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八景


颍州八景

文章插图
颍州八景【颍州八景】颍州历史上除有西湖胜境外 , 还有许多游览景区 , 四季风光 , 各具佳色 。前代文人学子择其八处 , 命名为“颍州八景” , 又称“汝阴八景”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颍州八景
地理位置:中国阜阳
气候类型: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着名景点:南岗雪色;新渡波光;杏林晓鹜西湖柳荫;让台观稼;芦湄秋月云亭山影;书院探荷;
别称:汝阴八景
南岗雪色南岗 , 即现在的阜阳城南三里岗 , 据史记 , 三里岗很早是一座山 , 名曰天马山 , 后经日久风化 , 变成了一处高岗 , 冬日 , 大雪普降 , 岗上白雪皑皑 , 一片银装素裹 , 在千里平原之上 , 有此美景 , 令人惊叹 , 人称南岗雪色 。城南不见天马山 , 一处高岗立城边 。漫天飞雪扮银装 , 雪落高岗似山川 。踏雪寻梅何畏寒 , 南岗雪色映脂胭 。今日寻它千百度 , 无奈美景写纸笺 。西湖柳荫西湖长堤植满垂柳 , 一行行 , 一片片 , 蜿蜒湖岸 , 如云如烟 , 人称“西湖柳荫” 。十顷西湖水连天 , 一行柳色春染岸 。长堤柳荫客登船 , 一湖碧水风拂面 。縴手惊呼湖水寒 , 柳下少年窥香艳 。只恨密密垂柳枝 , 如隔千层青帷幔 。云亭山影颍州南城门楼 , 因其挺拔耸立 , 故称云亭 , 于凉秋九月天气睛朗时 , 登楼南眺 , 霍山峰峦 , 若隐若现 , 缥缈于云景之中 , 此山近景更富有诗意 。在阜阳城东南拐角出 , 有一白衣楼 , 也就是观音庙当晴空无云的时候 , 可远眺南山 , 人称“云亭山影”亭者停也白衣桥东白衣楼 , 依城拐角筑城头 。闲云飞渡碧空过 , 山影一缈尽目收 。观音非俗亦有情 , 倚楼望山思幽幽 。今日仙去楼无蹤 , 唯有墨客不罢休 。新渡波光古华严寺(今三里湾油厂对岸)下面有一渡口称“新渡” , 为颍河、泉河二水交汇处 。水清岸曲 , 绿波涟漪 。若闲步长堤 , 看斜阳帆影或夜月波光 , 更觉斑烂增辉 。新渡 , 在阜阳三里湾北 , 在颍 , 泉二河交汇处 。因二河交流而生阵阵波浪 ,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 , 波光粼粼 。万金光卷 。令人叹之 。人称“新渡波光” 。泉河东流复东流 , 汇入颍河润颍州 。颍泉交汇击碧浪 , 百层千层不止休 。新渡翻浪映朝阳 , 金色叠卷荡渔舟 。波光烁烁入眼目 , 一湾美景谁人修 。书院探荷东城下有荷塘百亩 , 一入夏季 , 花开红白 , 交织灿烂 , 清风习习 , 荷叶甸甸 , 游览其间 , 能使人暑意顿消 。书院 , 即西湖书院 , 毁于民国初期 。每当夏季来临之际 , 书院宁静之处 , 一池荷花盛开 , 吸引游人无数 , 后成为西湖一景 。人称“书院探荷”六月西湖水连天 , 柳隐红瓦藏书院 。窗外蝉鸣耳不闻 , 门掩书生看不见 。一池香荷无穷碧 , 点点嫩红映其间 。谁说孤芳皆自赏 , 我来探荷几数遍 。让台观稼让台在东关外东岳庙 , 每逢春夏之交 , 登台四望 , 菜花金黄 , 麦苗茵茵 。既喜丰收在望 , 又能凭弔古蹟 , 亦是一件乐事 。让台 , 在颍城东边 。大致位置就在今天的东岳庙 。管仲和鲍叔牙因合伙做生意而结为好友 。