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尾目


无尾目

文章插图
无尾目无尾目(学名Anura)是属于两栖纲的动物,成体基本无尾,卵一般产于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经过变态,成体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数皮肤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主要包括两类动物:蛙和蟾蜍 。这两类动物没有太严格的区别,有的一科中同时包括两种 。一般来说,蟾蜍多在陆地生活,因此皮肤多粗糙;蛙体形较苗条,多善于游泳 。两种体形相似,颈部不明显,无肋骨 。前肢的尺骨与桡骨癒合,后肢的胫骨与腓骨癒合,因此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发达 。
【无尾目】无尾目是生物从水中走上陆地的第一步,比其他两栖纲生物要先进,虽然多数已经可以离开水生活,但繁殖仍然离不开水,卵需要在水中经过变态才能成长 。因此不如爬行纲动物先进,爬行纲动物已经可以完全离开水生活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无尾目
拉丁学名:Anura
别称:蛤蟆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两栖纲
亚纲:滑体亚纲
目:无尾目
科:31科
属:303属
种:约3500种
包含:蛙、蟾蜍
外貌特徵无尾目的成员体型大体相似,而与其它动物均相差甚远,仅从外形上就不会与其它动物混淆 。无尾目幼体和成体则区别甚大,幼体即蝌蚪有尾无足,成体无尾而具四肢,后肢长于前肢,不少种类善于跳跃 。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 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目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 。成体体形宽而短,头部略呈三角形;颈部不明显,躯干宽短;四肢发达,前肢短,后肢长,跗部自成1节,趾间一般有蹼;成体无鳃,无尾 。皮肤一般光滑湿润,有的皮肤上有疣粒或瘰粒,其上有角质刺或无,或头顶皮肤骨质化;全无小鳞 。皮肤与皮下肌肉之间有一些大淋巴囊 。口大,舌后端多游离,可翻出摄食 。下眼睑连有透明的瞬膜 。眼大,位于头侧,突出时可扩大视野 。下颌无齿,上颌一般有细齿 。中耳多完备,鼓膜显着或隐于皮下或无 。大多数种类有明显的第二性徵,如雄性有声囊,前肢粗壮,有婚垫或婚刺以及其他部位有角质刺,有较明显的大腺体等 。
无尾目

文章插图
产婆蟾额骨与顶骨癒合为额顶骨,有方轭骨,副蝶骨呈⊥形 。椎体有双凹型(amphicoelous)、后凹型(opisthocoelous)、变凹型(anomocoelous)、前凹型(procoelous)或参差型(diplasiocoelous) 。椎骨一般为10枚,荐椎后有1细长的尾桿骨(urostyle) 。腰带呈“U”字形,骼骨长,平直向前与荐椎横突相关联 。脊柱短,脊椎骨数少,弯曲度和灵活性不强;脊柱与后肢的关联由骼骨和后肢以及尾桿骨部位的肌肉、肌腱相牵连而加强,能作有力的跳跃或游泳动作 。前肢较短,主要可减轻落地时的冲击力 。有的种类前3对躯椎上有短肋(如Bombina),这是原始性状,见于低等类群 。肩带左、右侧上喙骨相接,即为固胸型(firmistemy);或相互重叠,即为弧胸型(arcifery)或为弧固胸型(arcifero-firmisterny) 。桡骨与尺骨、胫骨与腓骨分别癒合为桡尺骨和胫腓骨;近端2跗骨长,自成1节,这增强了跳跃和游泳能力 。无尾目的体形体现了与运动方式相适应的结构 。
无尾目

文章插图
无尾目无尾目没有交接器,行体外受精 。卵生,仅个别种卵胎生或胎生 。幼体——蝌蚪的体形、食性等与成体迥然不同 。蝌蚪口部有角质小齿及角质颌,有鳃和尾,早期为外鳃,外鳃萎缩后代之以内鳃;有1个或2个出水孔(spiracle),出水孔或位于腹面中部或两侧或位体左侧,其孔通向体外 。依据唇齿的有或无和出水孔的特徵一般分为4个类型,即有唇齿腹孔型(lemmanura)、有唇齿左孔型(acosmanura)、无唇齿腹孔型(scoptanura)、无唇齿双孔型(xenoanura) 。除上述4个类型外,有的类群(如尖舌浮蛙Occidozyga lima)无唇齿和唇乳突,而出水孔位于体左侧,可称为无唇齿左孔型 。蝌蚪先长出后肢芽,前肢于早期就开始在鳃盖腔内或附近部位发育,变态盛期时才伸出体外 。在变态期内尾和鳃萎缩以至消失,呼吸和消化器官的改组尤为突出 。内在结构心脏:有二个心房和一个心室,外有围心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