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山


香茗山

文章插图
香茗山【香茗山】香茗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鸦滩镇麦元乡、和太湖县香茗村以及转桥之间,南起麦元分亩岭,北抵鸦滩褒隐寺水库,东西贯穿太湖香茗村,全长10余公里,属于大别山脉系 。
香茗山,距望江县城里30公里,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南北逶迤约10公里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香茗山
地理位置:安徽省安庆市
着名景点:大茗、二茗、三茗等峰
所属山系:大别山脉系
地理位置香茗山,位于太湖县东南与望江县临界处,主峰海拔489米,为县东南屏障 。香茗山因古代盛产香茶而得名 。中峰特出,势若莲花,故称莲花尖 。左为小香茗,右为大香茗 。小香茗曾是西汉梅福筑室炼丹处 。山上有井,井侧有庙,相传天旱祈雨辄应,明代庙毁,唯存残碑,字磨灭不可读,仅额镌“曹公道场”4字可见 。大香茗尤为高峻,上有硃砂,险不可取 。元末罗某在两峰之间置寨,曰夹英寨,已毁 。山下,1958年建成莲花水库,水面宽阔,波光如镜 。香茗山,峻峭险要,雄居东南 。历代文人吟咏甚多,其中有明代大学士解缙《香茗山》诗:“山岩殷窦簇硃砂,香茗丛生蓓蕾芽,採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 。”香茗山旅游风景区座落于望江县鸦滩镇境内,属大别山余脉,地跨望江、太湖、怀宁三县,东西横亘30公里,南北逶迤15公里 。该风景区东邻天柱山、西邻小孤山和江西龙宫洞、南面长江、北依花亭湖,属于长江中游旅游带,位居沪蓉高速和济广高速之间,由此贯穿的月北公路与安九公路(安庆—九江)相连,交通十分便利,与邻地的黄山(太平湖)、九华山、天柱山、小孤山、龙宫洞、庐山等景区均可当日抵达 。详细介绍香茗山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有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隐居修道的洞府;有唐代的李白、罗隐,明代的解缙,清翁溥等名人驻足流连的遗址及其咏诵的诗篇,有元朱元璋、刘伯温,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等兵家鏖战战场和营寨(连塘寨)等 。宗教建筑更为繁多,有悟法寺(后改为无量殿)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忠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栖庵、褒隐寺及宝塔等,有些古建筑和宝塔至今保留修缮完好 。此外,还流传着丹灶余焰、无尾龙祭母、曹老爷得道、连屯旧戌的优美动人故事 。
香茗山

文章插图
美景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贵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楼庵、褒隐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 。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489米),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 。明解缙诗讚曰:“山崖殷窦簇硃砂,香茗丛生蓓蕾芽 。採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 。”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药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间品茗尝果,聆听优美传说,心旷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莹水库,古塔相伴,蕩舟游弋,别有情趣 。香茗山,距望江县城里30公里,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南北逶迤约10公里 。明解缙诗讚曰:“山崖殷窦簇硃砂,香茗从生蓓蕾芽 。採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 。”主峰大茗海拔498米,山上巨石嶙峋,形象多样 。登山远眺,皖山、武昌湖,尽收眼帘 。二茗、三茗奇石怪洞着称,如二茗的狼石、牌石、太白石、石佛洞、炼丹洞,三茗的凤冠石、姊妹石、铜锣石等,无不维妙维肖 。位于大茗、二茗之间的莲花峰,山体犹如莲花瓣,在莲花水库的掩映下,恰似出水芙蓉 。香茗山山花烂漫,多产兰草,尤以二茗牌刀石下寨林庵附近所产的茶叶,香味宜人,香茗山因此而得名 。山上药材丰富,“香茗山上百药全,只缺甘草和黄莲” 。