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暮春(辛弃疾词《满江红·家住江南》)【辛弃疾词《满江红·家住江南》 满江红·暮春】《满江红·暮春》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这是一首十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抒发了一个女子暮春时节对远行情人的怀念之情 。上阕写江南暮春景色,下阕由此兴起怀人之感 。江南暮春,年年景色依旧,而当年此时与所思之人离别,至今蹤迹杳然,所以由睹景而思人,再由思也枉然而闲愁满腹,最后很想登楼远望,但所思之人既已不能归来,则登楼也只能看到一片平芜,不见伊人的倩影 。全词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堪称佳作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满江红·暮春
作品别名:满江红·家住江南
创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处:《稼轩长短句》
文学体裁:词
作者:辛弃疾
作品原文满江红1·暮春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2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3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4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5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6 。怕流莺乳燕,得知讯息7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蹤迹8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9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 。《乐章集》《清真集》入“仙吕调” 。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一般例用入声韵 。
清明寒食:这是春天的两个节日 。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
“花径里”三句:一番,前一个作一阵解,后一个作一片解 。狼籍,散乱 。欧阳修《採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词:“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
“红粉”二句:红花少了,绿叶多了 。红粉,形容红花飘落 。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 。作者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刺桐花:植物,豆料 。一名海桐 。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 。生长在南方 。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 。
闲愁:为国家之愁 。作者在很多场合里,把国家之愁,都说作闲愁 。
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 。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 。
“尺素”二句:如今书信在哪里也不知道,我想念的人也不见蹤迹 。尺素,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彩云,又作“绿云”,指想念的人 。
“谩教人”三句:空教我,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高楼了,楼外的平原上只有一片碧绿的庄稼 。谩,作空、徒解 。羞,没有脸面,这是说高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不好意思的再上了 。层楼,高楼 。平芜,平原、原野 。
白话译文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 。一场风雨过后,在花丛中的路上,一片散乱的落花 。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 。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 。我计算了一下: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天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庭院寂静,我在空空地想着她 。我为国而愁的太厉害了,但没有地方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讯息,又要陷害我 。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蹤迹 。空教我上楼去了望 。