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原理与电机控制【电路原理与电机控制】《电路原理与电机控制》是2014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基本介绍书名:电路原理与电机控制
ISBN:9787302369516
定价:39.0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18日
装帧:平装
图书简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等效电路,电路一般分析方法,交流电路分析,三相电路分析,动态电路分析,非正弦电路分析,双口网路,磁路与变压器、交流异步电动机原理、特性、启动与制动,交流电动机继电接触控制,可程式控制器原理与套用等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电路分析核心内容,同时考虑到不同专业特点,介绍了电路原理与电机控制等 。书中每章有小结、习题,其中绝大部分习题都附有答案,便于教学和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电路或电工技术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电类专业少学时电路课程教学参考用书; 还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上篇电 路 原 理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1.1电路组成与电路模型1.1.1电路的组成1.1.2电路模型1.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参考方向1.2.1电流及其参考方向1.2.2电压及其参考方向1.2.3功率与关联参考方向1.3电阻元件与欧姆定律1.3.1线性电阻1.3.2非线性电阻1.4独立电源1.4.1理想电压源1.4.2理想电流源1.4.3实际电源的电压源模型与电流源模型1.5基尔霍夫定律1.5.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1.5.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本章小结习题第2章电路中等效的问题2.1二端网路的连线埠等效2.2电阻元件的串并联等效2.2.1电阻元件的串联与等效2.2.2电阻元件的并联与等效2.3电源的等效变换2.3.1电压源的串联和并联2.3.2电流源的并联和串联2.3.3戴维南电路、诺顿电路及其等效变换2.4受控电源与二端网路输入电阻2.4.1受控电源2.4.2二端网路的输入电阻2.5电路的星形连线与三角形连线的等效变换2.5.1三端电路的等效概念2.5.2星形连线与三角形连线电路的等效变换本章小结习题第3章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3.1支路分析法3.1.1支路分析法的概念3.1.2支路分析法套用举例3.2迴路分析法3.2.1迴路分析法的概念3.2.2迴路分析法套用举例3.3节点分析法3.3.1节点分析法的概念3.3.2节点分析法套用举例*3.4电路拓扑的概念3.4.1图的基本概念3.4.2有向图关联关係的矩阵表示*3.5割集分析法本章小结习题第4章线性电路的基本定理4.1替代定理4.1.1替代定理内容4.1.2替代定理举例4.2叠加定理4.2.1叠加定理的内容*4.2.2电路的几个线性关係4.3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4.3.1戴维南定理4.3.2诺顿定理4.3.3最大功率传输*4.4特勒根定理4.4.1特勒根定理4.4.2特勒根定理套用举例4.5互易定理4.5.1网路的互易性4.5.2互易定理4.5.3套用举例本章小结习题第5章电路的暂态过程分析5.1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5.1.1电容元件5.1.2电感元件5.2换路定则与电压和电流初值的确定5.2.1换路与换路定则5.2.2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初始值的确定5.3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回响5.3.1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回响5.3.2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回响5.4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回响5.4.1一阶RC电路的零状态回响5.4.2一阶RL电路的零状态回响5.5一阶电路的全回响与三要素法5.5.1一阶电路的全回响5.5.2一阶电路分析的三要素法*5.6阶跃函式与一阶电路的阶跃回响5.6.1阶跃函式的概念与套用5.6.2一阶电路的单位阶跃回响5.6.3RC电路对矩形脉冲的回响*5.7冲激函式与一阶电路的冲激回响5.7.1冲激函式的概念5.7.2一阶电路的冲激回响*5.8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回响本章小结习题第6章正弦稳态电路分析6.1正弦量的概念6.1.1正弦量的三要素6.1.2正弦量的相位差6.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6.2.1複数的四种形式6.2.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6.3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电压电流关係的相量形式6.3.1电阻元件电压电流关係的相量形式6.3.2电感元件电压电流关係的相量形式6.3.3电容元件电压电流关係的相量形式6.4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6.4.1阻抗与导纳及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6.4.2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6.5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6.5.1阻抗串并联的基本公式6.5.2电阻、电感、电容元件串联电路的分析6.5.3电阻、电感、电容元件并联电路的分析6.5.4複杂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6.6相量图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6.7正弦稳态电路中的功率6.7.1瞬时功率6.7.2平均功率6.7.3无功功率6.7.4视在功率6.7.5复功率6.8功率因数的提高6.8.1