其中“九死还阳草”驰名 。香茗山主要景点:1、莲花书院莲花书院坐落于莲花尖西南麓的一块宽广的小平原山,相传是唐代诗人李白为避安史之乱,曾在此隐居所建,如今遗蹟尚存 。书院旁丛生奇花异草,淳香扑鼻,馥郁醉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连为一体,是旅游度假、寻觅古人足迹的绝佳去处 。2、洞佛庙洞佛庙位于香茗山顶端,是自然形成后经人工修饰的洞庙,洞内巧夺天工、怪石嶙峋,洞的两侧有两条深不见底的石洞,当地百姓相传该洞“上通湖广,下通九江”,曾有多人入此洞探险,但都没有走到尽头 。寺庙常年香火鼎盛,人们络绎不绝,如将此洞开发,可以满足人们敬佛、探险的需要 。3、褒隐水库及古塔在香茗山沿山一带有大小水库10余座,其中以褒隐水库最为宏大,总面积18 Km2,库容量为765万m3 。水库旁边的古塔,建于明代万曆年间,历经几百年依然古色古香、昂然耸立 。境内常年四季如春,光照充足,尤其是在夏季该地区最高气温不超过35℃,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旅游、度假、避暑、休闲、娱乐、访古的最佳胜地 。4、朝阳庵朝阳庵建于乾隆三十三年,位于小茗山东南,四周古树林立,茂林修竹,环境优雅,茶果飘香 。殿前的一棵古樟树,树高20多米,胸围8米,树冠如华盖,覆盖面积约200平方米,树龄有450多岁 。朝阳庵1986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游山品茗,筑洞炼丹,挂冠归隐,面对茗山秀丽的峰姿,评出十景曰:二茗神灯、连屯旧戌、狮子吐烟、狭英古寨、莲花风韵、曹公道场、石佛洞天、梅福炼丹、石林奇观、古塔英姿 。二茗神灯:梅福、罗隐二君曾隐居茗山炼丹 。每当阴晦之夜,常见灯光千炷,远近闪烁,相传为丹灶余焰 。连屯旧戌:香茗山脚下,有一连塘城,城周二里许,四门旧迹犹在,相传为南朝(宋)武帝刘裕与卢循大战之地 。清代诗人张正庭诗云:宋武凭陵壮力争,连塘屯筑此偏城 。关门末锁环溪水,垒堑空围绕径榛 。茗岭神灯持照火,松涂鬼马影流兵 。白纶野老多情恩,指向平原是故营 。”当年金戈铁马,俱往矣,登城追忆旧事,叹息烽火连三月的动荡岁月 。狮子吐烟:一茗、二茗两座山峰,状如双狮对峙,春末夏初清晨,偶见峰顶冒出阵阵青烟,直冲云端,持续约半个小时许,山民称之为“狮子吐烟” 。狮子吐烟后,3至5日内必有雨 。梅福炼丹:梅福炼丹处坐落于小茗山黑洼沟78米高的悬崖绝壁之上,具有“怪石如龙盘古洞,好花挂壁迎神仙之妙 。”梅福挂冠归隐筑洞炼丹,仿佛历历在目,不知果真得道成仙否 。石佛洞天:石佛藏于南山峭壁之上,“天生一个仙人洞”,的确非凡 。石林奇观:石林位于小茗山,由于地上水的作用,使地表遭风化剥蚀,山谷中分布为小季节河沟,沟谷底部堆积的为近代风化物,而地表却出现了姿态万千神韵无穷的形象石林 。狭英古寨:坐落大茗山后面,原有寨林庵,殿三进 。明初朱元璋明末史可法均在此驻军扎寨 。清代文人王道一为寨林庵撰联悼念史可法,联云:“论大忠千古历代不少,犹晚明一人史中真稀” 。寨林庵殿在解放前遭毁,仅庵后一石井尚存,泉水清沏,井虽不深,相传千人饮之不涸 。顺山间小道而下,一座晶莹水库闪现在眼前,旁边古塔相伴,蕩舟游弋,别有一翻情趣 。1998年11月16—17日,安徽省政府在安庆迎宾馆召开了“关于加快发展皖西南旅游工作会议”,强调把加快发展皖西南旅游业作为发展安徽省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望江县委、县政府编制了《望江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加速了以香茗山、武昌湖为重点的古雷池旅游风景区的开发步伐 。鸦滩镇党委、政府建立两大景区网站,新修12公里的环湖公里,将沿湖景观连成一片;新建了感恩亭和谢恩亭;投资150余万在永济桥上游,新建了跨湖大桥;并修通了15公里的武香大道,将武昌湖与香茗山两大景区紧紧连在一起 。同时新修了四条水泥路,在褒隐水库泄洪道西侧重建褒隐寺,并在东侧修建庵堂;香茗山人金桃荣、柯菊花从九华山迎来了金地藏菩萨和观音大士,随后又敦请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法师派遣住持僧释果正来香茗山旅游开发区,开闢佛教道场,并于2005年在莲花尖下原地藏庙遗址东侧复建了茗山禅寺 。为开发香茗山、武昌湖旅游资源打下了基础 。随着香茗山开发力度的加大,这一洞云深锁人末识的景点,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寻访名人足迹,揽自然景观之奇 。香茗山钟灵毓秀,风景如画,吸引着历代文化名人,有西汉隐士梅福、唐代诗仙李白、文学家罗隐、明代才子解缙、明学者哲学家罗汝芳、明嘉靖进士翁溥、清进士李世洽、清拔贡姚琅等 。他们先后在香茗山採药炼丹、筑屋读书、着述、会友、观光赏景 。望江古属“吴头楚尾”,而香茗山一带则是吴楚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 。美丽的风景,淳朴的民风,是道佛修行参禅的理想场所 。