因管仲家贫 , 每次鲍叔牙都会多分点利给管仲 。所以又称分金台 。后来在让台又建东岳庙 , 让台的遗址就是现在东岳庙的房基 。让台筑立颍城东 , 人去台空曲未终 。管鲍友情后人念 , 让台分金人皆颂 。春来观稼登高处 , 麦浪翻滚似海汹 。今日让台何处觅 , 空留遗址在城中 。杏林晓鹜城南关外向西至清河与卧牛岭一带 , 杏树很多 , 时人称为杏林 。春末花开 , 满树红霞 , 晓风声里 , 莺歌燕舞 , 惊鹜齐飞 , 香气袭人 , 别具一色 , 引人入胜 。在阜阳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颍河岸边 , 樱桃和杏林成林 。初春时节 , 杏花盛开 , 莺啼如歌 , 真可谓鸟语花香 , 令人流连忘返 。人称“杏林晓莺”阳春二月颍河岸 , 野鸭戏水未觉寒 。杏林绵延望不尽 , 坐看白帆渡河湾 。红杏枝头闹春意 , 黄莺啼婉歌春天 。今日莺去红杏残 , 梦里寻觅何处见 。芦湄秋月芦花湄在城西七鱼河 , 与西湖相近 , 河湄湖滩 , 遍生芦苇 , 秋夜明月当空 , 芦花蕩漾 , 苇絮似雪 , 犹如一片玉宇琼田 , 令人心旷神怡 。此景原位于颍州西湖湖岸 , 一到秋天 , 芦花开放如雪 。湖水清清 , 月光下秋风吹过 , 瑟瑟作响 。很有诗意 。人称“芦湄秋月”十里秋风十里寒 , 一轮明月照湖岸 。湖水冷冷秋风过 , 芦湄瑟瑟皆作欢 。芦花如雪飘天上 , 花飞何处舞翩翩 。秋月透寒船满霜 , 芦荡深处正酒酣 。颍州八景的传说颍州 , 古名汝阴 , 唐代始称为颍州 , 宋称为顺昌府 , 金又改为颍州 , 至清改为颍州府 , 清雍正年间设阜阳县 , 隶属颍州府 。民国改府属为阜阳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是为阜阳地区 。现于颍州城设阜阳市 。地区、县、市各级政府 , 均在阜阳城内 。颍州八景之说 , 不知起自何时?也不知出自谁手?即:云亭山影 , 新渡波光;让台观稼 , 书院探荷;芦湄秋月 , 杏林晓莺;南岗雪色 , 西湖柳荫等八景 。八景为四副对仗语句 , 四时的风景尽在其中 。可能是某个人的感受 , 也是某个人的杰作 。云亭山影在阜阳原来的西南城墙拐角上 , 有一座白衣楼 。白衣楼就是观音庙 , 观音菩萨 , 又名白衣大士 , 所以观音庙又叫白衣楼 , 也就是所说的云亭山影的云亭 。每当天气晴朗 , 万里元云之时 , 游人登上白衣楼向南眺望 , 可以看到百里以外的南大山 。其形飘飘渺渺 , 如云似雾 , 煞是好看 , 因之有云亭山影之说 。试想 , 在这淮北千里的大平原上 , 居然也能看到山影 , 确是一种厅观 , 把它作为一景 , 谁说不经?就是这个云亭山影 , 还有一段神话故事哩 。据传说 , 白衣楼原在城下 , 白衣楼的白衣大士和南大山的大山奶奶是乾姊妹 , 大山奶奶是姐姐 , 白衣大士是妹妹 。初 , 妹妹住在颍州的白衣楼 , 姐姐没有住处 , 常住妹妹那里 。后来 , 妹妹想替姐姐找一个住处 , 物色到南大山这块宝地 , 想稟明王母娘娘 , 把大山封给姐姐 。恰好这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蟠桃大会 , 诸仙云集为王母庆寿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也到了 , 这是一位风流神仙 , 对过牡丹 , 又把牡丹仙子安排在南大山 。