。本自选集大部分遴选自曾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另收录部分未刊稿,凝聚着一位老教授对于中国文论的挚爱与学术生涯的成果,具有深厚的精神蕴涵 。
基本介绍书名:蔡锺翔自选集:生生不息的中国文论
出版社:中国书店
页数:404页
开本:16
品牌:中国书店出版社
作者:蔡锺翔 等
出版日期:2010年5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9787806637586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蔡锺翔自选集:生生不息的中国文论》为中国人民大学名师论着 。作者简介蔡锺翔(钟祥),1931-2009,江苏吴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195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同年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曾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古代美学的教学和研究 。着有《中国文学理论史》(与黄保真、成复旺合着)、《中国古典剧论概要》、《美在自然》、《中国古代文艺学》(与袁济喜合着)等,与邓光东共同主编《中国美学範畴丛书》 。图书目录第一辑 古代文论与人文蕴涵 现实主义的概念在古典文学研究中能不能引进? 说“两极兼容”——关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一点感悟 “意在笔先”与“意随笔生” 略谈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哲学史的沟通 略谈对古代艺术思维理论的开发 以古为鉴和中西互补——漫议古代文论的当代意义 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 关于中西艺术自然论的思考 谈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 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第二辑 古代文论与专题探析 範畴研究三人谈 中国古代的文艺本体论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论 中国美学“自然”的制约因素 中国古典剧论的情节论 对古典戏曲理论中主情说的评判 第三辑 古代文论与历史透视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概述 情感的发现——试论先秦两汉的情性论与古代文论的发端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概述 《典论?论文》与文学的自觉 略论魏晋玄学家的哲理散文 论刘勰的“自然之道” 王弼哲学与《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宇宙论与刘勰的文学观 刘勰的杂文学观念和泛文论思想 刘勰的艺术思维理论 刘勰与缘情说——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情感的解放 释“通变” 萧氏兄弟文学思想异同辨 明代哲学情性论的嬗变与主情论文学思潮 论李贽的“以自然之为美” 天才?超人?赤子——从王国维的作家论看中西文化的融合 第四辑 序评及其他 巨观:向深层探询——评《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 学术研究需要反思——《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序 视野开阔的个案研究——评《李贽与晚明文学》 语文修养与性情陶冶 参考文献 后记文摘第一辑 古代文论与人文蕴涵 现实主义的概念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能不能引进?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的研究中能不能引进“现实主义”这个概念?这是关係到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道路的重要问题,值得展开深入的讨论 。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可以引进,不能硬套 。“现实主义”的内涵和外延,现在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所以首先要澄清这个概念的含义 。一种是以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对举,把一切具有进步性、人民性的文学创作统统归入现实主义,也包括积极浪漫主义在内 。这是最广义的现实主义 。我认为,这样的现实主义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指的是政治上进步和反动的分野,而不是创作方法的区别 。从创作方法上讲,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具有共同的特徵,不应该分割在两个营垒里 。运用这样的现实主义概念只会引起混乱 。另一种是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举,这又有三种情况: 一、现实主义作为19世纪欧洲的一种文学流派,即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并列 。这些流派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没有产生过,因此这样的现实主义概念当然是不能引进的 。二、作为“两大主潮”之一,即不同其他各种流派相提并论,而是同浪漫主义一起突出为两种主要的文艺思潮 。这是高尔基的说法 。但是“两大主潮”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并没有形成两大主潮,因此这样的现实主义概念也是不能引进的 。三、作为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之一 。这是今天比较流行的一种解释 。如果这个说法能够成立,那幺这样的现实主义概念是可以引进的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同作为文学的流派、思潮是既有联繫、又有区别的 。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讲,其区别是前者属于美学的问题,后者属于文艺史的问题 。后记这本自选集是蔡锺翔先生毕生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位老教授对于中国文化的挚爱与学术生涯的成果,具有深厚的精神蕴涵 。自选集中的作品,昭示着中国文论在20个世纪中后期从衰微到复兴的过程,见证了“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心雕龙·时序》) 。从自选集之中的《我怀念……》一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蔡老师毕业于名校复旦大学,自1952年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之后,一直从事语文写作的教学,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蔡老师回到人民大学开始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当时也正是我们77、78级大学生开始人校学习的时期 。读这本集子中的论文,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那个特定年代中的凤凰涅架、浴火重生的气息,而我也有幸在那个年代成为首次聆听蔡老师上课与辅导的78级学生 。蔡老师与黄保真、成复旺三位老师当时对我们78级本科生所上的“中国文学理论史”这门课,成为我们这一届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永远的美好回忆 。记得当时我们用的教材是在每次上课前放到课桌上的油印的讲义,随讲随印,正式出版后,便是那本产生广泛影响的卷帙宏大的《中国文学理论史》①,序言中深情回忆:“当年三人促膝而谈、意趣融融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而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成了美好的记忆,这部书也就成了这些美好记忆的载体 。”当时思想解放、传统复兴的时代精神,融人了蔡先生的写作与教学之中 。那时,每当蔡老师讲完课,我们经常向他求教与讨论,而蔡老师也非常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 。记得他和其它几位老师编写《中国文学理论史》时,有一次还专门将我和另一位同学王毅(后任社科院文学所《文学遗产》杂誌编辑)叫到他在东华门万庆巷的老房子中,听取我们对于这本教材的意见与修改建议 。我与王毅当时还真提了不少建议与意见,因此每每读到这本书,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当年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的情形 。阅读这本集子中的一些论文,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序言我很怀念中学时代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因为正是语文教育决定了我一生走过的道路 。我上中学是在遥远的20世纪40年代,但记忆还十分清晰,在各门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语文课 。引起我莫大兴趣的,倒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选读作品的无穷魅力 。那时选做教材的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除了教科书上所载的以外,教师还补充了一部分《北新活页文选》(即北新书局出版的活页文选),用作补充教材,很灵活,很方便 。教师的讲解很简单,似乎也没有下多大工夫,上课时主要是解释课文的生词难句,归纳段落大意,难懂的文章要逐字逐句串讲,余下、的时间就是领着学生反覆吟诵,有时一节课全部是吟诵,直念得“摇头摆尾”,十分投入,有些课文还要求背诵 。我想这种上课方式,教师不必花很多时间备课,然而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清词丽句牢牢地刻印在心头,自己写作的时候,合用的语彙句式就会从笔尖上汩汩流出 。后来我才理解,这样吟诵、背诵,就是古人所谓的“涵泳”、“体味”、“深浸酞郁,含英咀华” 。作品的味道是通过熟读“品”出来的,尤其是文章的气势,不朗读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的 。当然语文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但那是得之于潜移默化之中的,毋须教师的饶舌,点到为止即可 。如读《正气歌》、《左忠毅公逸事》,自然会受到伟大的人格力量的感染,促进道德上的净化和升华 。引起我对语文课的兴趣的另一个环节就是写作 。我记得当时写作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命题当堂作文,也有自选题课下作文 。还有一种是“改写”,如将叙事诗改写为叙事文,将文言的记人记事改写成白话小说 。又有一种是“拟作”,如读了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模拟写一篇秋声赋,字句不许抄袭,内容不许雷同,但必须是名副其实的秋声赋,这也是很费脑筋的 。教师的评点起着很大的激励作用 。卷子发下来后,我特别注意教师的批改,有些句子被加上密圈密点,我也要仔细诵读几遍 。有时我感到莫名其妙,怎幺灵机一动会写出如此精彩的文辞?有一次教师的总评说我用的词语如“精金美玉”,我更是得意非凡,连续高兴了好几天 。更使我获益匪浅的是记周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