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景泰蓝三塔


法源寺景泰蓝三塔

文章插图
法源寺景泰蓝三塔【法源寺景泰蓝三塔】法源寺景泰蓝三塔收藏于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大殿内 。六稜镜塔,大清乾隆己酉年敬造 。四方佛塔,大清乾隆己酉年敬造 。各面有佛龛,内有小佛,现已不存 。喇嘛塔,大清乾隆己酉年敬造 。有一个佛龛,里边小佛现已不存 。
基本介绍中文名:法源寺景泰蓝三塔
1:收藏于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大殿内
2:四方佛塔
3:现已不存
概述景泰蓝三塔所在地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区教子胡同南端的法源寺前街 。为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图书馆的所在地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 。2000年,台湾着名作家李敖所着《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躁,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 。北京法源寺位于法源寺前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剎 。寺内花木幽雅,植有许多苍松翠柏、银杏丁香,其中有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更有乾隆种植的两株西府海棠 。因此,法源寺素以丁香、海棠闻名,令许多名人流连觞咏 。法源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剎,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65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 。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严整宏伟,六院七进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内供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 。大雄殿,上有乾隆御书“法海真源”匾额,内供如来佛及文殊、普贤,两侧分列十八罗汉 。观音阁,又称悯忠阁,陈列法源寺历史文物 。净业堂,内供明代五方佛 。大悲坛,现闢为历代佛经版本展室,陈列唐以来各代藏经及多种文字经卷,蔚为大观 。藏经楼,现为历代佛造像展室,陈列自东汉到明清历代精品佛造橡数十尊,各具神韵,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盘像,长可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 。寺内花木繁多,初以海棠闻名,今以丁香着称,至今全寺丁香千百成林,花开时节,香飘数里,为京城绝景 。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中国佛教协会也驻寺内 。
法源寺景泰蓝三塔

文章插图
法源寺景泰蓝三塔建筑风格法源寺景泰蓝三塔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採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製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l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 。弥勒佛背后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米 。俩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贵,皆高1.20米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 。为明代製作,木胎贴金罩漆 。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脑后背光,通高3.97米 。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 。这三尊塑像,妙像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 。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l.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製品 。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础,作卷叶莲瓣,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元物,它的花纹与庙中佚失的唐天元十四年(726年)石幢的花纹是相近的 。悯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称“观音殿” 。台基高一米多,周围设以砖栏,殿堂建于台上 。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之称式样与故宫御花园万春亭相同 。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应历七年,957年),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最为珍贵 。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网複製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净业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及为精美,几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 。净业堂内供奉一尊明代铜製巨像毗卢佛像,高及屋顶(4.58米),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 。法源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 。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砖结构,高3.3米左右 。辽清宁三年(1057年)大地震时倒塌.室内尚存唐至德二年张不矜撰、苏灵光书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原嵌在塔的墙壁上,碑高1.20米,宽0.73米 。碑文全文为“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敬无垢净光宝塔颂” 。我国古代的碑文,都是从右至左书写,而此碑却是从左至右的,在我国古代仅有一例 。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官殿,这里陈列着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育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座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整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家珍贵文物 。另外还有不少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 。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三大士像,为木胎乾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艺术精品 。阁内珍藏明、清时期所刻藏经 。1980年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七天,有16万信徒和民众前来瞻仰、观看 。1949年以后,这座千年古剎得到政府保护,多次拨款堆修 。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 。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 。1980年,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中国佛学院是以培养僧才为目标的高等佛教院校,1956年在法源寺创办,第一任院长是喜饶嘉措大师 。当时设本科、专修两科,来自全国各地的寺庙100名学僧在这这里学习 。1961年设研究部,1962年开办藏语班 。到1966年停办时,已培养毕业生300人,他们现在大部分在各地寺庙中担任住持和寺庙管理工作,少数从事佛学研究 。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先后设立专修、本科和研究班,招生的对象是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文化程度以上,已有相当时间的出家经历、信仰坚定、律仪端正、品学兼优、爱国爱教的青年僧人 。近二十年来,中国佛学院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为教学的指导方针,培养学僧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较高的佛学造诣文、史、哲知识水平,使学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适应国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及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