白衣大士和吕洞宾在王母面前各陈所请 , 王母犹豫不决 。白衣大士却出了个主意 , 她说:“稟王母 , 为了试一试他们的仙力 , 叫好们各自去南大山一趟 , 谁先到南大山 , 谁就是大山之主 。”王母同意这个意见 , 于是她们便分别向南大山而去 。牡丹仙由吕仙陪着 , 借吕仙的法力 , 驾起祥云 , 早到了南大山 。牡丹仙为了证明先到 , 把吕仙的宝剑 , 插在南大山的最高峰上 , 就回稟王母云了 。大山奶奶由白衣大士陪着化清风而去 , 当他们到时 , 牡丹仙正在插宝剑 , 她们见此情景便没有现身 。等吕仙同牡丹仙的宝剑 , 把绣鞋埋在下面 , 再把宝剑插上 。然后 , 白衣大士使莲花缩地法 , 早回到蟠桃会上 。等到牡丹仙回来时 , 一个说我先到 , 另一个说我先到 。众仙问他们以什幺为凭?大山奶奶说:“这埋一只绣鞋在山顶 。”牡丹仙说:“我借吕仙的宝剑插在大山的最高峰 。”于是群仙都随同王母到那里去验证 , 真是万仙齐集南大山 。在山的最高峰 , 找到了吕仙的宝剑 。但是拔剑一看 , 剑上带出一只绣鞋 。经过诸仙评论的结果 , 都认为是大山奶奶先到 , 王母当场就封大山奶奶为大山之主 。因此 , 大山奶奶更感激白衣大士了 。为了两姐妹可以常常相见 , 他们把阜阳城下的白衣楼 , 搬到了城上 。她们虽然住在两地 , 每当天气晴朗 , 万里无云的时候 , 大山奶奶可以看到阜阳城头白衣楼上的妹妹;白衣大士也可以看到南大山上的姐姐了 。云亭山影 , 原来是云亭显山影 , 亭者停也 。南大山上的云一停 , 她们就可以两地互相看望 。久之 , 人们把白衣楼说成是“云亭”了 。石安有诗讚曰: “白衣楼上望南山 , 山在虚无飘渺间 。千里平原此景色 , 悠悠万古一奇观 。” 抗日战争时期 , 颍州的城墙被拆除了 , 白衣楼也随之被拆去 。云亭山影一景 , 也就不复存在了 。新渡波光盂轲说:“决汝汉 , 排淮泗 , 而注之江 。”所说的汝河有两条 , 南汝河直接入淮河 , 北汝河就是过去的泥河 , 现在的泉河 , 也就是阜阳北关外的小河 。在泉河入颍河(小河入沙河)的地方 , 原是三里湾的上渡口 , 这就是新渡 。两河汇流之外翻波叠浪 , 沸沸洋洋 , 太阳照射 , 金光万卷 , 此景好看极了 。后来人们常常乘船去看 , 时间久了 , 就成了渡口 , 因名之新渡 。新渡波光 , 由此成为一景 。石安也有一首七绝赞云:“泉河入颍水同流 , 沸沸洋洋过舟 。叠浪翻花波似卷 , 金光万道身人眸 。”现在 , 由于颍河闸的建成 , 水的流速大减 , 几乎停止了流动 。泉河流到这里 , 再不象以前那前波浪起伏了 。闸上能行人 , 渡口也不存在了 。至于波光也没什幺好看了 ,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神话传说值得一谈 。不知是哪朝那代 , 也许是唐代吧 。在新渡口住着一个青年小伙 , 二十多岁年纪 , 父母都下世去了 , 就剩他一个光身汉 , 以打渔度日 。他住着两间草房 , 还有一间小厨房 , 在住房的前边 , 用砂姜围成一个小小的院落 , 正前门上编织着一扇竹篱笆 。院中栽有桂、梅、松、竹等竹树;也有一些芍药、海棠、菊花、夹竹桃等花草 , 还有和颗桃、杏、梨、枣等果木 。一年四季 , 不断香花甜果 。为了便于浇灌花木蔬菜 , 又买了一口荷叶缸放在院中 。进得门来 , 真象是一座百花园呢 。他每天起早去打鱼 , 打过鱼就到顺河街上去卖鱼 , 卖了鱼 , 就买些吃用东西 , 便回家煮饭 , 吃过饭后 , 浇浇花菜 , 补补鱼网 , 过着悠着自得的生活 。