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 牡丹亭还魂记( 二 )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 牡丹亭还魂记

文章插图
艺术特色《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 。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 。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 。杜丽娘的梦境是那幺温柔缠绵、五彩缤纷 。醒过来面对的是母亲的唠叨和凄凉枯燥 。幽冥中判官虽然面目狰狞,毕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体现了一种人情味 。还魂后面对的父亲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 。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理学的批判力量 。同时作品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与现实中的人物结构成了现实和精神两重世界,深刻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最后让现实中不可能的爱情理想得到了实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剧中的曲文,表现了作者在艺术语言上的成就 。特别在抒情方面,在描绘人物性格、刻画杜丽娘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方面非常细緻真实 。后世影响该剧标誌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 。《牡丹亭还魂记》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牡丹亭还魂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作者运用大胆的想像、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牡丹亭还魂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使《牡丹亭》成为后来文人学习、借鉴的一个典範 。沈璨曾受汤显祖的影响改编《牡丹亭》为《同梦记》 。还有臧懋循的《牡丹亭》、冯梦龙的《风流梦》、徐日羲附《牡丹亭》等剧作,都是《牡丹亭还魂记》的续写 。在Daniel S.Burst编着的《100部剧本:世界最着名剧本排行榜》中,《牡丹亭还魂记》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 。作品评价明代杂剧家吕天成:“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家沈德符《顾曲杂言》:《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演出情况中国演出从史料看来,汤显祖创作《牡丹亭还魂记》时就準备给江西的一个宜黄腔戏班上演,这个职业民问戏班与他来往颇密切,上文援引的关于不可按改编本上演的信件就是写给班中伶人罗章二的,这个戏班应该就是首演《牡丹亭》的戏班 。据记载,汤显祖还曾亲自指导演出,具体到演员的身段和舞檯布置等,其作用跟今天的导演工作基本一致 。康熙末叶以迄乾嘉之际,崑剧进入折子戏时代 。这一时期的《牡丹亭还魂记》主要以折子戏形式呈现于私人厅堂、宫廷舞台和近代戏园 。清朝末年,因为社会的动荡,崑曲在全国各地式微,江南尤其是苏州的一些民问戏班,成了仅有的薪火 。比较有影响的有苏州的全福班、新乐府、仙霓社、荣庆社,另外湖南湘昆班社、浙江金华昆班、宁波昆班、温州昆班等也擅演《牡丹亭还魂记》的一些折子戏 。《牡丹亭还魂记》作为崑曲经典传统剧目,是每个昆班必演的,甚至也是评价和衡量戏班质量的重要参考 。随着政治局势的进一步严酷,以及战争的影响,戏班纷纷解散,对于这一时期《牡丹亭还魂记》演出情况记录很少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俞振飞、程砚秋、梅兰芳等通力合作下,《牡丹亭还魂记》得以重现舞台,并且陆续被拍成崑剧电影,使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流传卜来 。建国后,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崑曲剧院相继成立,根据新时代的演出需求和审美情趣对《牡丹亭还魂记》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改编尝试 。其中主要有:1957年12月,俞振飞、言慧珠与崑剧演员班的师生合作演出新编《牡丹亭》; 1986年11月,为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江苏省崑剧院推出了石小梅(女小生)主演,徐晌秀扮杜丽娘的《还魂记》,内容是突出男主角柳梦梅的戏;1995年3月,江苏省崑剧院推出了张继青所演《牡丹亭》上本的续集《拾画记》,主旨是表示生旦并重,由顾铁华扮柳梦梅,张继青扮杜丽娘 。全剧共六场;1999年上海崑剧团的新版《牡丹亭》在上海逸夫舞台公演 。2000年以后,全国各地的崑曲院团逐渐都恢复了《牡丹亭》折子戏的演出 。2004年白先勇主持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巡演之后,更扩大了这部传统作品的知名度 。江苏省崑剧院、上海崑剧院、苏州崑剧院、北方崑剧院等全国各地的崑曲专业演出团体都开始经常性上演各具特色的《牡丹亭》 。不仅是崑曲,《牡丹亭》的故事也被其他曲种改编搬演不绝,如京剧、黄梅戏、越剧、川剧等许多剧种,都移植上演了这齣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