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城


光明之城

文章插图
光明之城【光明之城】塞尔本接触《光明之城》写本原件的经过 。据说,塞尔本在1990年,从一个造访他在乌尔比诺的家的客人那里,初次获知这一写本的存在的 。那年12月,他在马尔凯大区某地的藏家手里,见到了这部写本 。此后,塞尔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说服藏家允许他在藏家本人监督下检视和试读 。直到1991年9月,经过长时间讨论与公布写本有关的种种问题之后,塞尔本终能在藏家的房子里仔细研译部写本 。
基本介绍书名:光明之城
作者:雅各·德安科纳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3月
书籍简介《光明之城》,[意]雅各·德安科纳/[英]大卫·塞尔本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书籍概论光明之城——泉州这篇文字按说不应由我来写 。文中要向大家介绍的英国新书《The City of Light》,所涉及的内容和我的专业範围相去甚远 。不过,这本书问世未久,已经喧传于国际汉学界 。幸有伦敦大学友人惠助,我能够及早读到,觉得有必要为国内学术界传递一下有关的信息 。
光明之城

文章插图
内容简介我说的这本书,标题为《光明之城》,署名原作者是雅各·德安科纳,编译者大卫·塞尔本,李脱·布朗出版社于1997年秋出版 。书的封面上说:“在马可·波罗之前,一位义大利犹太商人冒险远航东方,他的目的地是一座中国都市,称作光明之城 。”据称这位商人兼学者雅各·德安科纳的旅行,年代为1270年至1273年 。他在1271年,即南宋度宗鹹淳七年,到达光明之城,即我国泉州 。因此,《光明之城》这本书,乃是比《马可·波罗游记》更早的欧洲人访问中国的游记 。译者简介编译者大卫·塞尔本是有许多作品的学者,生于伦敦,从国小习希腊文、拉丁文,在牛津大学攻读法学,成绩优异 。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印度新德里“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工作,并于牛津的拉斯金学院任教达20年,现居于义大利中部的古城乌尔比诺(Urbino) 。乌尔比诺离安科纳(Ancona)很近,都属于义大利的马尔凯大区 。安科纳是亚得利亚海滨的一处良港,建于公元前四世纪,有许多古蹟 。《光明之城》作者雅各·德安科纳,名字的意思就是安科纳的雅各 。《光明之城》原件塞尔本对藏家的姓名和地址讳莫如深他说,这是出于藏家和他的约定,因此写本的来源和所有权都不清楚 。书中没有写本的照片,也没有完整成段的原文 。写本是什幺样子呢?据塞尔本描述,是用一幅17世纪的丝绸包裹的,绸子上绣有华丽的蓝色和粉色花串 。写本本身是纸的,页高25.5厘米,宽19.5厘米,一共有280页,装有已经折皱褪色的皮面 。纸质良好,绝大部分是双面书写,每页平均47行 。字迹小而清晰,一般连写斜体 。有不少改削和页边批,有的与本文为不同人的手笔 。这部写本既无标题,也不分篇章,译文中的题目都是后加的 。原本所用语言是中世纪义大利方言,主要是托斯卡那语,受到多种语言影响 。塞尔本在书末附有一篇研究性文章《雅各的语言》,比较专门,这里便不介绍了 。值得说的是,写本里有不少处希伯来文,系熟手书写,还有若干拉丁文,以及零星的希腊文与阿拉伯文 。塞尔本说,他倾向于认为这是雅各本人生前的稿本,写于雅各70来岁,即1290年后不久 。写本如何传流下来,不能完全知道 。塞尔本提到,在写本末一页下面,有用另一笔迹、另一墨水写的人名“盖·波纳尤蒂”,这是犹太人的名字 。据考有个叫这名字的人,1430年以前在安科纳与人合办银行,1433年又和别的犹太人在乌尔比诺开设银行 。雅各在写本里曾讲到一些姓“波纳尤塔”或“波纳尤多”的亲戚,估计和“波纳尤蒂”只是不同的拼写法 。这一点可能与塞尔本听到的说法有关:写本系由当地一个犹太人家族“世代秘藏”,然后才转现在的藏家手中 。这个藏家并不是犹太人 。关于《光明之城》写本为什幺长期秘藏,是没有人知道的题,塞尔本以为是由于写本的宗教内涵 。书里有很多地方,站在犹太教的立场上,对基督教有所非议,这在中世纪基督教居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 。1553年,乌尔比诺发生过焚书的严重事件 。这部写本被犹太人家族隐蔽起来,秘不示人,大约就出于这样的原因 。真伪之辩《光明之城》是义大利安科纳市的犹太商人雅各所写的一本游记 。雅各和他的同伴在1271年8月13日抵达刺桐(泉州),于1272年2月离开了泉州这座中国南方的着名港口城市 。雅各在手稿中记录了他在泉州逗留5个月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南宋末年泉州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民俗等情况 。