因此,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蹟 。大致可分为八类 。1、香茗山之泉香茗山之泉,其特点一是多,遍布峰岭沟壑;二是净,纯天然无污染;三是奇,一年四季不枯不盈、不浅不溢 。最出名的有硃砂井泉、伯温泉、曹公泉、朝旸庵泉 。硃砂井泉 。位于大茗山无量殿南面陡峭石壁之下,系一口巨石下的泉水井 。原井深数米,井口直径两米,井水清澈,四季不涸 。四周丹参藜草丛生,中若明镜出匣,内藏硃砂,赤光夺目,故名硃砂井 。解缙有“山崖殷窦簇硃砂”的诗句即指此 。硃砂井已淤塞,井口犹存,直径和水深均不过一米,泉水仍然不断外溢,从不乾涸 。井缘何淤塞?有三种传说:其一,古代在茶排上居住的夫妇俩,妇死后,丈夫将她葬于井内而塞;其二,无量殿惠智道人,为治龙患,下长而大的铁蜈蚣于井内,并以砂、土填塞;其三,硃砂井有一老龙,因犯天条,玉皇大帝将它困于井中 。老龙有个龙子,在宿松凿山修道,每年5月要到香茗山探视老龙,并舔食井里的硃砂,剩下的土石积于井中而塞 。伯温泉 。俗名泉水池,池面约2平方米,在寨林庵护林场舍的东南角 。据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当年随军南下,兵屯香茗山,筑有大茗山寨和狭英寨 。刘伯温就住在狭英寨的衙屋岭 。是年寒冬大冻,山中须烊冰化雪造饭,饮水极为困难,军师偶见岭下石缝中凝有珠点玉片,吮而尝之,知是山泉,即命士兵掘而蓄之,果清水满池 。后来山中人感其功德,遂以“伯温泉”命名,也称“寨林泉” 。至今泉井犹存 。曹公道场泉 。位于狭英寨北门的仰天螺,人称“神井” 。口径、深度都不过1米,即使大旱之年,山溪泉水俱涸,而此井却不枯 。上山牛群都知道来此就饮,饮后,井水不浅;不饮也不漫溢 。封建时代,每遇大旱年头,乡民有设坛祈雨之举 。传说井与龙有关,祈雨前斋戒沐浴,来此井取水母,回去遍洒四境,水母洒到哪里,雨就下到哪里 。朝旸庵泉 。美誉海眼泉,位于朝旸庵古剎前那棵已有近500年的大香樟树两侧 。相传此地形为出山的蜈蚣,头伸向眠牛塘梢,尾拖在香茗山南麓,庵堂建在蜈蚣头上,这两处泉眼,就是蜈蚣的两只眼睛 。西侧泉眼在独山脚下,因修公路而填塞,东侧泉眼现分为两个井口,一为饮用,一为洗刷、浇灌 。同时象徵着蜈蚣的两只眼睛 。朝旸庵的泉水,清澈甘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使在办五七大学及后办的“望江师範”期间,200多学生的生活用水都富足有余 。井周围是茂林修竹,夹杂着烂漫的山花,倒影其间,如诗如画,不愧有“仙井”之誉 。2、香茗山之石有山皆有石,无石不成山 。而香茗山之石,则有奇、神、陡、险、活的神韵,如无数珍珠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 。奇者,首推石林 。为陡峭石峰林立的一种石灰岩地貌,由水流沿石灰岩的垂直裂隙溶蚀作用,形成姿态万千神韵无穷的形象石林,特别是洞佛庙东北部的山上山下为最多 。有植物形象的: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有蘑菇似的上大下小,有如树干的修长挺直;有动物形象的:如鳌鱼石——如嬉如游;乌龟石——似走非走;情人石——相依相偎;悟空石——状欲腾空;观音石——体态端庄;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嶙峋怪石,线条清晰,轮廓分明,随着游人欣赏角度的变换,其姿态则变化多端,构成一幅幅奇妙的画图 。争奇夺势,美不胜收 。特别是蓬莱三岛石、六郎石、烈马披鞍石一带,景象奇特壮观,真是“神功鬼斧天然巧,妙笔丹青画不成” 。神者,当数“牵奶奶晒日头石” 。牵奶奶晒日头石是两尊一大一小极象人形的石头 。坐落褒隐水库大坝西端的阳西山南坡 。其中一尊大的上端扁圆,微翘上昂,中间弯曲,下端中间有一条很深的裂缝,形成左右两根石柱 。远观近看,极象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行走 。另一尊上圆下方,三粗三细,线条清晰,轮廓分明,如一个活泼的少年 。冬天来了,暖洋洋的,少年小心翼翼地牵着老奶奶上山晒日头,维妙维肖 。相传是八洞神仙韩湘子化斋至此,听香茗山神谈及少年牵老奶奶晒日头之事,点化而成 。陡者,还是二茗 。二茗又叫小香茗山,位于莲花尖东北侧,海拔477米,山虽不高,但独耸于低平的泉塘盆地北缘,相对高度(垂直高度)却很大,且十分陡峭 。尤其是近洞佛寺的一段山路,有几处几乎没有坡度,攀登者只能从“之”字形的石经,小心翼翼地爬行而上,踏过34级石阶,便可进入头道门,在一块用石块砌成几米高的石墙,再填以土石的人造平地上矗立着六柱六角飞檐小亭,似乎是挂在峭壁之上 。再由此进入二道石门,即洞佛庙 。到此另是一番景象:云生脚下,雾腾天宇,佛香袅袅,好一个神仙洞府!放眼远山近水,若隐若现,亦虚亦幻,使人飘飘若仙 。险者,莫过于大茗赤壁 。它位于大茗山巅西北侧,由两方成120度角的巨型石壁组成,拔地而起,形成垂直而立的大茗“赤壁” 。“仰观难望其顶,俯视怕望其底 。”斧砍刀削一般 。飞鸟猿猴也望壁兴叹!传说崖壁藏有硃砂及名贵草药金钗石斛 。1995年《太湖县誌》载:“大香茗尤为高峻,上有硃砂,险不可取 。”