有一天沿着河岸打鱼 , 在新渡那里 , 打上来一尾金色鲤鱼 。这鱼一身花纹 , 五光十色 , 甚是美丽 。他不忍卖也不忍吃 , 把它养在大荷叶缸中 。因为缸里养了这尾金色鲤鱼 , 他这一天浇花浇菜 , 随用随下河去挑 , 缸里的水也不愿用了 。第二天一早 , 他照常去打鱼卖鱼 , 买了东西回家来 。当他走进厨房 , 準备做饭的时候 , 一掀起盖 , 锅里的饭菜都做好了 , 而且是热气腾腾 , 异香扑鼻 。因为肚子饿了 , 端出来就汔 , 真是菜鲜饭美 , 好吃异常 。吃饭了饭 , 洗刷过后 , 便回到卧室 , 看见卧室里地扫得乾乾净净 , 衣服洗好了 , 晾在院子里绳上 。他準备去浇花浇菜 , 一看花也浇了 , 菜也浇了 。坐在院子里补网时 , 百思不得其解 。他想 , 这是谁替我乾的这些活呢?是谁偷偷地乾过就走了呢?一连几天都是这样 , 小伙子心里惦着 。这天打了鱼 , 没等上街就被人家买去了 , 因此回去的早一些 。还没到家 , 远远的就看见自己的烟囱在冒烟;便急急地往家跑 , 到家一看 , 大门仍关着 。便蹑手蹑脚走到厨房的窗前 , 向里窥探 。只见一位如花似玉的美貌女子 , 正忙着做饭做菜 。心想 , 这是谁家的大姐替我做饭呢?便开了柴门 , 一直走向厨房相看个究竟 。谁知跑到厨房 , 不见了奸个女子 , 只是锅下还有火 , 锅上冒热气 , 人上哪去了呢?他总想见见这个女子 , 吃饭、干活、睡觉都在想着 , 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法 。次日一早 , 他带着网出了门 , 但是没有去打鱼 , 只在近外溜溜 , 还不时向家里看看 。忽然看见烟囱冒烟 , 便飞也似地奔回家来 , 推开柴门 , 直奔厨房 。当他站在厨房门口的时候 , 看见了那个女子正忙着做饭 。他一见他闯回来 , 先有些谎乱 , 因为无法再躲 , 只好羞答答地站在那里不动了 。他问她:“你是什幺人?家在哪里?为什幺天天替我浇花做饭扫地洗衣?为什幺上次见到我就躲起来 , 躲到哪里去了?”这一连串的问话 , 她只是笑而不答 。这样僵了一会子 , 她便含羞答道:“我是新渡龙王的女儿 。因我们有缘 , 那天我出来游玩 , 不小心落入你的网中 , 荷叶缸里的金鱼就是我 。我见你勤劳善良 , 就愿嫁给你 , 所以天天为你做点事 , 现在既然忆被你窥破了 , 我再也不躲躲藏藏了 。你愿意的话 , 从今天起我们就结为夫妇了 , 但是 , 还要请你不要向外声张 , 好吗?”小伙子异常高兴 , 便走上前伸手拉着她说:“既然这样 , 你可不要嫌俺穷 。”她卟哧一声笑了 。就这样男的天天打鱼织网 , 女的天天浇花做饭 , 生活过得美满 。后来龙王知道了 , 要龙女回去 , 龙女不肯 , 经过一番曲折 , 他们两上战胜了种种阻力 , 一对幸福的伉俪 , 终于白髮到老 。让台观稼让台 , 又叫管鲍分金台 , 就是东边的一座高台 。管仲是颍上人 , 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 结成了好友 。每次生意赚了钱 , 就在这座高台上除本分利 , 所以叫管鲍分金台 。又因管仲家境贫困 。每次分利 , 鲍叔牙总是让管仲多分一些 , 所以又叫让台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知我贫也” 。他们的友谊 , 还不止于此 。