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去了 。即使是到了楼上也看不到我想念的人,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创作背景此词一说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当时辛弃疾在江阴军签判任上;一说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至五年(1194年),当时辛弃疾在福建任提点刑狱、安抚使等官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满江红·暮春》是一首十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写一位空闺女子怀念情人而又羞涩难言的情绪状态,逼近婉约派词人秦观的风调 。擅长于写豪壮沉郁之词的辛弃疾,能以似水柔情写女子的相思怨别,足见他的大家风範 。此词分上下两阕,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也是长调最常用的章法 。既然属常见常用,那幺易陷于窠臼 。但此词既不落俗套,又有新特点,委婉但不绵软,细腻但不平板 。做到这一步,全赖骨力 。具体地说每句之中,皆有其“骨”,骨者,是含义深厚,分量沉重,足以引人注目的字面;由骨而生“力”,就足以撑住各句,振起全篇 。上阕写这女子眼中的暮春景象 。这样写,不仅为下阕抒情作好了铺垫,而且已暗蓄着红颜难久而年华虚度的悲愁 。起拍点明时间地点,情韵含藏 。如“家住江南”,看来不过点明地点,却能突出这是一位比之塞北女子更娇柔的江南女子的哀怨 。如写清明寒食,不过是先叙出抒情的特定时间,为下文写景着力,却以一个“又”字传神,表明不止一次独自度过暮春的寂寞和哀怨,使往年暮春的心情被其调动起来 。以下一气贯注,铺写残春凋零景象,也于景中含情 。“一番……一番……”的句式,是抒情重笔,表明经过许多次风雨之后,如今的花径里已经狼藉不堪了 。“红粉”两句,接前风雨而来,实描花落水流红的残春景象,和绿意渐浓、园林寂寞的风光 。其中的一“暗”字,一“渐”字,如钝刀割肉,拉长了感觉的时间,表明她饱受煎熬的时间很长 。除了写出时光的流转之外,在古典诗词的传统语境里,还有一定的象徵意味,象徵着青春美貌的流失 。特别是作者用“红粉”一词时,花落所隐含的美人衰老无华的意思更明显 。“算年年”以下数语,拈出刺桐花,以作补充,变泛论为实说 。用一“算”字,总束暮春风光,并举出很少入词的暮春刺桐花落,来表明春光的不再,天气的转暖 。“寒无力”三字,颇为生新惹目,自是“骨”之所在 。寒,谓花朵瘦弱,故无力附枝,只得随风飘落,不得以清阴绿叶之盛壮,而耀威于枝头 。寒花与密叶之比较,亦可使人联想 。倘能结合作者的处境、心绪而谓其隐含君子失意与小人得势之喻,似非无稽 。这样残春景象,在他有点有面的描写中,被收拾无遗,而这位江南女子的伤春之情,也已经从中沁出 。就章法而论,此处隐含的比喻,则是由上阕写景转入下阕抒情的过渡,唯其含而能隐,故尤耐人寻味 。下阕在此描写的基础上,写她的孤寂和苦闷,羞涩和矜持,把一个含羞含情的年轻女子的相思情愫,刻画得体贴入微,美轮美奂;换头的“静”字,承上启下,既指芳花凋零之后的寂静,也写情人不在的孤寂 。因为难以忍受这过度的“静”,所以她“相忆”远方的游子,可是在“相忆”之始,她已感觉“相忆”的徒劳——“空”字是明证,正像上阕起韵的“又”字一样,这里的“空”字,也很能含蓄传恨 。以下写“相忆”之情不仅“空”,而且“无说处”,这就加倍传写了她的苦闷和幽怨,所以她感到“闲愁极” 。然而这无尽的闲愁,这带有幽怨的相思,依然是“无说处”的 。以下就“无说处”转写作者的羞涩和矜持 。这满怀的闲愁,只能深藏在心中,不仅不能对伊人说,对别人说,而且还生怕流莺乳燕知道 。这里,在她极度的羞涩和矜持中,似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这段感情是不能为外人所窥破的,是非同寻常的 。由是,她只好自己隐忍着,在情感的苦汁里泡得透湿 。“尺素”以下,由眼前所感苦境,转入对于游子的痴情等待中去 。言其既得不到伊人的一封信,也不知道伊人如今身在何方 。以“彩云”这一美好的称谓指称对方,表明了她的痴迷未减,以“依旧”来暗怨游子的薄倖,一直未告诉她自己的行蹤 。这一痴一怨,与前文相忆而无说处一样,表明她的内心充满着惶惑和矛盾,欲爱不得,欲罢不能 。结韵虽然把她内在情愫化为情蕴饱满的形象,所传达的感情也如此充满了矛盾:她羞上层楼,怕见平芜,却又情不自禁,登楼远望 。作者写女子的相思,运笔如此缠绵悱恻,细腻宛转,确能勾魂摄魄,令人赏叹无置 。对于这样一首从女性那一面写来的闺中念远词,因为读解到这一层次不能窥见抒情主体的精神风貌,所以人们往往试图给它“最终的解释”,即把它与作者自身的情感状态联繫起来,因而得出它是一首政治寄託词的结论 。如以春意衰败寄託时局衰微之意,以盼望游子音讯,寄託盼望北伐讯息之意,以怕流莺乳燕,寄託忧谗畏讥之心,也就是说,词中这位寂寞的江南女子,是作者对于自己的政治形象的审美化和柔化创造 。中国诗词既然原有“美人香草”的抒情路子,採取这一角度来解释此词,也就未必不可以成立 。只不过要句句扣死,却也未免失于穿凿 。倒不如取“有寄託入,无寄託出”的认知态度,更为合理 。名家点评清代陈廷焯《云韶集》卷五:幼安《满江红》《水调歌头》诸作俱能独辟机杼,极沉着痛快之致 。亦流宕,亦沉切 。清末民初沈曾植《稼轩长短句小笺》:此数章皆髀肉复生之叹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採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