常有探险者采之,难得 。明朝大学士解缙“山岩殷窦簇硃砂”即指此 。活者,要数二茗东北部的“将军石”和“烈马披鞍石” 。相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在此安营扎寨 。山民们为纪念这位起义军的领袖,便将寨前这块巨石称为“将军石” 。你看他身材高大,身穿战袍,盔甲整齐,腰跨指挥刀,威武雄壮,大有点将出兵之势 。坐落在二茗东南的“烈马披鞍石”,宛如一匹志在千里的骏马,前足腾郎空,仰天嘶鸣 。难怪耕夫有“拔地腾空思沃野,仰天长啸振雄风”之叹!此外还有牛头石、凤冠石和猴子守铜锣、驴头石和果老石、牌刀石、六郎石、姊妹石等也都活灵活现 。然而,奇、神、险、陡、活是茗山石的外部特点,那倔强、挺拔、坚韧不屈,则是其可贵的品格 。3、香茗山之寨大茗山寨 。坐落于大香茗山峰顶,为元末朱元璋所建 。寨墙依山势用土夯筑,又名“土城” 。四周多绝壁悬崖,形势险峻 。山寨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多用麻青石条砌成 。后经明末罗汝才、史可法,清太平军石达开多次维修,虽经数百年的风雨洗刷,土城至今仍形迹可辨 。南门最高,原形犹在,多层石条,高达1米 。东门以大小石头砌成,内有城壕 。西门、北门尚存基脚石 。狭英寨 。坐落于小茗山及其北面的一座山峰 。峰上与小茗山脊围有土石寨埂,内围三溪四梁,周长约1.5公里,寨埂高处2—3米,低处依稀可辨 。设有东、西、北三门,东门叫阎王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东门北侧的平山肩,曾为驻军文衙所在,故名衙屋岭,又称雅士岭 。寨始建于元末 。朱元璋带军师刘伯温西下,过此筑狭英寨,“山口狭窄,山峰险陡,易守难攻” 。故名 。明末农民起义首领罗汝才、张献忠(崇祯十年即1637年)先后过此扎寨,望江、太湖县誌有载 。继而民族英雄史可法来此驻守多时南下 。顺治二年(1645年)史在扬州殉职后,香茗山人念其忠烈,遂将寨内原有的广具庵扩建大殿三进,改名“寨林庵” 。择木雕史阁部像,常年祭祀 。清人王道一撰书一联悼念:“论大忠千古,历朝不少;看明季一人,信史真稀 。”庵殿于1947年被毁 。旧址建有护林场舍四间,现改修一间为“观音寺” 。清鹹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石达开回师西征,占领望江全境,将此寨作为茗山五城寨中的主寨,屯兵驻守 。其后守守退退,退退守守,前后达十年之久 。先锋寨 。坐落于鸦滩镇凤栖村西北的一座椭圆形山峰上,西北紧临太湖县境 。面积约4000平方米 。寨前是当时由宿松、太湖通往石牌、安庆的必经之路 。清鹹丰三年(1853年)正月,太平军从徐家桥进军石牌,曾在此扎寨 。寨体为碎石块和石条所砌,寨墙残存,寨内曾拾到石弹丸 。营盘岭寨 。坐落于鸦滩镇连塘城村营盘岭,东北紧连怀宁,西北与太湖相接 。面积约3000平方米 。寨址四周有当年太平军所挖的战壕,壕沟1米深,寨内曾出土磨製的石弹丸和一门太平军使用的铁炮 。炮身长69厘米,口径13.5厘米,现存望江县博物馆 。此外,还有大寨烟墩 。烟墩,亦名烽火台,也叫“狼烟台” 。是我国古代作战时报警的通讯设备,为我国古代军事信号上的重大发明 。坐落于小茗山东边第三座山峰牛马嘴 。登上峰顶,东望武昌湖,南面长江,西眺花亭湖,北观天柱,百里风光,一览无余 。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誌》载:“元末大富豪毕银(寅)率望、太县民拒贼,护耕筑此(城) 。……小茗之巅有大寨烟墩,四望相应 。”4、香茗山之城连塘城 。坐落于连塘城村,因城内有多口水塘相连,故名 。1995年《望江县誌》载:“城址周围委土为堑,高3—5米,宽2—4米,周长1.5公里 。城垣呈圆形,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系古代争战之地” 。又载:“历史上将‘连屯旧戍’列为望江十景之一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重修安徽通志·地舆志》亦有类似记载:“连塘城在望江西北茗山下,委土为堑,周二里,门四,相传刘裕与卢循战处,遗垒尚存 。”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誌》载:“元末大富豪毕银,率望、太县民拒贼,护耕筑此城 。其南有关马城,城东高阜有望马楼,小茗之巅有大寨烟墩,四望相应 。与民约,贼至入堡,贼去则耕,时平归朝,用为枢密指挥 。”据帅氏家谱,卷首原序载“公殷重始卜宅于望邑 。斯时,红巾之余尚未靖息,至元丙申岁,指挥毕荣(以荣误寅——编者注)公检点军务,筑莲塘城,保障一方 。”由于连塘城在历史上曾为古战场,故有“连屯旧戍”之称,至今有数段城墙完整可辨,1986年1月望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马城 。坐落在码头村郑家嘴北边 。东南临武昌湖,西近香茗山,面对牛山背 。元末大富豪毕寅所建 。民谣说:“绕城跑一圈,腿脚都发软 。”“草坦大,马啃荒 。”可见关马城之大,养马之多 。