由于雅各比马可?波罗早到中国,他所记述的南宋泉州的社会文明远远超过当时的欧洲,而且大多是鲜为人知的事情 。因此,当它被英国学者戴维?塞尔本发现并翻译成英文出版后,立即引起国际汉学界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辩论 。这是继《马可?波罗游记》之后,第二部引起国内外学者大辩论的有关泉州的中世纪游记 。“光明之城”真假如何?自1997年该书在英国问世以来,一场始于欧洲后又波及中国的国际间学术界的大辩论至今还是众说纷纭 。这与当年《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引起的轩然大波十分相似,或许该书也要争辩几十年、几百年才能尘埃落定 。关于《光明之城》的真伪之辩,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也是分为两派,真伪观点针锋相对 。由于国内发表的文章过于分散,本论坛将逐步整理登录,并分为“正方观点”和“反方观点”两大部分 。我们姑且将认为《光明之城》非伪作的文章称为“正方”;将认为《光明之城》是伪作的文章称为“反方” 。我们还专门为您开闢出辩论的空间,不知您是进入“正方”阵营还是加盟“反方”队伍?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强求 。不过,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是没有“第三者”的 。《光明之城》一书汉译本出版以后,泉州学术界议论纷纷,撰文说其真实者有之,考证论其伪者亦有之,我是抱着希望《光明之城》是记叙泉州真实的故事的态度来读这本书的,可是越认真地读,发现该书的问题越多,于是疑寞丛生 。本来一位外国人来泉州,住了6个月,要求他写泉州的历史没有错误是不可能的,出一些差错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光明之城》一书出现的问题却不是一般的 。首先,“雅各”着、大卫·塞尔本译的《光明之城》一书,其书的体裁不是游记,亦不是私人笔记 。《光明之城》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有主题、有中心思想、讲究前呼后应,联繫南宋的社会背景,经过精心设计,并综合16世纪以降东,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一本书 。其次,《光明之城》出现许多违背历史常识的事 。即使本书的英译者大卫·塞尔本以义大利13世纪末的大地震出现在该书上,替《光明之城》完稿的时间定为“雅各”回义大利安科纳的20年后,但仍然无助于解释诸多重要的违背历史常识的事 。最近接触到一些1997年西方学者对《光明之城》的评论,如《新闻周刊》和《纽约时报》,有的学者责难《光明之城》一书把“雅各”定位在比马可·波罗早4年到达中国,目的是要否定《马可·波罗游记》,从而取得轰动效应;有的则认为《光明之城》是借用16世纪以降西方学者研究的成果,反过来用来否定西方学者数世纪的辛勤学术劳动成果 。当然,也有少数西方学者认为《光明之城》所载是真的 。有的西方学者则责问英译者大卫·塞尔本先生,既然愿意出示公元1270年“雅各”到叙利亚、印度、中国的出国担保书原件,为什幺不出示“雅各”的手稿? 翻译经历塞尔本认为写本的翻译相当困难 。即以作者自己的名字“雅各”而论,原文就有Iacob、Iacobbe、Giacobbe等拼写法 。特别是书中论述中国,有好多人名、地名、职官名,比如历史人物可辨知的,有黄帝、皋陶、汉武帝、司马迁、王莽、汉明帝,还有老子、孔子、曾子、孟子、杨朱、韩非、杜甫、李白、王安石、朱熹、陈亮等,辨识不出的还有许多 。比《马可·波罗游记》更早的欧人来华游记,当然是十分引人注意的 。《光明之城》的出现,无疑会导致一系列的争论 。大家知道,《马可·波罗游记》虽传世已久,但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1995年,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的吴芳思博士新着《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1997年南开大学杨志玖先生在天津《今晚报》以同题着文反驳(收入《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看来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对于《光明之城》自然会有不同看法,包括书的真伪 。在国际汉学的历史上,确实有过伪书出现 。一个有名的例子是乔治·撒玛纳札的《台湾史地纪实》(George Psalmanaazaar, 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tmosa) 。