后来他们同到齐国求官 , 各保一位公子 , 互争国权 。当时管种保公子纠 , 没有成功 , 公子纠被晋国杀了 。鲍叔牙保公子小白 , 夺得了王位 , 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后来 , 鲍叔牙推荐管仲为相 , 一同保齐桓公 。孟轲说:“管仲相桓公 , 霸诸侯 , 以匡天下” 。假若鲍叔牙不讲友谊 , 让齐桓公杀了管仲 , 就又是一种局面了 。后来人们称讚他们的友谊 , 都说是“管鲍遗风” , 这不也是鲍叔牙更大的相让吗?过去 , 让台四周 , 全是种着庄稼 。在让台上四望 , 冬春的小麦初生 , 绿茵遍地 , 台的四周 , 象铺着绿色的地毯 , 麦子长高时 , 风吹过来 , 象翻着绿色的海浪 。到了夏天成熟季节 , 则一片金黄 , 又象是金色的海洋 。秋季的杂粮混种 , 红一片、黄一片、绿一片、五彩缤纷 , 那就列为好看了 , 让台观稼 , 不是很有意思吗?解放以后 , 这一带都建成了工厂 , 既无高台 , 也没有庄稼可观 。今天是丛楼栉比 , 烟塔林立 , 又是一番景象 。这里一年四季 , 彻夜的电灯光 , 象天上灿烂的繁星 , 白天的烟塔 , 又象一群喷云吐雾巨龙 。石安有诗讚曰:“分金台立古庙东 , 千古遗传管鲍风 。观稼已成过眼事 , 四围烟塔舞云龙 。”书院探荷书院 , 就是西湖书院 , 在颍州西湖岸边 。民国以来 , 西湖失修 , 书院已不存在 。但可以想像到当年的情况 , 每逢盛夏 , 荷花怒放 , 不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吗?石安有一首《书院探荷》诗云:“书院四周水上莲 , 平湖万顷叶田田 。无穷红点无穷碧 , 正是游人探望天 。”宋代的周敦颐很爱莲花 , 他在《爱莲说》一文中说:“莲 , 花之君之者也 。”又说“出游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有君子的气度 , 是值得控访的 。欧阳修在颍州任满后 , 就定居在颍州西湖 。他是不是也爱荷花?我说 , 他也是爱荷花的 。他在一首《採桑子》词里说:“荷花开后西湖好 , 载酒来时 , 不用旌旗 ,  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上 , 香泛金  , 烟雨微微 ,  一片笙歌醉里归 。”这一首词 , 说明这位大文豪大诗人 , 不我是爱荷花 , 而且是常常探访的 。试看他把荷花比作“红幢” , 把荷叶比作“绿盖” , 岂不胜过旌旗吗?竟又大烟雨微微中到荷花深下去探访 , 更说明他是受荷花的 , 这简直是《探荷》和《雨中探荷》的两幅优美的画面 。还有一首《渔家傲》的採莲词:“花底忽闻敲雨浆 , 逡巡女伴来寻访 , 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 , 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洒香清厮酿 , 花腮酒面红相向 , 醉依绿阴眠一饷 。惊起望 , 船头搁在沙滩上 。”这首词写得细緻入微 , 面对湖中盛荷 , 是大探而特探了 。芦湄秋月“一湖秋水清 , 两岸芦花白 。前不见古人 , 西风空瑟瑟 。”据张从先先生说:“这道诗不知是什幺人题在西湖亭壁上 , 确是不多见的好诗 。”从这首诗里 , 也可以看 , 在当年西湖岸边 , 是丛生着不少芦苇的 。