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深嵌中国 前所未有中国之最( 二 )


这种不对称的依赖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中德贸易逆差;第二,德国对中国加工的不可替代原材料(例如稀土)高度依赖;第三,德国对华直接投资远超中国对德投资导致德国旗舰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中国业务 。
德国对中国的依赖首先体现在贸易关系上,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 。德国经济研究所研究指出,德国经济对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度依赖,因为德国对华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2022年,德国总共从中国进口1919亿欧元商品,同比增加近1/3 。德国主要在中国购买电子产品、纺织品、机械以及化工制品 。而德国对华出口则只增长3.1%,出口额为1070亿欧元 。德国对华贸易的逆差为840亿欧元,同比增长一倍之多 。
中德贸易联系在过去20年不断加强 。虽然在本世纪初,中德贸易仅占德国贸易总额5%(进口占3.5%,出口占1.5%),但今天这一比例约为20% 。与德国进口相比,中国的权重更大,因为在2022年,11.8%的进口商品来自中国,而对中国的出口份额为7.5% 。
中德贸易关系以德国进口低附加值产品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为基础 。然而就贸易平衡而言,这种双边关系在结构上存在倾斜 。自2021年初以来,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大幅扩大,到2022年年底达到840亿欧元,中德贸易已经出现了单向发展趋势 。
德国对华贸易逆差在短时间内大幅增长主要由于两方面原因,首先,德国进口价格在某些生产要素短缺的情况下大幅上涨,再加上欧元贬值,这加剧了进口价格的上涨 。其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德国货物的需求大幅下降,其他欧洲国家则没有那么明显 。
关键原材料依赖中国中德贸易关系的依赖还着重体现在对关键产品的依赖,因为中德经贸关系实际是由特定商品主导的,例如汽车和工业原材料 。与普遍认知不同,德国在绝对数量上并不比其他欧洲国家更依赖对中国的投入 。中国要素在德国最终生产中的份额与法国或西班牙等其他欧洲国家相当,与20国集团(G20)其他国家相比,这一账面数字远低于平均水平 。
德国经济研究所曾用中间投入(Vorleistung,工业活动中消耗的外购物质和服务)作为标准衡量对华经济依赖度,该研究指出,德国工业界在2020年来自境外的中间投入中只有6.6%来自中国,因此中国对德国工业虽然重要,但并不具备举足轻重地位 。
然而经济关系不能只从会计角度来看,这种纯粹的定量分析并没说清战略依赖关系 。因为尽管德国在从中国进口的数量上并不比其他欧洲国家更依赖中国,但在进口产品的类型上却更依赖中国,特别是工业原材料,因为全球50%精炼工业原材料来自中国,中国在稀土、锂、钴、镍、铜的全球冶炼和产量中分别占87%、58%、65%、35%、40% 。
德国是稀土主要进口国,稀土是制造高附加值产品(医疗成像、低消耗灯泡、混合动力汽车、风力涡轮机转子电池)所必需的,这种原材料对于德国向清洁能源和交通工具转型的计划至关重要 。德国稀土需求的三分之二要从中国进口,一些特定稀土种类从中国进口的比例甚至更高,例如钪和钇等金属从中国进口的比例就高达94.4%,在德国方面看来,这种高度依赖造成战略脆弱性 。
虽然早就有专家建议德国企业多元化进口来源,但这个建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多元化意味着从多个国家少量订货,而不是从一个国家大量订货,这必然会提高成本,这对于需要海量大宗原材料的德国制造业太不现实,价格的提升会削弱德国制造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导致出口萎靡,出口不行了,德国经济也就陷入了前文所述的不良状态,因为德国没有美国那样的内需,全靠制造业出口 。政府补贴也不会奏效,因为补的越多,就会越抑制内需 。所以,这种对关键原材料的依赖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去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