关马城,委土为堑,城墙高3余米,宽约2米,周长近1公里 。城垣为椭圆形,有东西两个垛口,各有木栅关闭 。城内栓马桩数百根,配有马槽 。城东有一放马川(今吴家嘴对面)地势平坦,水草丰腴 。城西有一归马林(今香茗村境内),丘岗起伏,绿草如菌 。春夏,启开东垛口,马队浩浩蕩蕩,直奔放马川 。秋冬启开西垛口,马队直抵归马林 。连塘城内设有炮台,早发三炮,晚发三炮,号令马出马归 。相传毕寅被害、关马城被毁 。后太平天国保卫安庆时,曾利用城堑建一水寨,名叫鸭嘴寨 。至今依稀可辨 。赤城县 。“为吏敢云暑,驱车到赤城 。野农挥汗耨,华宇傍云横 。松柏颜皆古,诗书代有声 。老僧不解热,布纳坐泉清 。”这是清康熙年间望江县令陈杮祚专程採访赤城畈所作的一首诗,题目是《夏日循行赤城畈憩》 。赤城畈,就是赤城 。南北跨香茗山到南山,东西跨太湖县建设街到望江县武昌湖西北的湖梢 。相传古赤城县县治在今茗南村阳家大屋及其周围附近地方 。赤城县系东晋末(317—420年)晋熙郡管辖的一个侨置县——南楼烦县 。楼烦,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游牧民族,散居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围 。后来他们定居于并州雁门郡,成立了楼烦县(今属山西省武宁县) 。东晋末,楼烦部族因战乱大批南徙,一部分侨居在当时侨置的汝阴郡(今合肥地区),并沿用其籍贯名称组织地方流亡政府,侨置为楼烦县;一部分继续南迁,定居于晋熙郡新冶县(今望江县)的香茗山脚下,侨置为南楼烦县 。楼烦人到新冶县后,多以冶炼业为生 。久而久之,他们聚居之地,就成了一个冶炼城,俗称“赤城” 。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九十多年的历史 。现今阳家大屋及其周围附近,确实是一座古县城遗址 。大屋两边有东门桥和西门桥(亦称东边桥和西边桥),至今尚遗存有四条各五米长的青桥樑 。穿桥而过是一条已淤塞的县城河,河桥的外围是城,西门桥西边的城脚岭,曾出土大批的城墙砖 。做县衙的地方也挖出许多一尺见方的地板砖 。近几十年来,在阳家大屋周边,不断出土陶製泥壶、泥碗和瓦罐,还有元宝、玉器、古币等 。大屋东边一口塘,自古就叫“瓦片塘”,底层全是多种颜色,多种式样的瓦片 。大屋中间有一座城隍庙,庙已废,但村民至今不敢在古庙废墟上建房,怕沖犯城隍老爷 。城隍庙是一个县城的标誌,证明赤城畈有建县城的历史 。隋代,行政规划经过重新调整,侨置的郡、县才被取消,从而南楼烦县併入了望江县,古侨县亦被淹没,留下来的就是赤城畈 。5、香茗山之道鸦滩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相传八仙中就有张果老、韩湘子、汉钟离、吕洞宾,以及西汉梅福等都到过香茗山,或开道场讲学或採药炼丹,至今还留下了许多遗址仙迹 。果老道场 。位于小茗山顶峰北面山崖的一块平地上,又名“城头上”,犹如一座“天台” 。下临深渊,沟壑纵横,万山拜伏其下 。置身道场,四野空阔,有“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之感 。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常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云游天下 。休息时将驴摺叠,藏于巾箱 。曾到小茗山顶,设立道场,讲经传道 。后不知其去向 。道场有道观遗址,依稀可辨 。曹公道场 。小茗山出狭英寨北门有一道山樑连线成“丁”字形,人们称它为“仰天螺”,亦名仰天包 。望江、太湖县誌载:“山上(仰天包)有井,井侧有庙,相传天旱祈雨辄应,明代庙毁,唯存残碑,字磨灭不可读,仅额镌‘曹公道场’四字可见 。”传说这里就是曹老爷得道之处,名曰:“曹公道场” 。曹老爷本是龙王三太子的化身,得道后,曾去九华山落脚,金地藏菩萨叫他仍回香茗山为一方生灵造福 。另有一说,明福建侯官(闽侯)人,万曆进士曹学佺(1574—1647年)号石仓 。天启年间,官至广西参议,以撰《野史纪略》,得罪魏忠贤党,被劾削职,家居20余年 。之后,闻史可法驻军香茗山,慕名投奔 。来到香茗山时,史已督师扬州,城陷殉国 。曹遂隐于仰天凸,起茅舍幽居 。一年,久旱不雨,曹欲为民消灾,头戴黄荆,身穿道服,焚香跪拜,连日不辍,果雨 。人皆乐之,结队上山叩曹,孰料人无蹤影,茅舍亦为火焚 。众骇之曰:“曹老爷白日飞升耶?” 梅福炼丹洞 。坐落小茗山北面黑洼沟的悬崖绝壁上,四周绿草如菌,花香四溢;云飞雾绕,险象横生 。山与云、洞与花、险与奇,兼而有之,具有“怪石如龙盘古洞,好花挂壁迎神仙”之妙 。入洞无路可走,须攀陡岩而上 。史传为西汉梅福修道炼丹之所,故名 。梅福,字子真,西汉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少学长安,为郡文学,补南昌尉 。数上书言事,不纳 。元始五年(公元5年),见王莽专权并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时,遂弃妻子来香茗山隐居,在此洞修道炼丹,传以为仙 。