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物理学用语 蓝天


大气物理学用语 蓝天

文章插图
蓝天(大气物理学用语)【大气物理学用语 蓝天】蓝天,即地球的大气层,正常情况下常呈现蓝色 。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丁铎尔认为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阻挡,散射向四方,这一说法至今在中国基础教育中仍广泛接受 。但该说法存在明显漏洞,后来19世纪80年代,瑞利发现空气本身的氧和氮等分子对阳光就有散射,而蓝色光容易被散射,空气分子的散射就可以作为“天蓝”的主因 。1910年爱因斯坦科学解释了蓝天的原因,即空气自身的密度涨落等对阳光的散射形成了蓝天 。
基本介绍中文名:蓝天
即:地球的大气层
正常情况下:呈现蓝色
出现原因:蓝色光容易被散射
颜色原理传统观点蓝天,其实是地球的大气层 。中国基础教育与科普界主要沿用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丁铎尔(John Tyndall,1820-1893)的理论来解释“蓝天”出现的原因,儘管该观点后来被证实并不完全正确 。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这并不是因为大气本身是蓝色的,也不是大气中含有蓝色的物质,而是由于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粒子对太阳光散射的结果 。由于介质的不均匀性 。使得光偏离原来传播方向而向侧方散射开来的现象,称为介质对光的散射 。细微质点的散射遵循瑞利定律:散射光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当太阳光通过大气时,波长较短的紫、蓝、青色光最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色光散射得较弱,由于这种综合效应,天空呈现出蔚蓝色 。这是因为太阳光线射人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发生散射的结果 。根据科学家的测定,蓝色光和紫色光的波长比较短,相当于“小波浪”;橙色光和红色光的波长比较长,相当于“大波浪” 。当遇到空气中的障碍物的时候,蓝色光和紫色光因为翻不过去那些障碍,便被“散射”得到处都是,布满了整个天空 。天空就是这样被“散射”成了蓝色 。观点的发展丁铎尔散射空气中会有许多微小的尘埃、水滴、冰晶等物质,当太阳光通过空气时,波长较短的蓝、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阻挡,从而使光线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现出蔚蓝色 。中文世界中,大小权威的教育和科学网站,大多仍採用上述“标準答案” 。这个“天蓝”解释,基本上是19世纪中叶的水平 。它是英国物理学家丁铎尔(John Tyndall,1820-1893)首创的 。常称作丁铎尔散射模型 。确实,“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阻挡,……散射向四方” 。但它并不是“天蓝”的真正原因 。如果天蓝主要是由水滴冰晶等微粒的散射引起的,那末,天空的颜色和深浅,就应随着空气湿度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当湿度变化时,空气中水滴冰晶的数目会明显变化 。潮湿地区和沙漠地区的湿度差别很大,但天空是一样的蓝 。丁铎尔散射模型解释不了 。到19世纪末叶,丁的天蓝解释已被质疑 。瑞利散射1880年代,瑞利(John Rayleigh,1842-1919)注意到,根本不必求助尘埃、水滴、冰晶等空气中的微粒,空气本身的氧和氮等分子对阳光就有散射,而且也是蓝色光容易被散射 。所以,空气分子的散射就可以作为“天蓝”的主因 。然而,各个分子有散射,不等于空气整体会有蓝色 。如果纯净的空气是极均匀的,分子再多也没有“天蓝” 。就像一块极平的镜子,只有折射或反射,而极少 散射 。在均匀一致的环境中,不同分子的散射相互抵消了 。就如在一个集体纪律超强的环境(如监狱)中,每个人的独立和散漫行为被彻底压缩 。而“天蓝”靠的就是分子各自的独立和相互不干涉,或少干涉 。为此,瑞利假定,空气不是分子的“监狱” 。相反,氧和氮等分子,无规行走,随机分布 。瑞利由这个模型算出的定量结果,很好地符合天蓝的性质 。1899年,瑞利写了一篇总结式的文章“论天空蓝色之起源”(J.Rayleigh,Phil.Mag.XLVII,375,1899),开宗明义就说:“即使没有外来的微粒,我们依旧会有蓝色的天” 。“外来的微粒”即指丁铎尔散射所需要的 。从此,丁铎尔的天蓝理论被放弃 。瑞利散射成为“天蓝”理论的主流 。瑞利的天蓝理论虽然很成功,瑞利的分子无规分布假定,也有根据 。然而,瑞利实质上还要假定空气是所谓理想气体,这是一个不大的,但也不可忽略的弱点 。因为空气不是理想气体 。爱因斯坦理论1910年,爱因斯坦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用当时刚刚发展的熵(混乱的度量)的统计热力学理论证明:那怕最纯净的空气,也是有涨落起伏的 。空气本身的密度涨落也能散射,也是蓝色光容易被散射 。密度涨落的散射,不多也不少,正好能产生我们看到的蓝天 。如果空气是理想气体,爱因斯坦的结果就同瑞利的一样 。所以,简单地说,天空蓝色之起因是:“空气中有不可消除的‘杂质’,即空气自身的涨落 。密度涨落等对阳光的散射,形成了蓝天 。”“天蓝”起源物理不是爱因斯坦首创,但最完整的理论是爱因斯坦奠定的 。所以说,“天蓝”物理学,完成于1910年 。瑞利和爱因斯坦的“天蓝”理论,是普遍适用的 。可以用来解释纯净空气中的“蓝天”现象,也可以用来解释纯净的水,纯净的玻璃等液体或固体中的“蓝天”现象 。高锟先生在他为“光纤通讯”奠基的第一篇论文(C.Kao,Proc.IEE,113,No.7,1966 2010)中引用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就是爱因斯坦的“天蓝”瑞利散射公式(即Einstein-Smoluchowski公式) 。玻璃是凝固了的液体 。即使最理想的玻璃,没有气泡,没有缺陷,玻璃中依旧有不可消除的‘杂质’,即玻璃本身的不可消除的涨落 。在光纤中传播的讯号(光波),会被玻璃的涨落散射 。“天蓝”机制,是光纤通讯讯号损失的一个物理主因 。它是不能用光纤製造技术消除的 。只能选择“不太蓝”的光,减低它的影响 。空气品质用语“蓝天”也是对空气品质状况评价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中国的环保部门要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多项污染物的监测 。实时监测数据经汇总和计算后得出当天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从而判断空气品质的等级 。中国採用的空气污染指数分为五个等级,API值小于等于50,说明空气品质为优;API值大于50且小于等于100,表明空气品质良好 。如果当日空气品质污染指数在100以下,则称之为“蓝天” 。也就是说,虽然天空看起来不蓝,甚至是在下雨,但空气品质不错,仍然可认定为“蓝天” 。因此,依据空气污染指数得出的“蓝天”并非感官意义上的蓝色天空 。有报导,有两名市民坚持不懈地每天拍摄一张照片记录蓝色天空的数量,照片显示数量为180天 。而同期北京官方发布的“蓝天”数量为285天,两者相差逾百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