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工程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移动通信

信息与通信工程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移动通信【信息与通信工程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移动通信】《移动通信原理与套用技术》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原理和套用技术 。首先介绍了无线通信的传播环境和传播预测模型、移动通信中调製解调技术以及抗衰落技术;其次介绍了蜂窝网组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GSM、CDMAIS-9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移动通信无线网路规划和最佳化基础;最后对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一些研究热点进行了介绍 。《移动通信原理与套用技术》力求兼顾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套用系统,内容由浅入深,可供不同层次的人员学习 。每章开头有学习指导,结尾处有习题和思考题 。《移动通信原理与套用技术》可以作为信息与通信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并可作为成人教育的教材,另外,也可供从事移动通信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基本介绍书名:信息与通信工程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移动通信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数:328页
开本:16
定价:38.00
作者:啜钢 李卫东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9787115226655
品牌:人民邮电出版社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信息与通信工程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移动通信原理与套用技术》编辑推荐: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信息与通信工程精品课程配套教材 。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原理和套用技术 。首先介绍了无线通信的传播环境和传播预测模型、移动通信中调製解调技术以及抗衰落技术;其次介绍了蜂窝网组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GSM、CDMA IS-9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移动通信无线网路规划和最佳化基础;最后对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一些研究热点进行了介绍 。《信息与通信工程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移动通信原理与套用技术》力求兼顾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套用系统,内容由浅入深,可供不同层次的人员学习 。可以作为信息与通信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并可作为成人教育的教材,另外,也可供从事移动通信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啜钢,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骨干教师,独立获得1995年荣获北京邮电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二等奖;承担了北邮远程“移动通信原理与套用”课件的工作,为项目负责人,三等奖,排名第1 。参与原邮电部重大研究项目和国家863计画“九五”期间重大研究项目(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基站收发信机子系统的研究开发)的开发研製工作,是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之一 。作为项目负责人,独立完成了华为科技基金项目(移动通信中切换技术) 。被聘为东方通信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参与研製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基站收发信机子系统的工作 。参与国家“863计画”项目研究成果:宽频综合业务移动通信网的功能和性能模型设计与分析方法的研究 。参与和领导研发了CDMA网路规划软体和CDMA最佳化后处理软体以及基于CDMA网路的系统动态仿真软体 。李卫东,北京邮电大学教师,承担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工作,参与多项项目 。图书目录第1章 概述 1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1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套用系统 6 1.2.1 移动通信的特点 6 1.2.2 移动通信的套用系统 8 1.3 本书的内容安排 9 习题与思考题 10 参考文献 10 第2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1 2.1 概述 11 2.1.1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11 2.1.2 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方法 13 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13 2.3 三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14 2.3.1 反射与多径信号 15 2.3.2 绕射 16 2.3.3 散射 16 2.4 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16 2.5 多径传播模型 17 2.5.1 多径衰落的基本特性 17 2.5.2 都卜勒频移 17 2.5.3 多径信道的信道模型 18 2.5.4 描述多径信道的主要参数 20 2.5.5 多径信道的统计分析 26 2.5.6 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30 2.5.7 衰落特性的特徵量 31 2.6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32 2.6.1 室外传播模型 33 2.6.2 室内传播模型 34 习题与思考题 35 参考文献 36 第3章 调製技术 37 3.1 概述 37 3.2 最小移频键控 38 3.2.1 相位连续的2FSK 38 3.2.2 最小移频键控信号的相位路径、频率及功率谱 40 3.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 42 3.3.1 高斯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43 3.3.2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信号的波形和相位路径 44 3.3.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信号的调製与解调 46 3.3.4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功率谱 48 3.4 相位调製 49 3.4.1 二相调製 49 3.4.2 四相调製 50 3.4.3 偏移四相调製 53 3.4.4 π/4-QPSK 54 3.5 正交频分复用 58 3.5.1 概述 58 3.5.2 正交频分复用的原理 58 3.5.3 正交频分复用的DFT实现 60 3.5.4 互交频分复用的套用 62 习题与思考题 62 参考文献 63 第4章 抗衰落技术 64 4.1 序 64 4.2 分集技术 65 4.2.1 巨观分集 65 4.2.2 微观分集的类型 66 4.2.3 分集的合併方式及性能 68 4.2.4 性能比较 75 4.2.5 分集对数字移动通信误码的影响 76 4.3 信道编码 77 4.3.1 序 77 4.3.2 分组码 78 4.3.3 卷积码 80 4.3.4 Turbo码 86 4.4 均衡技术 89 4.4.1 基本原理 89 4.4.2 非线性均衡器 93 4.4.3 自适应均衡器 96 4.5 扩频通信 98 4.5.1 伪噪声序列 98 4.5.2 扩频通信原理 102 4.5.3 抗多径干扰和RAKE接收机 105 4.5.4 跳频扩频通信系统 108 习题与思考题 111 参考文献 112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113 5.1 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113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114 5.3 多址接入技术 117 5.4 码分多址关键技术 122 5.4.1 扩频通信基础 122 5.4.2 地址码技术 128 5.4.3 扩频码的同步 131 5.