后人见福于会稽,改姓名为“吴市门卒” 。袁祖光诗《茗山寻梅子真炼丹处》“不作吴门卒,何处访赤松”,即指此 。洞里至今丹灶、石案、石榻犹存 。置身洞口,如游宇际,似乎一切俗尘涤得一乾二净,顿生一种特殊的情趣 。6、香茗山之寺相传唐开元七年(719年),新罗国的金乔觉带着一头名“谛听”的独角兽航海来到中国,先入京都长安,再云游各地 。于公元723年春,到了香茗山,住在小茗石洞内 。后到大茗山麓地势低平的地藏庵住了一年,继续东行,辗转到了九华山 。自此,许多高僧相继来香茗山周围,参禅修行 。佛教文化,逐渐繁荣 。茗山禅寺 。于1998年在原地藏庙遗址东侧重建 。寺门口有一尊三层宝鼎,大殿门口是两柱上顶的门楼,门楼匾额上镶嵌着四个隶书铜塑大字“茗山禅寺” 。殿堂三大开间、石瓦砖木结构,高大巍峨 。大殿正中神坛上供奉着释迦牟尼,阿难、迦叶侍立左右 。神坛东侧是大悲观音,下座白衣观音,西侧是地藏王菩萨,神坛前是弥勒佛 。大门西侧背面伫立着面朝如来佛的韦陀菩萨 。朝旸庵 。坐落于小茗山东北 。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誌》载:“明嘉靖年间(1523—1565年)知县文阶为缅怀梅福、罗隐两隐士建立 。”1995年《望江县誌》载:朝旸庵“现仅存庵堂主体,分为前后两进,砖木结构,深25米,宽36米,面积约400平方米 。四周茂林修竹,环境幽静 。”原殿前的一棵古樟树,高约20米,胸围7米,冠如华盖,覆盖面积约200平方米,树龄与朝旸庵同龄,近500岁 。县“五七”大学、教师进修学校、林中、师範曾一度设于此 。1986年8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褒隐寺 。原坐落在凤栖冲口褒隐寺水库坝下 。据明万曆二十二年(1594年)《望江县誌·山川图》载:“褒隐寺,在县西北七十里,唐宝曆二年(826年)僧福海造,明洪武元年(1368年)僧绍寿重建 。”原寺庙规模宏伟,前后五重,宝塔建在四、五重之间的大院内 。庙产颇丰,香火鼎盛,僧尼最多时达100多人 。“褒隐寺”在清末民初为我县基层行政单位,是望江县十三寺之一 。寺在抗日战争时期陆续被拆毁 。唯寺塔犹存 。旧址现为褒隐寺水库管理所和褒隐电站 。重建的褒隐寺,在水库大坝两端,南为寺,北为庵,僧、尼分开 。褒隐寺塔,矗立于褒隐寺水库大坝下,是我县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古塔 。塔以青砖构成,6方7层,高约25米 。各层以砖斜铺,出挑为檐,檐平角伸,造型古朴、素雅、别致 。2—6层,方方有门,5门似佛龛,一门可入内,但无阶梯上下;唯有底层,一门独开,门向朝东 。朝暾远瞩,紫气氤氲 。后有水库,碧水涟漪;前有群峰耸翠,风景如画 。镇国寺 。位于龛子湖北岸与怀宁接壤处,现有三重大殿 。前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弥勒佛,两侧分立四大天王,故称天王殿;中殿大雄宝殿,三大开间,高大宽敞 。正中神坛上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慈眉善目,体态端庄,阿难、迦叶侍立左右,两边是十八罗汉 。右后角为坐于狮背的文殊菩萨,左后角为坐于象背的普贤菩萨;后殿三圣殿,西方三圣大势至、阿弥陀佛、观世音,并立于神坛之上,金身红袍,栩栩如生 。寺内有僧人5名,住持僧演维法师,居士百余人 。终日佛香袅袅,钟声悠扬 。古炉庵 。原名“青殿庙”,始建于17世纪50年代 。鹹丰八年庙被大水淹没,当年搬上河坝重建,在奠基时发现有一古香炉,约200余斤,因而此庙又名古炉庵(原古炉乡也因此而得名) 。1952年庙被拆除,古香炉失落,但古碑、古石、樑柱还保留至今 。2002年3月,经县佛教协会批准,民众自发捐资,在老庙基上重建 。上下大殿各一大开间,东西厢房十余间 。庙内菩萨十多尊,来往香客不断 。此外还有法华寺、老祖寺、祖师殿、张山寺、泉塘寺遗址等 。7、香茗山之祠鸦滩不但山青水秀,还是风水宝地 。为了子孙发达,各姓氏不惜用重金在香茗山一带购买“龙脉足的活地”,建造宗祠 。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鸦滩境内的宗祠有吴氏、何氏、帅氏、王氏二处、方氏、胡氏、曹氏、袁氏、张氏、李氏、余氏等十几处,氏族文化非常发达 。曹氏宗祠,俗名曹家祠堂,坐落于武昌湖北岸,望河村宁家大屋南端的黄婆嘴 。与长岭镇的汪公坟、度假村隔水相望 。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渔歌樵唱,绮丽幽雅 。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大门上嵌“曹氏宗祠”四个大字,门旁一对约1.5米高的青石狮子雄居左右 。大门对联云:“平阳世守三章约,子健才高七步诗 。”祠堂属砖木结构,材料讲究 。每重三大开间,内设大五架,所有立柱直径均在70厘米以上,下垫青石鼓 。横樑、挑梁、匾方、连方、升子斗、门窗、杉欞、天花板、眼板都是上等的白木 。两重天井,排水沟、下水道,均用青石条砌成,青石板铺地 。天井两边是厢房,上有木楼 。