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体裁 古体诗


文学体裁 古体诗

文章插图
古体诗(文学体裁)古风(文学体裁)一般指本词条
【文学体裁 古体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
基本介绍中文名:古体诗
又名:古诗、古风
含义:诗歌体裁,与近体诗相对的诗体
形式: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载体:“歌”、“行”、“吟”三种
特点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 。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
文学体裁 古体诗

文章插图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 。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 。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 。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 。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 。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 。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範围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互动关係,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 。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 。分类概述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 。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 。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五言体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辞彙,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緻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五言诗是每句五个字的诗体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大约起源于西汉而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 。当然,《诗经》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汉魏六朝时期的诗作,以五言为主 。说明五言诗形成于此一时期 。古代本有五言诗起于李陵《与苏武诗》的说法,但后人多加以否认,如苏软题(文选动便说:“李陵、苏武,五言皆伪 。”又有说五言起于《古诗十九首》,也未获广泛赞同 。大抵五言诗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 。秦始皇时的民歌《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就是使用五言 。汉代的乐府诗如《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也是五言 。文人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最早的要算班固的《咏史》 。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础上每句增加一个字,在句子的节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拍群 。由于不同节奏在诗中交错运用,就使句式更富于变化,更具有音乐感 。六言体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已不多见到了 。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 。在《诗经》中已有萌芽 。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归,鸟啼山客犹眠 。''六言散句最早散见于《诗经》 。其中有单句,亦有偶句 。如“室人交遍谪我”、“室人交遍摧我”(《邶风·北门》),“行役夙夜无已”、“行役夙夜无寐”(《魏风·陟岵》),“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豳风·七月》),“置之河之乾兮,河水清且涟漪”(《魏风·伐檀》) 。正是因为《诗经》中有这幺多的六言句,挚虞和刘勰论六言诗的起源,才追根溯源到这里 。但是,《诗经》中的六言诗仅是散句,既比较少见,又没有两句以上的六言句连续出现的情况 。所以,如果以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完整的六言诗,显然缺少足够的证据 。到了《楚辞》,六言句不仅较为常见,而且有连续四句以上的情况出现 。《离骚》的基本句式是上七下六,如“驷玉虬以乘笲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玄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这样一种句式,如果去掉上句的“兮”字,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六言诗的雏形 。《九辩》中甚至出现了连续的六言句:“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因为,作为一种诗歌体式,如果能够独立成为一首诗,至少应该有四句以上,否则只能算是诗句,而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诗歌 。可以说,《离骚》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辞》中大量出现的整齐的六言句,为六言诗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完整而规範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诗文俱享名于当时 。在诗歌创作上,他在借鉴《诗经》、《楚辞》和两汉乐府六言散句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完整的六言诗: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 。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 。群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孔融之后,曹丕、曹植兄弟皆有六言诗传世 。曹丕有六言诗三首,其中《黎阳作诗》和《令诗》是规範的六言诗;《寡妇诗》形式为六言,但因每句第四字为“兮”字,因而可视为六言别体 。七言体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七言体是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 。它起于民间歌谣 。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 。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 。东汉七言、杂言民谣为数更多,如东汉末年的《小麦谣》、《城上乌》(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桓灵时童谣》"举秀才"(葛洪《抱朴子·审举》)都是很生动、通俗流畅的七言和杂言民间作品 。相传汉武帝曾会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联句,但据后人考证,实系伪托,并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 。以后汤惠休、鲍照都有七言作品 。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 。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 。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杂言体杂言诗,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 。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对于杂言诗都有极大的偏爱 。中国古代诗歌整齐划一的格律诗发展到中唐达到巅峰状态(代表诗人是杜甫),因为其形式上的诗美空间已经被唐代的大诗人挖掘而所剩有限,因此唐末五代中国的格律诗向杂言诗发展,形成一个对整齐划一而导致形式有些僵化的格律诗的反拨,而最终定型为“词”这一杂言诗体制形式 。而词,最终发展到了“一代之文学”的高度,取得伟大成就 。区分古体诗近体诗以格律分类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以字数分类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以句数分类从两句到百句都有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以用韵分类1.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 。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可以重複 。3.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1.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複 。3.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作法(一)古体诗的韵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 。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 。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餚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鹹,上声鹹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併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 。这七个韵是: 歌 麻 蒸 尤 侵 职 缉试举一些例子为证:古风五十九首(录二)李白其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全篇麌韵独用)其十九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清"、"行"、"卿"、"兵"、"缨",庚韵;"星"、"冥",青韵 。)《伤宅》白居易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迴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饑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边"、"延"、"烟"、"钱"、"年",先韵;"园"元韵;"乾"、"栏"、"丹"、"官"、"寒",寒韵;"环"、"山"、"间",删韵 。)《醉歌》陆游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 。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 。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 。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 。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 。心虽了是非,口不给唯诺 。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 。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雹",觉韵;其余的韵脚都是药韵 。)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体诗虽然可以通韵,但是诗人们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韵 。例如李白古风第十四首就以麌韵独用,不杂语韵字 。特别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更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 。试看陆游《醉歌》除了一个"雹"字,一律都用药韵字 。就拿"雹"字来说,它也是入声,并且是觉韵字 。觉药是邻韵,本来可以跟药韵相通的 。古体诗的用韵,是因时代而不同的 。实际语音起了变化,押韵也就不那幺严格 。中晚唐用韵已经稍宽,到了宋代以后,古风的用韵就更宽了 。(二)柏梁体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 。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 。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下面的柏梁体的二个例子:1、《饮中八仙歌》诗/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2、《如是吟》诗/贵穀子恰国之龙腾,是方长,美哉!壮哉!余好乐而学,惟思,惟将,是笔之 。或喻,或挞,或策之,是吟也 。也有一些七言古诗,基本上是柏梁体,但是稍有变通 。例如:《丽人行》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眞,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外加勹}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峯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路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三)杂言诗我们讲过,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 。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 。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 。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 。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相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四)入律的古风讲到这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非常明显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 。上文说过,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 。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是还注意粘对(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诗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还喜欢用律句 。这种情况,在七言古风中更为突出 。我们试看初唐王勃所写的着名的《滕王阁》诗:《滕王阁》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上合律,简直是两首律诗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 。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 。高适、王维等人的七言古风,基本上是依照这个格式的 。试举高适的一个例子:《燕歌行》 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勛?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一首古风有很多的律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準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2)基本上依照粘对的规则,特别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 。(3)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每段都像一首平韵绝句或仄韵绝句;其中有一韵是八句的,像仄韵律诗 。(4)仄声韵与平声韵完全是交替的 。(5)韵部完全依照韵书,不用通韵 。(6)大量地运用对仗,而且多数是工对 。就古风入律不入律这一点看,高适、王维的一派(入律),后来白居易、陆游等人是属于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后来韩愈、苏轼是属于这另一派的 。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体",实际上是把入律的古风加以灵活的运用罢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在古体诗的名义下,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其中有些体裁相互显示着很大的差别 。杂言古体诗与入律的古风可以说是两个极端 。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较多,七古入律的较多 。当然也有例外,像柏梁体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风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种"古风",才不至于怀疑它们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