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虞美人·听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品赏析: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末代进士,尚未授予官职宋朝就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悽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徵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蕩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 。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 。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 。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 。一个白髮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 。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 。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髮星星 。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 。“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 。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 。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 。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这首词面对逝水流光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及是伤感青春,也是欣慰收穫,更是一种深沉的人生,恰与蒋捷的诗作风格相应 。虞美人 梳楼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乾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 。蒋捷这首词,字字锤鍊,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 。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濛缥缈的景象 。这二句如一图精心细琢的工笔画 。以“杨柳 ”、“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 。“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 。也喻指丝丝愁绪 。词的起句儘管重複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 。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 :“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 ,国事江河日下 。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 。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 。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 。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 ,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 。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 ”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 。然而幻想只能是使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 。但“天”怜则怜矣 ,只能“借与花消遣” 。“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 ,也只能 “借”之而已 !一“ 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 ,愁苦难消的複杂心理活动。“海棠红近绿栏桿 。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 。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 。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 。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 。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竟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 。貌似红绿眼的场景 ,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 。何况捲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 。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 ,写“愁 ”多,用“楼”小作衬托 。写哀愁,用海棠反衬 。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 ”,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 。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贺新郎.怀旧梦冷黄金屋 。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 。化作娇莺飞归去,犹任纱窗旧绿 。正过雨荆桃如菽 。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 。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 。问芳蹤、何时再展?翠钗难卜 。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妆束 。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空掩袖,倚寒竹 。女冠子·元夕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谩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 。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鬓邻女,绮窗犹唱,夕阳西下 。作品赏析:元宵佳节是历代词人经常吟咏的话题 。在百姓心中,元宵节也最重要,最热闹 。蒋捷这首词作于宋亡之后,词中寄寓了他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之情 。全词起笔“蕙花香也 。雪睛池馆如画 。”即沉入了对过去元夕的美好回忆:兰蕙花香,街市楼馆林立,宛若画图,一派迷人景象 。极度地渲染了元宵节日氛围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春风和煦,酒旗飘拂,笙箫齐奏,仙乐风飘 。据载,宫中曾做五丈多高的琉璃灯 。地方更有五色琉璃製成的灯 。灯市的壮观,使词人忆起如昨天一般 。“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而今”二字是过渡,上写昔日情景,下写今日元夕景况 。“灯漫挂”,指草草地挂着几盏灯,与“琉璃光射”形成鲜明的对照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既写今夕的萧索,又带出昔日的繁华 。“暗尘明月”用唐苏味道《上元》“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意 。以上是从节日活动方面作今昔对比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今昔不同心情的对比 。蛾儿,即闹蛾儿,用纸剪成的玩具 。写今日的元宵已令人兴味索然,心境之灰懒,更怕出去观灯了 。这种暗淡的心情是近些年来才有的,是处境使然 。“江城人悄初更打 。”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今宵的冷落,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即江城随之用了“问”、“但”、“待把”、“笑”等几个领字,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恨酸楚 。“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 。”提出有谁能再向天公借来繁华呢?“剔残红灺 。