一到秋天 , 芦花开放 , 湖水清清 , 西风吹来 , 瑟瑟作响 , 多幺好看的一种感受 。如果是夜晚的月下 , 又在芦苇深处 , 风光当有所不同吧 。如果在“秋月扬明辉”的夜晚 , 泛舟游于芦湄之处 , 眼前是天上的明月 , 岸边的芦丛 , 人在舟上 , 月映水底 。这种景色当更为美好了 。石安有诗讚曰:“瑟瑟西风月照舟 , 芦花湄里荡浆游 。风霜高洁溶溶夜 , 上下天光一色秋 。”杏林晓莺杏林 , 座落在泉河入颍河处的经岸一带 , 那里千百年来 , 樱桃和红杏成林 , 长达数里 。真是一个清幽的处所 。人在杏林中 , 静坐观赏 , 可以看到河上的征帆 , 往来如织 , 路上的行人 , 络绎不绝 , 一静一动 , 是很有乐趣的 。阳春二月 , 正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季节 , 在这长长的林带里 , 万花怒放 。那如云如烟 , 似锦似绣的景色 , 真能明人眼目 , 沁人心脾 , 怡人性情 。天刚破晓 , 旭日东升的时候 , 在那一片段预告的海洋里 , 莺啼婉转 , 歌声起伏 , 真真是鸟语花香 , 喧闹异常 。这就不光好看 , 更为好听了 。杏林晓莺 , 就是这样美好吧 。石安因有一诗道:“红杏枝头春意浓 , 凌晨处处啭黄莺 。歌声远近多甜美 , 十里红霞照恨月 。”这样一个幽静的鸟国鸟乡 , 在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年代 , 被摧毁净尽 。美丽而善歌的黄莺 , 也不得不迁往别处去了 。南岗雪色南岗 , 即阜阳城南的天马山 。据传几百年前 , 那里地面上 , 还可以见到石头 , 后来开长日久 , 风化已尽 , 便成子土岗 , 也许就是现在的三里岗吧 。这里先前既名天马山 , 可能比现在的岗要高得多 。试想 , 每当严冬 , 大雪普降 , 远远望去 , “山舞银蛇 , 原驰腊象” , 南岗一带成子琼装玉砌的玻璃世界 。在这缺山少岭的千里大平原上 , 南岗的雪色 , 也可算是一个绝妙的美景 。万事具备安有诗讚曰:“天马山头雪满岗 , 银蛇腊象好风光 。谢以屐齿藜藿杖 , 扶我南郊看素装 。”西湖柳荫颍州西湖岸边的杨柳 , 不但成行 , 而且成片 , 蜿蜒湖岸 , 长达数里 。据传说 , 古时每到夏季 , 绿荫树下 , 不乏人群来往 , 使得平常一个安静场所 , 几乎成了闹市 。那里有说书的场子 , 有摆茶的摊子 , 也有卖吃食的小饭棚子 。人们只要一走到这里 , 身上暑汗顿消 , 再到水边洗洗手脸 , 更觉清爽异常 。人们一群群一堆堆 , 谈笑自若 , 有下象棋的 , 有看书的 , 也有钓鱼的 。直到夕阳西下 , 大家仍不忍离去 。给这绿色的林荫 , 添了不少色彩 。说它上一景 , 不也名符其实吗?石安也有一诗云:“西湖沿岸柳成行 , 几里浓荫绿色廊 。游客心头多畏暑 , 欲离不离到夕阳 。”颍州八景 , 各具特色 , 一年四季 , 都有可以游览观赏的景物 。西湖一处占八景中的三景 , 可见颍州西湖景色最佳 。宋代诗文大家欧阳修 , 就很爱西湖 。他在颍州任友太守满任后 , 卜居中在西湖边上 , 饮酒赋诗 , 消遣自得 , 后终老于此地 。现在这一带姓欧阳的 , 都是他的后代子孙 , 繁衍不息 , 都围绕着西湖定居 , 可以说是爱西湖这甚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