四柱、五架、连方、檐角,均雕有倒爬狮子、天官赐福、鲤跳龙门、龙凤呈祥等图案,维妙维肖 。王氏宗祠,位于鸦滩镇凤栖村王家大湾 。是当地王姓到此落户以来的第三次建筑,时间约1927—1929年间 。祠堂上下两进,面积约1100平方米 。砖木结构,青砖小瓦 。上重双柁四柱,彩绘斗拱,颇显宏伟 。樑柱雕有天官赐福和狮、象、麒麟等 。正中后壁原为安放历代祖宗牌位的神龛,两侧上下原挂满历代官宦、前贤匾额 。下重有倒楼,是戏台 。两进中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是厢房,上有木楼,合面穿花杉欞,古色古香 。祠堂大门前有一对石狮,雄踞左右 。“文革”中神龛和穿花杉欞被毁,其余保存完好 。大门上镶嵌的“王氏宗祠”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清晰如初 。大门对联云:“三槐世泽;两桂家声 。”何氏宗祠,坐落于鸦滩镇码头村椅子山东南 。据何氏大同谱跋语载:该祠建于清朝嘉庆十年,在同治年间修缮过一次 。三重(每重三间)两天井 。占地约四百平方米,砖木结构 。每重宽10米,长15米,第一重建有大门楼 。祠堂建设精巧,三套五架、立柱、横樑、匾方、联方、升子斗均雕有龙凤狮象花边或万字格图案,并由红、黄、绿三色油漆 。外墙左右扇脊,形如轿顶 。天井两边墙壁上盖有红色桃形瓦,下面用长方形石条砌成方形排水池 。大门楼高6米,门樑上有长方形青石匾额镶嵌,刻有“何氏宗祠”四个遒劲的大字,门两边安有石鼓,直径约0.7米 。祠堂的左边盖有三间平房,供护祠人员住宿及户中绅士开会议事之用 。解放后祠堂改建成学校 。8、武昌湖梢之胜迹广济桥与永济桥 。武昌湖梢的鸦滩河上有两座古石桥,南为广济桥(俗称鸦滩大桥),北为永济桥 。鸦滩河中段,落水天南为河沟,北为河滩,广济桥就架在河沟之上 。桥为青石条砌成,中间四座桥墩,桥樑为五尺长、一尺见方的青石条铺成,桥面长3丈,宽5尺 。永济桥建在北岸河滩中间,由麻石条砌成,中间一座桥墩,桥樑为长5尺,宽、厚1尺的石条铺成 。两桥一南一北,相距约300米 。相传光绪二年有一高僧悟贞,云游到龟、蛇二山,见渡口翻船事故常有发生,为普济众生,决定用平生积蓄修建大桥,此举感动了周边广大民众,他们纷纷捐资协助 。历时100余天,两座桥得以竣工,取名为广济桥和永济桥 。望马楼 。坐落于望马楼村境内的牛背山上,是一座两丈余高、上下两层的阁楼 。一说毕宰相在此筑楼望马 。元末毕寅告老还乡,在茗山余脉虎形山脚下筑连塘城 。在牛山背上,筑一两丈高的砖木结构阁楼,登上此楼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 。楼的西南面(今郑家嘴)建有关马城;城东,有放马川(现吴家嘴);城西,有归马林(现香茗村境内) 。登上楼顶,三处一览无余,故名望马楼 。”一说三国时期,孙、刘结盟抗曹时,周瑜手下大将黄盖为观察敌情,在此建一了望台,高二丈余,故称之为望水楼,又叫望河楼 。并将楼东约三里许河边树林砍掉树梢,在树桩上建一小亭,名曰杨楼,做上标记,记载水位 。继而建立水师港口,常停靠战船近千只,名曰杨楼港 。在楼的东北角建立商埠,相传有商店百余家,集军需与民用货物于一体,并赐姓孙,故名孙家埠 。一说何氏塘大门口有一石坝石底的水塘,其水源从石缝中涌出,塘水透明清澈 。唐末文学家罗隐来此,十分留恋,故于塘边搭一茅舍居住,改名罗师塘 。随后在望水楼四周开垦,东为桃园,南为李园,西为茶园,北为杏园 。春夏时节,桃李争艳,茶香四溢,蜂飞蝶舞,鸟语花香 。罗隐在望水楼遗址上建一木楼,故名望花楼 。并撰联置于门前曰:“四周柳暗花明,北国楼台观花絮;三面崇山峻岭,东江水域听涛声 。”此外,还有码头镇旧址、神墩、砚池墩新石器时期遗址等 。二、保护开发好名胜古蹟香茗山、武昌湖自然风景秀丽,名胜古蹟众多,历史掌故神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1、三大名胜古蹟群的划分根据名胜古蹟分布的特点,可分为三大名胜古蹟群:一是以小茗山为中心:有大茗山寨,硃砂井、狮子吐烟、无量殿、张果老石、洞佛庙、茗山禅寺、狭英寨、莲花书院、莲花尖凉亭、梅福炼丹洞、二茗神灯、石林奇观等;二是以褒隐寺水库为中心:有褒隐寺水库、法华寺、古塔雄姿、连城旧戌、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老祖寺、牵奶奶晒日头石、姊妹石、镇妖石、罗汉显肚、先锋寨、张北山古战场等;三是武昌湖沿岸:有码头镇旧址、神墩、砚池墩新石器时期遗址、关马城、祖师殿、感恩亭和谢恩亭、鸦滩大桥、望马楼等;三大名胜古蹟群相距不远,交相辉映,可共同组成香茗山武昌湖优美的游览风景区,为发展旅游事业奠定了基础 。2、开发名胜古蹟意义重大名胜古蹟是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精神上的陶冶,以游览山水风光、历史名胜为满足,特别是双休日、春节、清明、端阳等小长假日,不宜远游的人们更有此需求 。因此,开发香茗山和武昌湖两大景区首先能为望江60万人民提供一个观光、旅游和休闲场所,有利于加强我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民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望江的知名度 。