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 。”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人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了 。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隐隐出现 。“吴笺银粉砑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以最精美的吴地的银粉纸,把“旧家风景”写成文字,以寄託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 。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 。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 。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 。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暗尘明月”正相一致 。心之所触,心头不禁为之一动,略微感到一丝欣慰,故以“笑”而已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 。在追琢中显出自然之本色 。或直描,或问写,或借梦境,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 。蒋捷家世毛晋汲古阁本《竹山词》卷首,有元湖滨散人至正乙巳岁(二三八五年)所作《题竹山词》云:竹山先生出义兴巨族 。宋南渡后,有名璨字宣卿者“璨”应为“璨”,善书,仕亦通显,子孙俊秀,所居擅溪山之胜 。故先生貌不扬,长于乐府 。此稿得之于唐士牧家藏本,虽无诠次,庶几无遗逸云 。今人均据以考知蒋捷系出“义兴巨族”蒋氏,为南宋绍兴年间曾任户部侍郎、敷文阁待制、知扬州、临安府的着名书家蒋璨的后人 。以下为另一个版本:蒋捷是南宋末年的着名词人,宜兴人 。其人品、词品对于后世尤其是清代的词坛影响很大,但其身世却不为后世词坛及宋词爱好者所详知 。改革开放以来,束之高阁的地方志和宗谱家乘,陆续上架,我们有机会阅览到前所末涉及的资料 。本文详述的《蒋氏家乘》就是存世不多的蒋氏宗谱之一 。该谱所载的蒋捷身世,远较方誌充实 。笔者以此谱为主要依据,参照其他志书谱牒以及今人的着作,试图描绘出蒋捷的生活轨迹 。蒋捷留给后人的悬念,列举其大端提出管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宜兴的蒋氏始祖为东汉初年的蒋默、蒋澄 。据各蒋氏宗谱记载,西周时周公旦第三子姓姬名伯龄的受封于蒋(今河南省始因县境内) 。楚灭蒋国后,子孙改姓蒋,共尊伯龄为第一世始祖,至蒋默、蒋澄时是第四十八世 。蒋默的生平,各谱记载不多 。在宜兴《茗岭蒋氏宗谱》卷四中收载的《云阳亭侯碑》,较详细地叙述其为人和从政之道 。有助于我们对蒋默的理解 。碑文的作者是唐代赐进士第给事中蒋涣 。以蒋默为始迁祖第一世,蒋涣是第二十世 。他于天宝十五年(742)时撰写此碑:“(蒋横)所生九子,皆散徙 。公即大将军第八子也,讳默,字秀芳 。以建武二年(公元26年)渡江来居阳羡隔湖之东,今为宜兴人也 。公幼而慷慨,壮而雄伟,洞知稼穑,材兼文武,……终负朝廷之誉,故复振家声,平雪冤耻 。以公封为云阳準岱二郡侯,仕终谏议大夫 。正色立朝,振威独坐 。贵戚敛手,豪右侧目 。可谓令闻长世而克笃先献者也 。卒,与夫人班氏葬于封内之柯山 。”接着又历数各代祖先之名及所受封号,他们都是“卒,葬先茔”,直到蒋涣的祖父蒋缯 。他总结性地说:“自祖缯以上皆葬隔湖之东,自考(指蒋涣的亡父)挺而下归葬洛阳 。”其他蒋氏宗谱也有持此说者 。据南宋时刊刻的《鹹淳毗陵志》记载,柯山在从前有蒋默墓、蒋默墓碑 。到南宋,柯山已成平地,那仅存的小丘阜上还有个竹林,还有个祀蒋默的云阳古社(1) 。到了清代,柯山一带只有一座柯山桥,没有山,也没有蒋默墓(2) 。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面对着世事的巨大变化,后来的人们在弔古思贤时,竞把蒋默墓说成在沙塘港竹山上了 。这当然是张冠李戴,但也事出有因 。《宜兴荆溪县新志》卷末有定讹之文指明原因 。文章说:“竹山有二,皆宜兴境 。一在太湖滨沙塘港口,一在古隔湖乡,亦名柯山,即今之柯山桥 。”该文又指出,因为柯山又称竹山,沙塘港又有个竹山,人们就把云阳竹山上的蒋默墓说成在沙塘竹山上了 。至于今,仍有文章持此观点,并且,他们把云阳侯所领有的封地也搬了家 。例如,宜闵先生曾撰文说:“蒋默,字秀芳,封为云阳侯,封地在今宜兴周铁、芳桥一带,官至谏议大夫,卒后葬在宜兴竺山 。”(3)封地既指周铁一带,所云竺山,当然是指沙塘竹山了 。1990年版《宜兴县誌》的政区图中,有一个地名叫云阳,位置是和桥西南的南新乡辖区内的北侧,一条长河(烧香港)的南岸 。