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

文章插图
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本科办学始于1978年,2014年1月起由植物科学学院改称为农学院 。现有农艺教育、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4个本科专业,其中农艺教育为省级教改示範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基本介绍中文名: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
办学:1978年
改称:2014年1月
原名:植物科学学院
学校简介学院现有安徽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省级教学团队、安徽省饲草育种115创新团队、蚌埠市甜叶菊品种选育3221创新团队、《作物遗传育种原理》和《种子生产技术》省级精品课程 。获批省级“农学类套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建设单位 。拥有玉米育种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甜叶菊育种与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作物学实验室、种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配备现代化种子加工检测及植物分子育种仪器设备,建有日光温室、网室和40亩校内试验实践教学科研基地 。学院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 。主持省厅级以上的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青年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级课题6项,省自然基金、省重点项目、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等省级课题15项,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专着25部 。先后培育作物新品种16个;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2012年获批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项目 。师资力量专任教师36人 ,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硕士生导师10人,博士10人,在读博士6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骨干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人 。专业设定农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套用型、複合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在现代农业高新园区、农业企业、政府部门、中高等学校等从事套用生物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植物病虫害综合防除技术、优质生态栽培技术和作物良种繁育的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种子科学工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层次複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在现代农业企业、农业高新园区、政府部门、中高等学校等从事种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植物保护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套用人才 。就业方向: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管理、经营等方面工作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农艺教育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师型"高级套用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在中学或高等学校从事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或在现代农业高新园区、农业企业、政府部门等从事土壤改良、水肥调控、有害生物防治、无公害作物生产和良种繁育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工作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全国教师资格证书 。机构设定学院领导职务姓名工 作 分 工院长詹秋文全面主持行政工作 。主要负责科研、师资、学科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书记何世潮全面负责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主要负责党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会、招生就业等工作副院长崔广荣主要负责教学工作副书记沈树周分管学生工作一、农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詹秋文副主任:何世潮 崔广荣成 员:牟筱玲 吴孝国 时侠清 林 平 黄保宏 舒英杰秘 书:吴孝国(兼)(按姓氏笔画为序,下同)二、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 任:詹秋文成 员:何世潮 余海兵 时侠清 杨安中 崔广荣 黄保宏 秘 书:舒英杰三、农学院学位评审委员会主任:詹秋文副主任:崔广荣成 员:何世潮 时侠清 杨安中 黄保宏 舒英杰秘 书:吴孝国四、农学院招生就业工作领导组组 长:何世潮 詹秋文成 员:吴孝国 张轶辉 沈树周 崔广荣 毕业班班主任秘 书:张轶辉(兼)五、农学院考核评优领导组组 长:何世潮 詹秋文成 员:牟筱玲 张轶辉 沈树周 崔广荣 黄保宏 舒英杰秘 书:张轶辉(兼)名师介绍刘正,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安徽科技学院副院长,玉米育种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先后选育审定糯玉米杂交种皖单5号、凤糯2146(国审)、凤糯476(国审)等9个品种 。曾主持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及市厅级项目共10余项 。编写教材1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主讲《作物育学种》、《农业推广学》、《农业技术创新方法》等课程 。张子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植物科学学院院长,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负责人和安徽省精品课程(作物遗传育种原理)负责人,安徽省遗传学会理事 。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先后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项目2项,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3项、南京农业大学访问学者基金1项,参加国家863项目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教育厅教研项目1项,培育辣椒品种2个,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和ISTP收录各2篇,参编统编教材3部 。获省级教研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芜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 。杨安中,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优秀教师,现任植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安徽省作物学会理事,安徽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主要从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生理的研究,在《水土保持学报》、《土壤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加省及国家级研究项目10余项,获省级研究成果3项,省级教学成果1项,校教学成果4项,教学优秀奖1项,编写高校全国统编教材2部 。主讲《作物栽培原理》、《水稻栽培技术》、《农业概论》等课程 。时侠清,教授,种子实验室主任,安徽省种子协会理事,安徽农业大学外聘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先后主讲《种子学》、《小麦栽培》、《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技术》、《种子检验学》等课程,其中《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技术》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教秘高[2006]53号、教秘高[2007]49号文) 。主编和参编《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种子生产技术》、《种子贮藏与加工》、《种子学实验技术》、《作物种子学》等专业教材与参考书7部 。崔广荣,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院长助理;安徽省甜叶菊育种及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组负责人,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教学团队骨干成员、省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农艺教育专业负责人,安徽科技学院优秀教师、教学优秀奖获得者,主讲遗传学、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课程;《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等国家重点、核心期刊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植物生物技术及育种套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省级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甜叶菊育种及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等,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在《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草业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等国家重点、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黄保宏,男,博士,教授,植保教研室主任 。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学、环境微生物学以及农产品安全与检验等教学和研究,主讲《普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环境微生物学》和《农产品安全与检验》的课程 。获安徽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校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教育厅研究课题10项,主持和参加省教研课题6项;在《生态学报》、《套用生态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和《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获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成果3项,安徽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校企合作农学院坚持学校教育与企业锻鍊的紧密结合,主动与安徽隆平、皖垦集团、蚌埠永生、安徽长金等农业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签定联合办班协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先后开办“隆平种子班”、“皖垦种子班”、“富田植保班”和“长金农学班”等,引进企业的智力资源、实践实训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和充实学校的人才培养内容,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途径,创新套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 。同时,师生深入农业企业,走进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科技服务的市场中,深刻感受企业文化,亲身体会企业理念,帮助企业分析和解决发展难题,共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共同探索农作物栽培管理新模式,取得了显着的企业经济效益和学校人才培养效益 。如:学院与安徽隆平合作已成功开办三届“隆平种子班” 。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採取“三年一班、四年一届”模式,突出“三个体系”(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理实合一与工学交替的教学体系,诚信、技湛、奉献的育人体系),推行“四个双制”管理(双班主任制、双导师制、双考核制、双奖助学金制),实现“四双目标”(专业方向上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双链对接,教学组织上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训的双管齐下,学生管理上素质拓展和职业教育的双培共育,文化育人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元融合) 。2012年2月《安徽日报》专题报导了“隆平种子班”教改实践,2012年3月在安徽省套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四届年会”上交流校企合作办学经验,与会高校反响强烈,起到了较好示範和引领作用 。发展规划学院利用农业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参与安徽省玉米振兴计画和粮食丰产工程,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口扶贫临泉县,连续3年创安徽省夏玉米亩产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纪录 。在全省举办各级各类农业技术培训达6000多人次,坚持常年为凤阳县、怀远县、五河县和蚌埠市等周边地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学院师生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三农”过程中,积澱了深厚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校园文化,同时形成了特有的“务实创新,兴农报国”的农学精神,进一步提升了套用型创新创业高素质农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