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是继1994年以来最活跃的太平洋飓风季,一共产生了24个热带低气压,其中有19个发展成热带风暴或飓风 。本季从1997年5月15日从东太平洋(西经140°以东的太平洋)、1997年6月1日从中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的太平洋)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的太平洋形成的时间段 。本时间轴中记录了全年东太平洋盆地所有热带和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入、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每年都会对前一年飓风季的所有天气系统进行重新分析,并根据结果更新其风暴资料库,因此以下时间轴中还包含有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 。包括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是经四捨五入换算成整数 。
基本介绍中文名: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地点:太平洋
时间:1997年
气候:飓风季
介绍全季首场风暴于6月1日形成,最后一场风暴在12月6日进入西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太平洋) 。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一共形成了24个热带气旋,其中包括5个没有命名的热带低气压 。有19个热带气旋位于东太平洋,8个最高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10个达到飓风标準 。有7场发展成大型飓风,其中包括中大西洋的颱风奥莉华和颱风柏加,两者都在进入西太平洋后成为颱风 。中太平洋的热带天气系统活跃程度高于平均水平,除多个热带低气压外还形成了两场热带风暴 。部分风暴从东太平洋飘移到了中太平洋 。截至2013年,1997年仍然是自卫星观测开始后中太平洋活跃程度排第4的太平洋飓风季 。总计有9个热带气旋形成或进入该海域 。风暴时间轴5月[编辑]5月15日
东太平洋飓风季正式开始 。
6月[编辑]热带风暴安德烈斯的行进路线6月1日
中太平洋飓风季正式开始 。
协调世界时凌晨0点:第一E号热带低气压在特万特佩克湾以南约555公里洋面发展形成 。
6月2日UTC中午12点:第一E号热带低气压达到热带风暴标準并获命名为“安德烈斯”(Andres) 。
6月6日UTC早上6点:热带风暴安德烈斯减弱成热带低气压 。
6月7日UTC凌晨1点:热带低气压安德烈斯以每小时50公里风速从圣萨尔瓦多附近登入 。
UTC早上6点:热带低气压安德烈斯的表面环流在中美洲的山区上空迅速消散 。
热带风暴布兰卡在墨西哥近海达到最高强度6月9日
UTC下午18点:第二E号热带低气压在特万特佩克湾形成 。
6月10日UTC凌晨0点:第二E号热带低气压强化成热带风暴并获名“布兰卡”(Blanca) 。
6月12日UTC凌晨0点:热带风暴布兰卡弱化成热带低气压 。
UTC中午12点:热带低气压布兰卡失去表面环流 。
6月21日UTC下午18点:第三E号热带低气压形成 。
6月24日UTC凌晨0点:第三E号热带低气压消散 。
热带风暴卡洛斯的移动轨迹6月25日
UTC早上6点:第四E号热带低气压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最南端东南方向约830公里海域发展形成 。
UTC下午18点:第四E号热带低气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并获名“卡洛斯”(Carlos) 。
6月27日UTC早上6点:热带风暴卡洛斯降级成热带低气压 。
6月28日UTC早上6点:热带低气压卡洛斯消散 。
6月29日UTC中午12点:第五E号热带低气压形成 。
7月[编辑]处于最高强度的飓风多洛雷斯7月4日
UTC早上6点:第五E号热带低气压消散 。
7月5日UTC中午12点:估计第六E号热带低气压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最南端东南方向约1110公里洋面形成,但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实际操作中已在这时将其升级成热带风暴并以“多洛雷斯”(Dolores)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