笔者以为,若能深入调研,或许可以证实那地即为汉代云阳地区 。《蒋氏家乘》尊蒋捷为始迁祖,属蒋默湖东支,蒋默为四十八世,蒋捷为九十六世 。康熙年间蒋氏后裔阳羡词派蒋景祁为《荆溪词初集》撰写的序文中提到蒋捷:“竹山先生恬淡寡营,居隔湖之滨,日以吟咏自乐 。”(4)文中的“恬淡寡营”、“吟咏自乐”,分明是隐逸之士的风度 。可见蒋捷在宋亡后有一段时间是隐居在隔湖之滨的,之后,他搬了家 。《蒋氏家乘》说:宜兴蒋氏“至竹山以德佑进士由义兴(今宜兴)徙晋陵(今武进)之前余,是为我邑蒋氏之始 。”今将该谱所载的蒋捷身世情况缕述如下:蒋捷的祖父是蒋亿(第九十四世),生二子:蒋惟晃、蒋惟晓 。蒋捷的父亲是蒋惟晃(第九十五世),生三子 。蒋捷:“九十六世捷,字胜欲,号竹山 。治《易经》 。宋恭宗德佑丙子(1276)进士 。元初自了(读“呕”)亭迁居晋陵,遁迹不仕 。元大德六年(1302)宪使臧梦解、陆厚(读“厚”)交章荐之,卒不就 。隐居着述,一以义理为主 。其《国小详断》,发明旨趣尤多,学者鹹称为竹山先生 。生卒失传,葬傅村前余永思墓 。配晋陵学士佘安裕公女名素玉 。生三子:献明、伟明、陟明 。”“九十七世献明,字余睿 。与弟伟明并举茂异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随父迁居晋陵西乡分迁傅村之南地名前余,号前余先生 。配氏 。生一子:文 。”“(九十七世)伟明,字余智 。与兄并举茂异 。成宗元贞二年,随父徙居晋陵西乡分迁傅村之北地名后余,号后余先生 。”“(九十七世)陡明 。徙居延政乡地名堰下(后改蒋渡,即今蒋沙滩) 。配 氏,生一子:伯玉 。”献明之子:“(九十八世)文,字章甫,号养奎,绳祖志,不仕元,至明洪武革命,遂以老隐 。配傅氏,生二子:舰、盘 。卷之二还刊有祖先像及像赞 。蒋捷的讚辞是:“前余晦迹,荐札留名 。不事二主,永矢一贞 。竹方节劲,山高风情 。仰(5)兹遗像,卓哉如生 。”讚辞概括了蒋捷一生的思想精粹 。卷十二“传”这一章有一篇《宋进士捷公传》 。全文抄录如下:“公字胜欲,徙居武进,宋德佑二年(1276)进士 。元初遁迹不仕 。大德间,宪使臧梦解、陆厚交章荐其才,卒不就,不臣二主 。盖天植其操云:公受业于陈肖梅,肖梅尝从良贵公游,得伊洛之传,其渊源有自,故所学纯正,平生着述,一以义理为主 。时游戏作小词,亦清丽胜人 。而《国小详断》,发明尤多 。尝于(6)植乾竹,取虚心坚节之意,后成竹山,学者因称为竹山先生 。” “古蹟”这一章,载前余的古蹟,有:一、竹山 。“竹山在武进西乡,地名前余 。宋竹山公讳捷居此 。手植乾竹,取虚心坚节之意,故称竹山先生 。”二、墓地 。在傅村前余的永思墓 。这是蒋捷及其后人的墓地 。三、家祠 。“竹山先生祠,在武进县西乡前余,明洪武间建 。首祀胜欲公讳捷 。昭穆以余睿公献明、余智公伟明配享 。”此外,笔者又从《晋陵蒋氏家谱》卷八中发现“竹山公,遗墨” 。计有:碑记一首(《常州路通判袁公治行碑记》)、诗两首(《竹山东坡田》、《铜官山》)诗余(即词)八首 。《竹山东坡田》不多见,八首词也载《竹山词》中 。蒋捷曾在宜兴、武进、无锡三个县的四个竹山生活过 。这在文人骚客中是少有的雅事 。在成书于蒋捷中进士前后的《鹹淳毗陵志》中已载沙塘、南泉两地之竹山 。可见竹山之名不是蒋捷自己取的,更不是后人 纪念蒋捷而取的 。竹中空而节坚,蒋捷取以喻人之虚心纳物、砥砺节操 。他爱竹,更喜在以竹命名的山上种竹 。名实相符,含义深远,更见他品格之高雅 。云阳竹山是蒋捷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前余竹山是他的迁居地和定居地,自然也是隐居地 。这是无可争议的史实 。而他在南泉和沙塘竹山的生活,史籍语焉不详,有时甚至朴朔迷离,真相难辨 。连同他的生卒失传之迷、中进士年份之迷,成了他留给人们的几个悬念 。无锡南方泉(一称南泉)竹山在太湖之滨,旧属开化乡,今隶南泉镇 。康熙时王抱承修纂的《开化乡志》 。较详细地记载了竹山和蒋捷 。王抱承没有把蒋捷看成山居遁世的“隐逸”,也没有看成是“流寓”的外来户,而是把他列入“儒林”,分明看成是祖籍宜兴(“本阳羡人”)而定居竹山(家竹山)的无锡南泉的知识分子 。该乡志记录一首明人邵宝游竹山的诗和八首明清诗人的和诗 。末一首王抱承自己作的和诗提到蒋捷 。该诗首联云:“胜欲先生首倡游,得名四百有余秋 。”这表明蒋捷曾到过南泉,游览过此山 。这九首诗都未见其提示蒋捷特有的亡国之痛和归隐之情 。歌咏无锡地区山水美景、前贤名流的诗词很多,若能深入探索,或许可发现蒋捷新的活动 。宜兴沙塘港(也称沙塘)竹山也在太湖之滨,旧属洞山乡,今隶周铁镇 。“竹山”这个称呼,现今已改写为“竺山” 。明朝史懋锦的《竹山》诗自注云:“竹山,一名竺山,以其似天竺也 。或曰足山,山之奇在足云 。”可见竹山与竺山、足山匀指同一座山 。该诗首联说:“岿然足山当湖沖,上有古剎凌空濛 。”这古剎称做福善寺 。明人已唤该寺为古剎,可见建寺之早 。人们说蒋捷隐居竹山,就是说蒋捷隐居在竹山福善寺 。根据下列资料笔者认为蒋捷曾经隐居于此 。其一、根据《竹山词》中多首词的描述,可以推想,他曾经在这一带生活过 。