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分析 135 5.6 切换、位置更新 139 5.6.1 切换技术 139 5.6.2 位置更新 142 5.7 无线资源管理技术原理 142 5.7.1 概述 142 5.7.2 接纳控制 144 5.7.3 动态信道分配 145 5.7.4 负载控制 146 5.7.5 分组调度 147 5.8 移动通信网路结构 149 习题与思考题 153 参考文献 153 第6章 GSM和CDMA IS-95系统 154 6.1 GSM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徵 155 6.2 GSM系统的结构 158 6.3 GSM系统的信道 159 6.3.1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 159 6.3.2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的配置 162 6.3.3 突发脉冲 166 6.3.4 帧偏离、定时提前量与半速率信道 168 6.4 GSM的无线数字传输 169 6.4.1 GSM系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69 6.4.2 GSM系统中的抗衰落技术 170 6.4.3 GSM系统中的语音编码技术 175 6.4.4 GSM系统中语音处理的一般过程 176 6.5 GSM的信令协定 176 6.5.1 GSM的无线信令接口协定 177 6.5.2 GSM的地面信令接口协定 180 6.6 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180 6.6.1 概述 180 6.6.2 位置更新 181 6.6.3 呼叫建立过程 183 6.6.4 越区切换与漫游 189 6.6.5 安全措施 192 6.6.6 计费 195 6.7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195 6.7.1 概述 195 6.7.2 GPRS的业务 196 6.7.3 GPRS的网路结构及其功能描述 197 6.7.4 GPRS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 202 6.7.5 GPRS的空中接口 205 6.8 CDMA IS-95系统 206 6.8.1 CDMA IS-95工作频段和系统时间 207 6.8.2 CDMA IS-95前向链路 208 6.8.3 CDMA IS-95反向链路 209 6.8.4 CDMA IS-95中的功率控制技术 211 6.8.5 CDMA IS-95中的软切换技术 217 习题与思考题 221 参考文献 222 第7章 cdma2000 1x、WCDMA和TD-SCDMA系统 223 7.1 cdma2000 1x系统 223 7.1.1 概述 223 7.1.2 cdma2000体系结构 224 7.1.3 cdma2000空中接口概述 230 7.1.4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物理层 235 7.1.5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第2层 246 7.1.6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第3层 248 7.1.7 cdma2000 1x中的功率控制与系统切换 249 7.1.8 cdma2000 1x网路技术概述 253 7.2 WCDMA系统 256 7.2.1 WCDMA的标準体系 257 7.2.2 WCDMA的信道结构 259 7.2.3 WCDMA的扩频和调製技术 263 7.2.4 WCDMA的信道编码、功率控制和切换 266 7.2.5 WCDMA的网路结构 272 7.3 TD-SCDMA系统 274 7.3.1 TD-SCDMA概述 274 7.3.2 TD-S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275 7.3.3 TD-SCDMA系统的网路结构 277 7.3.4 TD-SCDMA系统的帧结构 277 7.3.5 信道编码和调製方式 278 7.3.6 TD-SCDMA系统中的无线资源管理 278 习题与思考题 279 参考文献 280 第8章 无线网路规划与最佳化基础 281 8.1 无线网路规划与最佳化的必要性与基本内容 281 8.2 无线网路规划与最佳化的基本原理 282 8.2.1 规划与最佳化两者之间的分工 282 8.2.2 网路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 284 8.3 无线网路规划 285 8.3.1 无线网路规划的内涵 285 8.3.2 网路规划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288 8.3.3 无线网路规划流程及其系统设计与调整 289 8.3.4 CDMA规划所遇到的问题 293 8.4 无线网路最佳化 293 8.4.1 无线网路最佳化的内涵 294 8.4.2 无线网路最佳化流程 296 8.4.3 CDMA网路最佳化措施 398 8.4.4 CDMA系统中存在的最最佳化配置问题 304 习题与思考题 307 参考文献 308 第9章 无线移动通信未来发展 309 9.1 IMT-2000增强系统 309 9.1.1 概述 309 9.1.2 LTE系统 310 9.2 IMT-Advanced系统 316 9.2.1 概述 316 9.2.2 标準化现状 319 9.2.3 热点技术 319 习题与思考题 321 参考文献 321 附录 缩写索引 323序言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套用最广和最为前沿的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模拟网到数字网,从频分多址(FDMA)到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的过程 。移动通信网路已从仅提供语音、低速数据业务的窄带网路发展到了可以支撑语音、高速分组以及多媒体业务的宽频网路 。进入2l世纪以来,人们在继续关注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同时,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也已投入商用,人们正在从3G商用网路的套用中得到无线宽频业务带来的高速、高质量的享受;与此同时3GPP LTE的标準化已经取得巨大发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就会出现商用的产品;另外,基于IEEE 802.16协定簇的下一代无线接入网际网路也在蓬勃发展;4G(或称IMT-Advanced)正在从理论探讨和系统仿真评估阶段逐步走向制定标準的阶段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通信以及电子类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和广大工程专业人员的需要,我们编写了本书 。我们的宗旨是:全面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套用技术,即在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较大的篇幅介绍移动通信网路技术,包括2G和3G网路以及网路规划和最佳化 。另外,在对移动通信原理和套用技术进行介绍时,避免过多的数学分析,而儘量用文字和图表进行论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移动通信的发展和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无线传播环境、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调製技术、抗衰落技术、蜂窝组网技术、GSM和CDMA IS.95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网路规划与最佳化基础、移动通信未来发展等 。本书的第1章、第5章、第6章、第8章和第9章由啜钢编写;第2章、第3章、第4章和第7章由李卫东编写 。本书可供信息与通信相关专业本科生使用,同时兼顾了成人教育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