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6.8.2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6.9正弦稳态电路中的谐振6.9.1串联谐振6.9.2并联谐振6.10耦合电感6.10.1互感现象6.10.2耦合电感及电压电流关係6.10.3同名端及其判别6.10.4耦合係数6.11耦合电路分析6.11.1耦合电感的等效处理6.11.2两个线圈的串联6.11.3两个线圈的并联6.11.4耦合电路分析举例本章小结习题第7章三相电路7.1三相电源7.1.1三相对称电源7.1.2三相电源的连线7.2负载作星形连线的三相电路分析7.2.1三相四线制系统7.2.2三相三线制系统7.3负载作三角形连线的三相电路分析7.4三相电路的功率7.4.1三相平均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7.4.2对称负载的三相功率7.4.3三相功率的测量本章小结习题第8章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8.1非正弦周期量的分解8.2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与功率8.2.1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8.2.2非正弦周期量的功率8.3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本章小结习题*第9章二连线埠网路9.1二连线埠网路的概念9.1.1四端网路与二连线埠网路9.1.2二连线埠网路的几个概念与连线埠特性9.2二连线埠网路参数9.2.1二连线埠网路的阻抗参数9.2.2二连线埠网路的导纳参数9.2.3二连线埠网路的H混合参数9.2.4二连线埠网路的T传输参数9.2.5二连线埠网路各参数之间的关係9.3二连线埠网路的连线9.3.1二连线埠网路的级联9.3.2二连线埠网路的串联9.3.3二连线埠网路的并联9.4有载二连线埠网路9.4.1有载二连线埠网路的输入、输出阻抗9.4.2有载二连线埠网路的一般问题分析本章小结习题下篇电 机 控 制第10章磁路与变压器10.1磁路的基本概念10.1.1磁路中的基本物理量10.1.2磁性材料的基本特性10.2磁路的基本定理10.2.1磁路的欧姆定律10.2.2磁路中的基尔霍夫定律10.3交流铁心线圈电路10.3.1电磁关係和电压电流关係10.3.2电磁功率损耗10.3.3等效电路10.4变压器10.4.1变压器的工作原理10.4.2变压器的三种变换关係10.4.3变压器的外特性10.4.4变压器的损耗与效率10.5电磁铁10.5.1直流电磁铁10.5.2交流电磁铁 本章小结习题第11章交流异步电动机11.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11.1.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组成11.1.2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动原理11.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11.2.1定子电路分析11.2.2转子电路分析11.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机械特性11.3.1电磁转矩11.3.2机械特性11.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11.4.1起动特性11.4.2常用起动方法11.5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与制动11.5.1异步电动机调速的实现11.5.2几种常用的调速方法11.5.3异步电动机的制动原理11.5.4几种常用的制动方法11.6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与选择11.6.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参数11.6.2异步电动机的选择11.7单相异步电动机11.7.1单相脉动磁场11.7.2电容分相式单相异步机11.7.3罩极式异步电动机本章小结习题第12章继电器接触器控制12.1常用控制电器12.1.1按钮12.1.2组合开关12.1.3闸刀开关12.1.4行程开关12.1.5交流接触器12.1.6中间继电器12.1.7时间继电器12.1.8热继电器12.1.9熔断器12.1.10自动空气断路器12.2异步电动机的继电接触控制电路12.2.1电气原理图12.2.2异步电动机单向直接启动控制12.2.3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线路12.2.4行程控制12.2.5时间控制*12.3套用举例12.3.1三台电动机顺序启动12.3.2小型起重设备的控制线路12.3.3工具机润滑定时给油自动控制本章小结习题第13章可程式控制器13.1可程式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13.1.1可程式控制器的基本结构13.1.2可程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13.1.3可程式控制器的功能特点13.2可程式控制器内部的主要部件13.2.1输入(X)与输出(Y)继电器13.2.2辅助继电器(M)13.2.3定时器(T)13.2.4计数器(C)13.2.5数据暂存器(D)13.2.6状态继电器(S)13.3可程式控制器的指令系统13.3.1PLC的指令系统13.3.2使用可程式控制器的注意事项13.4可程式控制器的套用13.4.1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13.4.2步进梯形图指令与状态转移图 13.4.3利用PLC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步骤本章小结习题部分习题答案参考文献
- 与汝携手同偕老
- DB2性能管理与实战
- 液力偶合器套用与节能技术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达寓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含义
- 低压电动机控制电路与实际接线详解
- 神曲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神曲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分别介绍
- Photoshop后期强:摄影后期特效与滤镜实战宝典
- Flash影视动画製作与案例教程
- 第二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龚尚福 “十一五”
- 现代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