那首脍炙人口的“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的《虞美人·听雨》词,我们可以推想,就是福善寺这个”僧庐“的雨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而吟咏成的 。其二、寺里现今珍藏一个陶质的缸,唤做镜水如意凤缸,高约八十公分,直径约一百公分 。据传是蒋捷居此时带来用以盛水的缸 。内壁会长青苔,即使盛放混浊之水,也能澄清明净 。蒋捷送给寺里,寺僧称为仙水缸 。一度散落民间,今已回归寺里 。若能经过鉴定考证而予肯定,当是镇寺之宝 。其三、福善寺饱经沧桑,初毁于1937年侵华日机之轰炸,继毁于六十年代开始的挖山採石 。历次修建时所立之碑石也散失民间 。此次复建这净土宗的寺院后,又收集到部分碑石碎片 。若能拼排复原,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其四、笔者从宜兴芳桥后村《周氏宗谱》的序文中读到一段文字,是蒋捷的自叙:“邑先辈蒋捷隐居竹山,尝题简惠公谱牒曰:‘予摈处湖滨与公同壤 。公有孙祖儒者,好文墨,工于词 。时相过从,同抱黍离之悲 。’盖竹山、阳山,俱滨震泽(7),相距数里许,故云同壤 。(8)简惠公是周葵(1098—1174),宋徽宗宣和年间进士 。为官直言敢谏,于民有善政 。周葵卒后百年,蒋捷中了进士 。“槟”,抛弃,此句有离开之意 。蒋捷不臣二主,故离开故土,来到异地沙塘竹山,以便隐姓埋名,了此一生 。但若有处境相同、志趣相合者,亦愿引为知已,与之往来 。这就把周葵引为同乡,在其谱牒上作序吟咏,并与其孙诗文为友,共抒黍离之悲 。这段文字充分表明,蒋捷是在沙塘竹山上隐居过的 。但人们对蒋捷的生活、行蹤、发现得仍很少 。若以与周氏的往来为线索,旁及各有关谱牒,或可有新的发现 。蒋捷留给我们的另一个悬念是生卒失传 。蒋捷于1296年迁徙到武进前余 。《重修毗陵志》把他列入《人物·文学》这一章 。看来,修纂先生一眼就看出蒋捷在理学研究、诗词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 。归入这章,表露了后人对他的怀念与尊敬之情 。按理说,蒋捷身后是不会寂寞的 。蒋捷卒后葬于永思墓,据世系表记载,自第九十六世蒋捷起到一百世为止的一百三十来年中,陆续有后人葬于此 。这里和云阳竹山一样,也是聚族而葬的墓地 。显然,蒋捷这个始迁祖是赢得合族的尊敬和拥戴的 。他的身后是不会寂寞的 。但是,事实并不如此,他身后竟寂寞得生卒失传,似乎后人都忘了这个先祖 。这对于后之词坛及研究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人们不禁要问:蒋捷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在那里度过的?是怎样度过的?有的谱牒或研究文章也提到他的生卒年份,或说享年六十岁(9)、六十五岁(10)、或说八十九岁(11) 。诸家只举数字而没有论证,只能引发议论的混乱,于事无补 。笔者以为,蒋捷生卒失传之迷,应当从他自身心态和身后门庭来解析 。蒋捷愤于亡国,又无力回天,遂致隐居 。滨湖一舟,或南泉,或沙塘 。植乾竹以寄志,借诗词而抒情 。随遇而安,何计身后 。怪不得前余有永思墓,沙塘又见蒋捷坟,南泉又留竹山魂 。哪真哪假?也可不必究实 。留作谈助 。让这位隐者增添些神秘而飘逸的色彩,让众多旅客尝一份湖滨竹山的“美餐” 。再看他身后,“绳祖志,不仕元”终元朝一代当然门庭冷落,家业萧条,直到明初,才有家祠之建,欲光宗耀祖,家史有缺,徒唤奈何!蒋捷何年考中进士?这也是一个悬念 。诸家见解,约有以下几说:一、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二、德佑元年(1275),三、德佑二年(1276) 。诸说纷纭,究系何年?苏州大学杨海明教授前几年曾于《中华文史论丛》发表《关于蒋捷的家世和事迹》一文,独持新论 。他指出:“检《宜兴县誌》卷七‘进士’项,蒋捷中‘德佑二年丙子龙泽榜’进士,又卷八隐逸传称他为‘宋德佑进士’,是为德佑说之本,然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五《宋朝登科记总目》,宋代进士科末科为度宗鹹淳十年,省元李大同,状元王龙泽 。则知‘龙泽榜’应在鹹淳十年 。德佑二年三月,临安已被元人占领,以此知《全宋词》鹹淳十年说之正确 。”杨教授列举史料分析,去伪存真,当是确论 。蒋捷中进士之年,应是1274年 。综上所述,得知蒋捷祖籍宜兴,元初迁居武进,他在1274年中进士 。如果那时是三十岁,在1296迁居武进时该是五十多岁 。这二十来年的生活中的黄金时代是在隔湖的云阳竹山渡过的 。在1302年荐他为官时,他已定居武进,大约是五十五岁了 。他的一生是在国家危亡民生多艰的日子里度过的 。他有志报国、无力回天,不羡“摇金宝辔,织翠华裾”的生活 。逕自过种菊陶潜、栽蔬杜甫的隐居生活 。他不想给那个社会留下些什幺 。所幸的是他也有境遇相同、志趣相合的人共往来,或诗词、或题作,留下了生活的蛛丝马迹 。我们若能耐心翻阅,广泛搜寻,细心寻觅,定能进入更深层次,取得更多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