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分析框架与治理机制引入》为行政管理类论文 , 作者彭翔 , 指导教师顾海 。
关键字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治理;準公共物品;医疗保险内容摘要近年来 , 我国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 “看病贵”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 , 离不开对药品价格的控制和调整 。而在新医改背景下对我国药品价格问题进行研究 , 需要以更宽的视角研究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药品的物品属性决定了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原则 , 是全文分析的逻辑起点 。通过对公共物品定义演变的分析 , 本文认为在社会医疗保险的制约下 , 药品具有準公共物品的属性 , 而对药品物品谱系的进一步划分是:作为国家政策载体的药品 , 属于公共政策所衍生的公共物品;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是一个社会的刚性需求 , 也应当被看做公共物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除去基本药物以外的药品 , 属于準公共物品的範畴;医保目录以外、同时又不是政府特定政策载体的药品 , 属于私人物品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是研究我国药品价格问题的落脚点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要素包括:价格主体、权力配置、运作方式、价格形式与体系 。价格主体及其权力配置决定了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运作方式 , 运作方式最终产生相应的价格形式和价格体系 。本文进一步认为 , 药品价格主体的互动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博弈机制 , 而这种博弈机制是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诸要素的直观反映形式 。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我国的计画价格阶段 , 也就是药品价格管制机制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是我国从计画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阶段 , 也是药品价格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完善的阶段;2009年以来 , 是在新医改的推动下药品价格治理机制初现端倪的阶段 。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是当前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内容 , 本文对我国药品价格管理机制的政策效应和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 。在政策效应方面 , 各个利益主体因为自身议价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了在药品价格利益分配中的地位差异;在运行效果方面 , 实施的药品集中採购发挥了竞争对药品价格的降低作用 , 对药品价格弹性的分析结果则表明了我国在药品处方环节存在“大处方”、“开贵药”的情况 。对当前中成药价格形成机制的案例分析表明 , 价格管理部门在药品价格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 但是价格管理部门对最高零售价格的调整不及时或失当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 本文对如何完善我国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思考 。对我国而言 , 因为政府在医疗保健筹资体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同时由于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过多、力量分散 , 而政府又有干预製药产业和医药行业的政策传统 , 所以政府不可避免地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乃至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本文认为 , 由于医保目录内药品的準公共物品特性既不适合採取完全的市场定价 , 也不适合採取完全的政府定价 , 而政府主导的、基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 能够适合药品公共性的特殊要求 。本文构建了我国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框架:物价部门、製药企业、医保机构、卫生部门是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四个治理中心;医保机构(或卫生部门)和製药企业分别拥有需方权力和供方权力 , 其权力配置应当是均衡的 。价格管理部门在中立的地位行使影响药品价格的权力;运行机制是一种合作博弈机制 , 医保机构与製药企业之间是平等的博弈关係 , 价格管理部门通过指导价格划定双方行动选择的範围;价格形式包括反映价值的价格和反映供需的价格 , 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指导价格是反映价值的价格 , 而医保机构和製药企业博弈所形成的价格为反映供需状况的价格 。在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药品指导价格範围之内 , 围绕着最终供需价格应当形成一个价格体系 。在分析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 , 为了构建药品价格治理机制 , 本文就所关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制度上的解决路径 。一是修正力量失衡 , 让医保部门参与药品价格形成;二是重视协商手段 , 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三是建立博弈标準 , 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四是坚持集中採购制度 , 完善这一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