此书有薛绚中译本,名《福尔摩啥》 。假名撒玛纳札的作者出生法国,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在英国出版此书,随即有法文、荷兰文译本行世,风行一时 。实际上,作者根本不曾涉足东方,书中所述全系捏造,对此他在晚年的回忆录里承认不讳 。由于没有看见《光明之城》写本的原件或者照片,谈不到对写本进行什幺鉴定 。不过对于书中叙述的历史事迹,还是可以核对研究的 。例如,塞尔本指出,雅各在泉州与当地长者交谈时讲过“近来降临我们的地震”,可能是安科纳1269年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正在雅各启程的前一年 。塞尔本写过一本《中国一瞥》(An Eye to China),《光明之城》则使他的名字传播于国际汉学界 。至于书中关于宋末中国的记述有怎样的价值,这方面的专家应该是能够下一判断的 。这本书厚达392页,详细讨论恐怕只有等到大家细读以后了 。原文作者语简述以上的介绍文字,我写于1998年初夏,曾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 。后来,蒙南开大学杨志玖先生示知,《泉州晚报》海外版在1997年底对《光明之城》已有报导,天津《今晚报》1998年1月还刊登了秋凌《他比马可·波罗早到中国?》一文,所以我并不是在国内首先谈到这本书的 。《中华读书报》的小文幸能获得许多友人注意 。由于报上讲我“已着手翻译该书”,更引起出版界的关切,使我欲罢不能 。经我提议,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约请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杨民、程钢、刘国忠三位先生,以及程薇女士,开始了《光明之城》的中译工作 。翻译所用底本,是李脱·布朗公司1997年的精装本 。全书包括注释都已译出,只把国内读者不很习惯的页边注和书末注合併,统一为脚注,将以地名为主的“词表”与“人名表”换成“中外人名对照表”、“中外地名对照表” 。1998年,李脱·布朗公司的分支机构阿巴库斯(Abacus)出版社印行了《光明之城》的简装本,增加“简装本后记”,注释仅略有改动,译者也作了参考 。今年2月末,大卫·塞尔本先生来访泉州,参加关于《光明之城》的学术研讨会 。承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惠助,杨民先生专程去同他晤面 。后来,塞尔本先生指出,底本中有个别错字,删去了一些注释,并要求不译“简装本后记”,译者都已照办 。目的译出这部书,首先是为了供国内读者研究鉴别 。前面已经说过,《光明之城》在英国一出版,就引发了真伪的论争 。据我所知,最早一篇质疑的评论,是伦敦巴雷特先生所写,标题叫《只缺筷子》,登在1997年10月30日的《伦敦书评》上(T. H. Barrett, Everything bar the Chopsticks, London Review of Books, 30 October 1997),此后持类似意见的文章不少 。对《马可·波罗游记》研究有重要贡献的杨志玖先生,在读了《光明之城》摘要后,认为“不是伪书”(《文汇报》1999年2月13日),并撰有《我对〈光明之城〉的初步观感》(《泉州晚报》海外版,1999年3月2、6、9日) 。我希望杨先生和其他学者专家对这本书作出更多的研究讨论 。鸣谢我觉得,大家应该感谢中译本的几位译者 。《光明之城》的内涉及範围非常广泛,所用语言古奥繁杂,而且这本书是刚刚出现,不像《马可·波罗游记》那样经过无数中外学者分析考证 。译者投入大量精力,在很短时间里克底于成,实在值得敬佩 。译本难免会有不足之处,相信在读者帮助下,定会得到弥补 。还要特别感谢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究所研究员陈高华先生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王连茂先生为《光明之城》中译本撰序;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各位先生在本书编辑出版工作中百般辛劳,特别是责任编辑曹利群女士为本书做了许多工作,精神极为感人 。说明最后需要说明,《光明之城》这本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书中雅各·德安科纳出于他本人的犹太教观点,对其他宗教,尤其是基督教,进行了各种各的攻击 。同时,书中关于中国及其他国度社会的描写,有不少失实或过分的地方,也都来自作者的看法 。对于这些,译者依翻译惯例,未予改动,请读者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