其次,可吸引大批的外地游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搞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再次,能拓宽就业门路,为一大批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第四,可充分发挥三大名胜古蹟群的文化优势,提高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三大名胜古蹟群开发的基础条件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旅游事业非常重视,鸦滩镇党委、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新建了8公里的环湖公里,将沿湖景观连成一片;恢复和新建了龟翁亭和谢翁亭;投资150余万在永济桥上游兴建了跨湖大桥;并修建了2000米的武香公路,将武昌湖与香茗山两大景区紧紧连在一起 三、对香茗山名胜古蹟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建议一要合理规划,分步实施 。香茗山的名胜古蹟保护与开发,目的是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让这个丰富多彩人文景观在新时代能真正“活”起来,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详细规划 。规划的定位应突显具有生态性、文化性和休闲度假性,结合高速公路规划,充分利用香茗山区域内独特的资源稟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要把香茗山塑造成长江北岸的一颗生态旅游明珠 。二要宣传推介、包装上市 。纸质媒体客群很少,电视媒体是最有效的宣传手段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拍摄、剪接技术的日益普及,摄製一部自己的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绝非空谈 。我们的乡土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将成果转化为多媒体语言 。许多遗蹟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看不到了,但一些具体的资料还在,可利用电脑技术,进行3D复原,将复原的立体图用到纪录片中,将会使画面产生极大的震撼力,人们定会对此产生新的兴趣 。我们认为,鸦滩今后的发展完全可以从文化工程找到新的突破口 。三要设定机构,安排经费 。编辑出版《香茗山文史资料》,培养自己的资料收集整理人才 。香茗山区域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资源需要长期的蒐集、整理、推介,不断传承发展,人才工作尤显重要 。同时,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尽一切可能提高全镇的文化品位 。四对名胜古蹟的开发利用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做到“景区有道路,名胜有标誌,遗址可辨认” 。在香茗山依山就势,培土垫石,修筑山间小路,将山下的公路与景点、景点与景点连线起来,并将沿湖公路向各景点延伸;在路口设指示牌,景点挂名称牌,特别是象形石要雕刻名称、作简易说明,使游客能领悟其中之奥秘;武昌湖畔和香茗山众多的名胜遗址,随着时间的流失,有的已改为它用,也有一部分淹没在蒿草荆棘之中 。如有的城寨,虽然墙壁残缺,但清除杂草之后,轮廓还是清晰的,挂上标牌,其观赏价值则可凸显出来 。这些事投入不大,但作用却很大,往往能让较多的人产生兴趣 。第二步是“保护修复古蹟,适时增添景点,增加文化娱乐设施” 。一要对有些景点做保护性修缮,如褒隐寺塔,必须抓紧抢修,防止倒塌,做护栏加以保护 。同时,要改善景点周围的环境,以达到“绿叶扶花”的效果 。创造条件,恢复一些有文化品位,有观赏价值的老景点,使之重焕光彩;二要适当建设新景点,利用自然石林,创建碑林,建立登山休闲亭或拦溪流造湖,使山上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碑,碑侧有亭,亭旁有花;三要增加文化娱乐设施,乘望江挑花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东风,儘快建立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做为传承光大传统文化的载体,使游客在赏景和游玩之中受到文化的薰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