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朗格


苏珊·朗格

文章插图
苏珊·朗格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1895~1982)德裔美国人,着名哲学家、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校任教,主要着作有《哲学新解》《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等 。
【苏珊·朗格】《感受与形式(自哲学新解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理论)》是20世纪西方符号学美学的代表作,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三个部分探讨了作为感情表现符号的艺术问题 。作者把艺术问题、艺术符号上升到哲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符号、艺术符号的表现力以及作品与观众的联繫等问题 。
基本介绍中文名:苏珊·朗格
外文名:Susan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
出生日期:1895
逝世日期:1982
职业:符号论美学家
信仰:E·卡西尔的门徒
主要成就:哲学、文学博士
代表作品:《哲学新解》、《符号逻辑导论》、《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
简介苏珊·朗格(1895—1982)美国符号论美学家,E·卡西尔的门徒,以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任教 。在拉德克利夫学院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她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十五年,后赴哥伦比亚大学等高等学府任教,在康乃狄克女子学院担任教授及研究员 。她凭藉早年编写的《符号逻辑导论》在学术圈获得了较高地位 。着作主要着作有《哲学新解》(1942)、《符号逻辑导论》(1953)、《情感与形式》(1953)、《艺术问题》(1957)、《哲学随笔》(1962)、《心灵:论人类情感》(1967)等 。她系统地发挥了卡西尔的符号论,使符号论美学自成一派 。她吸收了逻辑实证主义者I·A·瑞查兹的语言方法,进一步把符号区分为推理的符号即语言符号,和表象的符号即非语言的符号 。并进一步发展了非语言的符号论——把艺术视为具有表象形式的独立符号,即表现情感意义的符号 。她继承了卡西尔的观点,反对科林伍德的表现说,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强调艺术表现的是人类情感而非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发泄,因此,她区分了“表现”和“自我表现” 。
苏珊·朗格

文章插图
苏珊朗格(Susan Langer)符号学美学理论主要观点1艺术是一种逻辑形式 。2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逻辑意义上的生命形式) 。3艺术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逻辑意义上的生命形式) 。其中,苏珊朗格强调了艺术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并且认为它们统一于逻辑类似(logical analogy),艺术作品的形式与人类的情感之间的逻辑意义上的类似性 。
苏珊·朗格

文章插图
苏珊·朗格4艺术符号 。情感的存在形式与推理性语言所具有的逻辑形式互不对应,这种互不对应性使得任何一种精确无误的情感和情绪概念都不可能由文字语言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 。于是就要依靠艺术来表现 。5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观点就是苏珊朗格的艺术本质论: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在苏珊朗格看来: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艺术符号的内涵是情感;艺术具有一种表现性;艺术是一种特殊的逻辑形式;艺术的创造过程实质是一种艺术的抽象过程 。苏珊朗格的艺术本质论把艺术的本质直接和人类的本质结合和统一起来 。朗格把艺术看做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的符号形态,立足于人类文化活动的总体背景来揭示艺术的本质与功能 。苏珊朗格有机又批判的吸收融合了前人的思想精粹,理论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统一 。形式与符号的关係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形式与符号也发生着密切的关联 。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分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 。科学、艺术、语言与神话等则是不同符号形式的人类文化的方面 。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 。在苏珊朗格看来,“艺术符号是一种有点特殊的符号,因为虽然它具有符号的某些功能,但并不具有符号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纯粹的符号那样,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发生联繫 。”因而艺术符号是特殊的符号,也是特殊的形式 。形式是美与艺术的内在的表征方式,它与艺术本性发生着深刻的关联,从而揭示与彰显出艺术与美的存在 。从形式美的思想历程以及关联形式的各个方面来看,形式对艺术的规定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是异常複杂的 。形式与艺术本性关联非常複杂,形式对艺术本性的揭示在不同的艺术存在那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完成的,如美术主要凭藉视觉上的形式美如色彩美、光线美、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等;而音乐则基于听觉上的形式美 。还有许多其它的门类艺术,以及这些门类之内尚有各种各样的子类,它们所表现的形式美既有共通性,又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真正美的艺术离不开这种形式,这对于许多现代艺术来说也是如此 。马克思在论及美与艺术时,更看重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其他物种的尺度的统一 。在马克思那里,“于是美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伽达默尔把美学作为解释学的组成部分,基于艺术本文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伽达默尔坚持艺术阐释的多元性与无限性 。杜夫海纳认为:“因此,意义内在于形式 。”审美中并非所有的形式都是美的,他认为:“然而,审美形式只有引起想像力和理解力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 。”在接受美学看来,对作品意义的寻求与解读的不断赋意是分不开的 。形式与艺术本性相关联的複杂过程,也是形式多元化的过程,而“形式概念的多元化本身就是形式美学繁荣的主要标誌 。”任何无视这种情形的研究或简单化处理都将无助于增进对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本性与形式关係密切,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因而艺术本性必然与形式密切相关,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应当认为是形式作为情感表达的媒介和外壳,是会制约艺术的表象力和艺术的特徵的重要方面 。比如音乐所展现的直击人类心灵的强大穿透力就是别的作品所不能相比的,而绘画的直观性由于文学的巨大无限的想像空间完全不同 。可以认为在形式背后的是一样的情感,爱、恨、别离等等,但是在不同的艺术门类,艺术的本性却要受制于或者说是受益于本艺术门类的相应的形式 。参考文献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2、王岳川 着:《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