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是2007年姚林如写的一篇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是杨忠直 。
基本介绍中文名: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
论文作者:姚林如
指导教师:杨忠直
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基本信息学位级别博士论文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学位授予时间2007关键字中国经济 产业资本 劳动力转移馆藏号F12馆藏目录2009\F12\1中文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三个较为明显的现象,即资本形成迅速增长.但资本形成呈现区域性不均衡分布的特点;产业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集聚;以及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持续进行着转移 。对此 。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 。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开发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理论研究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这就为理论进一步探索留下来巨大的空间 。就现有的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来说,依然可以看出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国外理论从研究方法和思维类型来说,仍然属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範式 。所以仍具有过于严格的前提假设 。这对基于开发中国家实际情况的研究来说,恰恰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根源所在 。2.现有的资本形成理论虽然对资本形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和有益的思想.但其主要的研究视角尚不完善.提出的理论往往高屋建瓴却难免大而化之,缺乏对区域性因素影响的考察 。3.现有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对转移的影响因素、条件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而相关的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方面则较为薄弱,至于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可以看出,区域层面的研究是现有的资本形成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 。而区域性因素是将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联繫起来的纽带 。资本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瓶颈”,在改革开放之前,资本形成在导致巨大的城乡差异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改革开放后,资本在我国地区间的分布不平衡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和内陆与沿海之间地区差距的进一步形成;城乡差异和地区差距导致我国劳动力的大量而持续的转移 。这说明,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繫 。从现有的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的文献来看,以产业资本形成为出发点,系统性针对中国经济中出现的这三大经济现象研究的理论文献并不多见 。因此,本文将从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分析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的联繫,力图对中国经济中出现的这三大经济现象作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 。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对我国资本形成、产业分布和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全面考察,提出本文需解释的问题; 2.解释之一:分析资本形成的产业集聚的作用机理和地区发展差距的根源; 3.解释之二:分析资本形成的就业效应与劳动力转移的关係; 4.解释之三:分析产业集聚与劳动力转移的关係,并进行实证分析; 5.解释之四:分析劳动力转移对产业集聚的反作用和正反馈机制的形成 。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产业资本形成、产业分布与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资本形成、产业分布与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形成、产业集聚与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徵非常明显 。即表现为改革开放前计画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两个鲜明的体制性、阶段性特徵,并形成东部资本形成快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以及劳动力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的区域性特徵 。2.资本形成的产业集聚机理 从理论上描述中国的内生的资本形成如何影响产业集聚的过程 。通过将资本形成过程内生化来分析产业集聚,并因此找到了使得地区差距没有收敛的证据 。认为“历史偶然因素”和“累积的因果循环机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资本形成的就业效应与劳动力转移 通过构建劳动力转移的部门推——拉假说,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资本形成的视角进行了系统的回顾 。认为我国资本形成过程也相继出现了“深化”——“浅化”——“再深化”的现象是与工业化三个较为典型的阶段相对应的 。这些现象体现了经济成长路径选择是偏向于资本还是劳动力方向,撇开资本形成过程的技术进步等方面,单从资本与劳动的匹配关係来讲,伴随着的就业效应是先后经历了由弱转强再变弱的过程,而农业资本形成一开始就造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释放效应,并由此导致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变 。4.产业集聚与劳动力转移 通过经验分析证实了产业集聚可以作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解释变数,由此建立了两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模型,用以说明城市—农村的收入差别、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迁移成本、就业机会是影响区域劳动力流向的重要因素,并主要对製造业产业发展水平、迁移成本等几个变数採用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5.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集聚效应 利用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所造成的产业集聚效应 。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之间存在着一个正反馈的机制:由于内陆的农村地区有着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存量(相对于人均可耕种面积来说),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将为沿海地区製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供给,这样促使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 。另一方面,沿海地区製造业的集聚又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製造业部门,最终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将对沿海地区製造业一个递增的集聚效应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用模型描述了中国的内生的资本形成如何影响产业集聚的过程,从地区一体化水平的角度揭示了产业集聚的实质 这个模型是Baldwin的国际资本流动模型根据中国实际的扩展,刻画的是一个有两个地区(东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每个地区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和三个部门,而地区差异由一体化水平、贸易成本来刻画 。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模型相比,此模型较为简单,因而我们可以定量分析模型的均衡时的特徵、地区一体化水平临界值的特徵以及福利效应——地区差距的根源 。2.以资本形成就业效应的视角来分析工业化进程,据此解释了我国资本形成效应与劳动力转移的关係 构建了劳动力转移的部门推拉假说,从资本形成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工业化进程,发现建国以来的“重工业化”——“轻工业化”——“再重工业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对应于资本形成的“深化”——“浅化”——“再深化”现象,其产生的就业效应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 。对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变化则经历了先由弱变强再变弱的过程;与工业资本形成过程不同的是,农业资本形成过程一开始就造成对劳动力的释放效应,推力则呈现一直呈现变强的趋势 。3.用两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模型说明了影响区域劳动力流向的重要因素,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基于Todaro两部门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扩展,而不同于传统的一般均衡模型,此模型是建立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需求驱动模型 。利用此模型,我们证明了劳动力迁移量是关于迁入地城市初始劳动力数量、迁入地城市的失业率、迁出地的期望收入以及迁移成本的减函式,劳动力迁移量是关于迁入地製造业产出和资本成本的增函式 。与传统劳动力转移理论不同的是,劳动力迁移量不一定是关于迁入地工资率的增函式,而劳动力迁移量对迁入地工资率的反应程度则取决于劳动力—资本的替代弹性值 。4.利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说明了劳动力转移的反作用,证实了我国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之间存在着一个正反馈机制 传统经济地理学模型假定劳动力自由流动,而Dapeng Hu的研究基于中国早期的情况,没有考虑中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情况,此模型则假定劳动力转移是受限制的跨地区流动,以一个劳动力转移率来反映,因而这更符合中国的实际 。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率、运输成本、製造业集聚效应以及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係 。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会影响产业集聚水平,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地区差距之间呈现了一个正反馈机制 。
- Visual FoxPro 6.0编程技巧与实例分析
-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 冰雪运动损伤与防护
- 吹风机功率越大风力越大吗
- 探索与成功的名言推荐
- 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7: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
- 中国科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赭石的功效与作用介绍
- 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兰花常见病害与防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