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全程教案 故都的秋全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全程教案 故都的秋全程优秀教案

文章插图
1、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领会作者创作的感情基调(重难点)
学习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重点)
2、教学方法
朗读、勾画
3、新课导入
对于秋的领会,处境不同,经历不同,看出的景也不同,毛主席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 。有人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悲凉 。一起走进作者,他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秋呢?
4、题解
《故都的秋》中的”秋”字点出写作的季节,而一个故字便把作者饱含的情感展现,(举例:故乡,故人等饱含的情感)是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深深的眷恋 。都,故都,便是北京,可是他不是北京人 。
5、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
6、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 。《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
7、感知文章基调
【故都的秋全程教案 故都的秋全程优秀教案】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吸引作者,让他在杭州仍然惦记着北国之秋呢?
清,静,悲凉 。——秋味
其中“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 。出生与知识分子家庭,却自小便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在日本生活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 。“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
8、作者对这样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
热爱,眷恋 。
9、最后一个自然段“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第一自然段 。“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实词、虚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强调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
10、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
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并进一步分析:南国之秋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板书:慢,润,淡)作者用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比,衬托强调北国之秋的与众不同,从而突出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
11、 文尾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板书:色不浓味不永)南北再次对比,抑南扬北,表达他对北国之秋的情有独钟,情深意厚 。
12、找出文中南北秋对比手法句子,说说好处?
1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
14、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 。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 。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 。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
15、漆瑗先生:“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秀美,一个粗壮、威严;‘黄犬之与骆驼’,一个机灵、活泼,一个沉稳、刻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