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

文章插图
海蚀地貌【海蚀地貌】海蚀地貌,英文名称:marine abrasion landform,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 。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沖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 。海蚀作用有三种:沖蚀作用、磨蚀作用与溶蚀作用 。海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 。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徵,亦有重要影响 。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
基本介绍中文名:海蚀地貌
外文名:marine abrasion landform
形成原因: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
典型地带:大连小平岛一带
分布状况概况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地区以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大连小平岛一带是我国基岩海岸侵蚀地貌最典型地段,海蚀崖悬垂陡峭,最高达40米~50米 。海蚀柱似桅樯般地耸立于岸边,而海蚀洞穴晶莹地点缀其间,如同一幅绮丽的画卷 。凡是基岩海岸的地方均可看到海蚀地貌,只有发育完全或不完全的区别 。海蚀崖海蚀崖多见于岸坡较陡、波浪作用较强烈的岸段,尤其是在岬角和岛屿处最为广泛 。分布地带:主要分布小港——算山原油码头间的长跳嘴、狮子山、炮台山、杨公山北侧,大榭岛北侧亦见 。崖壁陡峭,最高20~30米 。海蚀柱有的是由于海蚀洞上部被侵蚀坍落逐渐形成的;有的原是海岛被侵蚀而成的;有的原是岬角,其后侧被侵蚀掉则成孤岛,最后继续遭侵蚀而形成海蚀柱 。分布地带:分布杨公山西北缘、中门柱和黄蟒岛周围 。中门柱山最为发育,高数米,似烟囱立于海中,有的似石林 。
海蚀地貌

文章插图
野柳奇特的海蚀地貌海蚀洞穴一般在海蚀崖、海蚀柱、岬角和海岸岩石的构造裂隙部位通常发育着海蚀洞穴等地貌形态 。又称海蚀槽,海蚀岩岸与海面(高潮海面)接触处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断续凹槽 。深度大于宽度的称海蚀洞,深度小于宽度者称海蚀龛(sea chasm)或海蚀壁龛(wave cut notch) 。多位于海蚀崖和浪蚀台前缘陡坎基脚处 。中国北方的基岩海岸带有不同高程的海蚀穴,是海岸抬升的重要标誌之一 。分布地带:见于长跳嘴、杨公山、大黄蟒岛及大榭岛北侧,出露于高潮位以上 。海蚀台地县内所见可分三级:一级海蚀台地分布长跳嘴、毛礁及大榭岛整个海岸段,多为平顶礁,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二级海蚀台地在杨公山、中门柱、大小黄蟒岛西北侧,高出潮位3~5米;三级海蚀台地仅在杨公山北侧见到,比二级海蚀台地高出5~6米 。基岩地貌成因基岩海岸的主要特点从平面上看,岸线曲折且曲率大,岬角(突入海中的尖形陆地)与海湾相间分布;岬角向海突出,海湾深入陆地 。海湾奇形怪状,数量多,但通常狭小 。一般岬角处以侵蚀为主,海湾内以堆积为主 。由于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岬角处侵蚀下来的物质和海底坡上的物质被带到海湾内来堆积 。基岩海岸的主要特点从垂向上看,由于陆地的山地丘陵的被海侵入,使岸边的山峦起伏,奇峰林立,怪石峥嵘,海水直逼崖壁 。沧海桑田,上下千万年 。千万年的风吹浪打,千万年的潮至汐退,使得基岩海岸形成极其独特的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的发育取决于海岸岩性和外营力两个因素 。所谓外营力是指自然侵蚀力,在海岸以波浪潮汐为最主要 。正是在岁岁不止的外营力的作用下,软硬不一的岩石组成的基岩海岸便会造出许多让人惊心动魄的地貌景观:有的海岸向海一侧是陡峭的断崖,称海蚀崖;有的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沙滩,称为海蚀滩;有的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石滩,称为海蚀平台;有的在岸边、海上竖立着孤独的石柱子或高耸岩体,称为海蚀柱,如青岛海滨的石老人、芝岛的石公公、屺姆岛的将军石、山海关的姜女坟和海南岛三亚附近的“南天一柱”等 。此外,还可以在海蚀地貌中见到不少洞穴,称为海蚀洞、海蚀穴等等,形态种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