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 五 )


澜沧江

文章插图
澜沧江中下游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70%的水能资源都集中在云南河段,是中国十二大水电基地之一,现已成为云南水电重点开发河段 。已建成的西洱河梯级电站25.5万千瓦和干流漫湾电站第一期工程125万千瓦及其它一些小水电站,总装机175万千瓦 。漫湾电站作为干流第一座梯级工程,1995年基本建成 。继漫湾电站后,下一级为135万千瓦的大朝山电站,1997年正式开工,已经建成 。小湾水电站已列入国家建设项目,已经建成 。下游景洪枢纽具有发电(装机150万千瓦)、防洪、航运等综合作用,已与国内外有关单位签订了联合开发协定,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澜沧江的航运,仅限于下游干流和洱海的开发 。其优势的发挥有待于航道整治、梯级电站的建设和与下游湄公河航运的联通 。澜沧江下游航道有良好的通航条件,下游小橄榄坝至中老国境186千米河道,比降低于0.577‰,枯水期水深在2米以上,最小航宽大于40米,最小弯曲半径大于300米,共有大小险滩51处,该河道从50年代开始经多年的整治建设,现已基本达到国家六级航道标準,常年通航50-140吨级机动船舶 。现有思茅港、景洪港、南得坝、大橄榄坝等港口、码头 。思茅港、景洪港两港已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口岸,1991年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两地州已开展到清盛、会晒、清孔、琅勃拉邦、万象的边贸客货试航运输 。并与寮国、缅甸签署了通航协定,中老泰航段已实现季节性旅游通航 。1996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环境研究(中国境内云南段)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水土流失较轻,流域土壤侵蚀面积2.56万平方千米,占流域土地总面积28%,其中中游地区土壤侵蚀面积所占比例最大,下游地区最小,年土壤侵蚀量为2807.29万吨,平均侵蚀模数为1095吨/平方千米,以轻度侵蚀为主 。由于人为活动加剧,流域水土流失有加重的趋势,部分支流输沙量增长较快 。旅游信息澜沧江,发源于青海高原的唐古拉山,经西双版纳流出境外 。在西双版纳的流程为158千米 。古时傣族称“南兰章”,意为“百万大象繁衍的河流” 。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到云南不到西双版纳,不算到过云南;到西双版纳不乘船游览澜沧江,则不算到过西双版纳;乘船游澜沧江不上岩观赏橄榄坝风光,就感受不到傣家村寨的美景 。因为景洪至橄榄坝一段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西双版纳最完美的缩影 。游览澜沧江可分上下两段:上段游览线从景洪出发,逆水而上至虎跳石,到了虎跳石,江面已渐渐收缩,最窄处仅20米左右 。两岸是参差不齐的大岩石,江水汹涌澎湃,两岸奇峰嶙峋 。绿水青山,相互辉映,组成了一副天然的画卷 。门票:160元/人(索道)开放时间:全天建议游玩时间: 3小时最佳旅游时节:11月至次年4月,气候清爽适宜 。少数民族澜沧江流出迪庆州后,流经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从兰坪县进入大理州云龙县 。而保山市、临沧市一带,便是它的中游了 。在这里,澜沧江仿佛一条分界线,东岸居住者沿江南下的氐羌后裔彝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等,而西岸则是从西部迁移而来的百濮族群后裔德昂族、佤族、布朗族 。在这里,还有从东部逐步迁移过来的百越族群后裔壮族、傣族,从长江中下游逐步迁移而来的苗族和瑶族 。澜沧江流入普洱市,进入下游地带 。下游地带包括云南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普洱市居住着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18个少数民族;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里除了傣族,还有哈尼族、彝族、布朗族、基诺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澜沧江出境后,流经缅甸、寮国、泰国、高棉、越南,进入太平洋,一路哺育了20多个民族 。他们同饮一江水,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在云南澜沧江上游的迪庆高原上,居住着10万迪庆藏族,他们和西藏藏族虽然保持着相同的宗教信仰,但在生活方式、文化特徵上已有很大的差异 。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名词,在这里几乎全部借用汉语,而在地名称呼上,则多借用彝、白、僳僳族等民族的辞彙 。中甸的藏族妇女大多身穿藏式对襟大褂,头包白族风格的布帕却又带着纳西族式样的围腰和披肩 。德钦县藏装的百褶裙与普米族的颇为相似,上装又具有满族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