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物风俗


七夕节物风俗

文章插图
七夕节物风俗【七夕节物风俗】每年农曆七月七日是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 。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 。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
基本介绍中文名:七夕节物风俗
时间:农曆七月七日
性质:民俗活动
地区:中国
祭月之仪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 。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 。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 。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
七夕节物风俗

文章插图
祭月之仪婚育恋曲作为古老的节日,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 。夏曆之尚七习俗孑遗下来,发展成为生长、长生的标誌,而七月七更是长生又长生,故此这一日被称为“人日” 。《汉书》称汉武帝七月初七生于漪兰殿,诞于人日这一天必然有着种族繁荣、子民昌盛的吉兆 。传统文化里,爱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连 。在七夕的节物风俗里,这两件事的关联是很自然的 。七夕节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无人,天河私语”了 。天河夜话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拜织女会这是七夕节女眷们的聚会,叫做“拜织女” 。少女、少妇们大都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 。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幺,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準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节物风俗

文章插图
中国星象图化生求子七夕人们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其中有一种蜡制的婴儿人偶,叫做“化生” 。妇女们买回家浮于水土,为宜子之祥 。乞巧之俗可以说,乞巧之习俗本是来源于七夕的爱情婚育文化,而后发展成为最主要的七夕节俗游艺活动 。乞巧风俗日渐兴盛,还发展出了许多“流派”: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小小蛛网,历代验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