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大鼓舞


基诺大鼓舞

文章插图
基诺大鼓舞【基诺大鼓舞】大鼓舞,云南省景洪市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基诺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 。基诺族有本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 。他们视之为本民族的“根谱”,并以歌、舞、节庆祭仪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纪念,起着民族历史课、课堂和教材的作用 。基诺族《阿嫫尧白造天地》的神话传说中言: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鼓里出来的,因此,视大鼓为神物 。
2006年5月20日,基诺大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8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基诺大鼓舞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云南省景洪市
遗产编号:Ⅲ-38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历史渊源“大鼓舞”,基诺语称“厄扯歌”,最早称为“白腊泡司土歌”,“白腊泡”是巫师,“司土”是寨名 。民间传说,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大鼓,让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 。此后,麦黑与麦妞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 。因此,基诺族人民世世代代跳大鼓舞,所以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以纪念阿麦腰白,并将大鼓作为神圣之物,供在卓巴(寨老)家中 。大鼓舞开始是一个独舞 。现在跳的“厄扯歌”是在“司土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基诺大鼓舞

文章插图
解放以后,基诺族跳大鼓舞的场所从卓巴家搬到寨场 。大鼓舞经文艺工作者加工以后走上了舞台,成为具有基诺族民族特色的表演性舞蹈 。2006年5月20日,基诺大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特色表演形式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较为隆重,时间是在立春后三天 。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 。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鑔、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 。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製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式 。
基诺大鼓舞

文章插图
基诺大鼓舞是基诺族历史悠久、普遍流传的民间舞,起始由老年人跳,后来演变为青年人跳 。舞蹈开始时,人们在主祭人家搭一临时祭台,中间放置蒙布画有彩虹及洪水传说的大鼓,此外在其下面再摆放一面大鼓,由村寨权威人士卓巴手持祭品、口念祭词,同时将葫芦瓢里的大米撒向大鼓,用两片槟榔叶搭在鼓架上,之后敲响大鼓,人们踩着鼓点载歌载舞 。基诺族村寨之间过节的形式比较多样,有的村寨仍保留着抢鼓习俗,大家都去抢那面能带来好运的鼓,但抢鼓过程要动各种脑筋,非常有趣 。在巴舍、巴朵等寨子里,每逢特懋克节,大家会唱着自发聚在一起,然后挨家挨户地跳舞,在家留守的主人则会準备好酒菜招待舞者 。舞蹈动作舞蹈动作有:约卡玛厄扯咽:左脚前伸前脚掌点地,右脚屈膝脚跟离地,一拍一次压脚跟,双手握拳抬在胸前,左手在右手外,拳心向胸,双手交替由内向上提往外绕,每两拍绕一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